APP下载

湖北省“四化同步”空间差异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7-04-12谭旭李江风卢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空间差异发展路径湖北省

谭旭++李江风++卢涛

摘要: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四化同步”发展评价模型以揭示湖北省各县市“四化”水平的发展状况,采用地理—经济空间权重,运用ESDA方法,分析其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湖北省各县市“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不一致,中心城市及平原地区水平较高,鄂东及鄂西山区水平较低,边缘化现象突出,且呈现出重点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其发展水平在全局上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形成以武汉和宜昌双中心带动的格局,其发展空间差异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符,也与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一致。根据这些差异,结合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和城镇发展战略,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全面推进型、统筹发展型、生态优先型三种不同的“四化同步”发展路径。

关键词:四化同步;空间差异;发展路径;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76-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2.062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n Hubei Province

TAN Xu,LI Jiang-feng,LU Ta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is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counties as research objects,the research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model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to reveal the level of each counties in Hubei. Then it used geography-economic space weights and ESDA method to analyze spatial differences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2003,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Four Modernizations” was inconsistent of each county, the level of the central city was higher, level of mountainous area of western and eastern was lower, marginalization phenomenon was outstanding, and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 >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path on the overall showed a strong trend of spatial natural correlation and Wuhan and Yichang formate double center driven pattern. The space difference consistent with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also the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bei Province. It could be targeted to develop three different paths of “Four Modernizations”, which were comprehensive propulsion type,balance development type, ecological priority type.

Key words: four modernizations; the space difference; development path; Hubei province

黨的十八大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四化同步”发展是对中国旧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刻反思,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途径。由于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状况和主体功能的不同,“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在空间维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四化同步”发展。作为中部大省的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实现全面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深入研究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探讨各主体功能区不同的发展路径,对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三化”、“四化”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评价、互动机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等方面[1-3];也有部分学者对“三化”、“四化”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4-5]。李裕瑞等[5]利用2010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徐维祥等[6]利用标准差、泰尔指数测算了中国2000-2013年“四化同步”水平地区差异,并分区域考察了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及构成,提出“四化同步”合作区构想;郭震[7]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及其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国内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三化”发展的侧重点及发展路径应有所差异;祖佳嬉等[8]对江西省“三化”协调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诊断出“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现有研究多以省域和市域尺度进行研究,对省域内县域尺度“四化”发展空间差异性研究较少,并且多数文献并未对此地区差异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因此,本研究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尺度,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构建“四化同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EDSA分析“四化”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湖北省各主体功能区“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和长江中游,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重要粮棉主产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区。多年来,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居于中部地区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始终独占鳌头。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湖北省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在未来发展阶段力图实现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湖北省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诸多机遇与挑战。在这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是对湖北省的重要考验。

1.2 数据来源

鉴于武汉市中心城区、东西湖区,黄石市黄石港区、铁山区、西塞山区、下陆区,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和猇亭区,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十堰市茅箭区、张湾区,荆州市沙市区,荆门市掇刀区,黄冈市黄州区,咸宁市咸安区,随州市曾都区共25个市辖区统计数据无法直接获取,将各市辖区视为一个研究单元,相应指标数据采用城市数据扣除其余县(市)数据得出。因此,本研究共划分87个研究单元,开展“四化同步”发展研究,研究数据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县域经济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及部分县市社会经济发展公报。

2 研究方法

2.1 “四化同步”发展评价模型

根据“四化同步”发展的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四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4个评价子系统共20个评价指标。

各评价指标权重采用主观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先根据“四化同步”相关理论,确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相同,接着在子系统内部采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9]。进一步测算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加权求和即可得出“四化同步”发展综合水平。

根据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只有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同步发展,才能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一般以各种效益的乘积表示复合效益,以各种效益的集成加权和表示综合效益[10]。为此,构造以下公式:

C=■■ (1)

D=■ (2)

式中,C为“四化同步”,表示“四化”耦合水平,I、U、N、A分别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水平,k为调节系数,取k=4。D表示“四化同步”发展度,同时反映系统的发展程度和均衡程度。

2.2 “四化同步”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DSA)是一种常用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用于描述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差异,主要方法包括描述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的Morans I、LISA、G、GearyC等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和Morans I散点图等技术[11-12]。本研究采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空间统计量(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进行分析,全局Morans I用来描述整个研究区域上所有空间对象的关联程度和空间差异性。如果Morans I为正,表明存在正相关性,即“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高值(低值)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相邻;如果Morans I为负,表明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即“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高值区倾向于与低值区聚集;如果Morans I为0,说明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LISA统计量能够用于发现数据之间的空间异质性,衡量研究单元与其周边单元之间相近(正相关)或差异(负相关)程度,还能评估研究单元周围局部空间集聚的显著性,揭示对全局联系影响较大的单元[13]。本研究采用显著性水平LISA聚类图的形式表现局部空间集聚,在LISA地圖中,HH(High-High)和LL(Low-Low)表示正局域空间自相关,HH代表高值集聚,LL代表低值集聚;HL(High-Low)和LH(Low-High)表示负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别代表着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

空间权重的确定是利用ESDA方法进行空间探索分析的前提,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邻接关系,反映个体间空间相互关联性及其强度[11]。基于地理位置上的相邻与否来设置的二元权重矩阵计算简便,因而广泛使用。然而,地理因素并不是空间差异性的惟一决定因素,经济因素也对其产生影响,林光平等[14]在二元权重矩阵基础上设置了经济空间权重,陈晓玲等[15]对其提出了改进。本研究在简单地理空间权重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因素对邻近地区的影响,将经济空间权重与地理空间权重相乘,构建地理—经济空间权重,经济空间权重构建思路为经济体自身经济实力越强,越有可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据此,采用考察期间各地区实际GDP占研究区域实际GDP之和的比重的均值来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相对强弱。地理—经济空间权重的具体形式为:

W1=W0·E (3)

E=diag(■,■,……■) (4)

■i=■∑■■Yit (5)

式中,Yit为地区i在第t期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而Yi则反映的是地区i在研究期间t0-t1的总产出的平均水平。

3 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3.1 “四化同步”发展水平

根据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运用变异系数法求得指标权重(表1),进而测算出湖北省各县(市)2003、2008、2013年的各子系统“四化”发展水平及综合发展水平(图1),根据式(1),(2)计算各年“四化同步”的同步度和同步发展度,并利用ArcGIS采用Jenks自然断点分级法制图(图2)。由图2可知,2003年以来,湖北省各子系统“四化”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提高最快,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最慢。从全省平均水平看,“四化”综合发展水平从2003年的0.10上升到2013年的0.27,上升速度较快。

从整体来看,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以武汉、宜昌为中心,江汉平原、鄂西平原地区发展水平较高,鄂西、鄂东山区发展水平较低。且“四化同步”发展的边缘化现象较突出,“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低值区多分布于湖北省边缘区域诸如恩施、十堰、黄冈、咸宁等山区县市,这些地区大多为生态保障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在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处于劣势,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发展,与邻近区域没有很好的互动效应,“四化”水平普遍较低。

从各主体功能区的角度看,“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特点。重点开发区域诸如武鄂黄黄、宜荆荆、襄十随等城市群,属于区位条件优越、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信息化基础好,“四化”综合水平普遍较高。农产品主产区诸如荆州地区、云梦、京山、谷城等广大区域农业基础条件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四化”综合水平次于重点发展区域。生态功能区诸如恩施、十堰等山区县(市),自然区位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四化”均处于较低水平。

3.2 “四化同步”发展度的空间数据探索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湖北省“四化同步”的空间特征,通过ArcGIS10.2软件建立基于临接矩阵的地理空间权重,采用式(3)-式(5)计算出地理—经济空间矩阵,再计算出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全局Morans I指数值(表2)。

由表2可知,在3个时间截面上,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并且不断增大,采用正态分布95%置信区间双侧检验,其正态统计量Z值均大于1.96。表明2003年以来,湖北省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度在空间上与相邻县域均呈正相关性,在全局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现象,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

运用GIS软件计算局部Morans I指数并生成LISA集聚图(图3),对不同地区“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LISA值及其显著性进行分析。由图3可知,HH型地区分别以武汉、宜昌为中心形成鄂东、鄂西两个聚集中心,且趋势不断增强。2003-2013年,以武汉为中心的HH区域从华容、黄州扩展至武汉中心城区、江夏区、蔡甸区、新洲区、黄石市区、大冶市等较大区域,而黄州区不再是HH区域,以宜昌为中心的HH区域包括宜昌市区、夷陵区和宜都市,到2013年扩展至枝江市,整体变化不大。LL区域主要集中于恩施地区,并由恩施市扩展至咸丰县、宣恩县;LH分布零散,且位置不断改变,由2003年的黄陂区、荆州区、掇刀区转变为2013年的南漳县、梁子湖区、阳新县;此外,在研究期间湖北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HL区域。

以上分析表明,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已形成稳定的双中心带动格局,以中心城市武汉和省域副中心宜昌构成两个发展极,周边县市受两个中心带动形成空间集聚,且武汉区域发展优势明显,两个中心有相向发展的趋势;而另一省域副中心襄阳对周边带动能力不强,尚未形成有效聚集,区域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空间格局、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一致,武汉、宜昌地区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四化同步”发展优势明显,恩施受自然和区位条件限制属于落后地区,“四化同步”发展滞后。湖北省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以来,一主两副的城镇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武汉城市圈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武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的聚集与扩散,对周边区域影响力加强,已形成武汉、鄂州、黄石“四化同步”发展的连绵区,有进一步向经济活力较低的孝感、黄冈、咸宁扩展趋势;宜荆荆城市群中宜昌的中心带动作用已然凸显,随着宜昌、荆州、荆门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加强,有望形成“四化同步”发展的另一连绵区域;襄阳、十堰、随州呈带状分布,“四化同步”发展以各自市区为高值区呈现节点状分布,未能形成有效聚集。

4 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路径

湖北省不同主體功能区“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不一致,具体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如武汉城市圈快速发展,农产品区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则各方面发展缓慢,且“四化同步”发展在省域中心城市聚集。为此,构建湖北省“四化同步”推进机制必须立足于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结合城镇发展战略,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和优化路径,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重点开发区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该区土地开发程度高,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条件好,“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该区应当走以中心城市带动,“四化”全面推进的发展道路,提升以武汉为中心、黄石为副中心的武汉城市圈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宜昌、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加强襄十随城市群联合发展,推进城市空间整合与空间协调发展;以创新驱动、集约发展、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新的增长点,着力提升汽车、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为引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特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农村中心村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利用区域交通和科技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农产品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和粮食安全保障区,由于长期重视农业发展,该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重点发展区。该区域应当走以县域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的统筹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县域城镇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镇的人口集聚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实现产城融合;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上逐步加强,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增长;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面临着生态脆弱与城镇发展的矛盾,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该区域城镇空间发展应该走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道路。加强该区域水体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山水环境特色优势,促进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加大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创新政府考核机制;以县域为单元进行集中城市化,区域人口适度外迁,实现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

5 结论与讨论

以湖北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湖北省2003、2008、2013年“四化同步”发展水平,采用地理—经济空间权重,利用ESDA中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LISA统计量分析了湖北省各年“四化同步”发展空间差异,结合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和城镇发展战略,总结各主体功能区“四化”发展路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03-2013年,湖北省“四化”子系统和“四化同步”综合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格局。

2)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相似区域在空间上聚集,且这种聚集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四化同步”HH区域以武汉和宜昌为中心在周边聚集,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中心结构,LL区域集中于恩施地区,这种空间差异性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关,也与宏观发展战略有关。

3)湖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四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四化”的发展要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发展区全面推进,通过城镇化和产业集聚、信息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产品主产区适宜统筹发展,县域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生态功能区倡导生态优先型发展路径,以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带动“四化同步”发展。

采用改进的EDSA方法对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进行分析,尚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①受数据限制,“四化同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②运用地理—经济空间权重进行ESDA分析,分析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③各主体功能区的“四化同步”发展路径有待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 冯 献,李宁辉.长江干流地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沿长江40个城市(地区)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6):70-75.

[2]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4):402-409.

[3] 钱 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17.

[4] 曾福生,高 鸣.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4-39.

[5] 李裕瑞,王 婧,刘彦随,等.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69(2):199-212.

[6] 徐维祥,舒季君,陈国亮,等.中国“四化”同步发展地区差异及同步合作区架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3(4):361-367.

[7] 郭 震.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河南社会科学,2013(2):44-46.

[8] 祖佳嬉,叶长盛,雷慧敏.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障碍因子诊断[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34-39.

[9] 范 辉,刘卫东,张恒义.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19-25.

[10] 吴旭晓.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1):1-7.

[11] 馬晓东.基于ESDA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9-41.

[12] 李 鹏,胡求光.基于ESDA的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关联性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3(7):130-132.

[13] 李 丁,冶小梅,汪胜兰,等.基于ESDA—GIS的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5):31-37.

[14] 林光平,龙志和,吴 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4):67-82.

[15] 陈晓玲,李国平.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经济科学,2006(5):5-17.

猜你喜欢

空间差异发展路径湖北省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昆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