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2017-04-11陈灵锐

山东纺织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

陈灵锐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53)

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陈灵锐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5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上要重视、课程上要创新、实践上要扶持,坚持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寻找适合女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高校女生;创新创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推动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新创业热潮席卷全国。全国女性创业热情高涨,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成为高校女生的迫切需求,而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不能满足女生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注女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女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双创环境下女生自身发展之需、社会用人之需,高校育人之需,推动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由最初的功利性、形式化教育到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最初的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的教育;由偏重理论传授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由精英式的教育到普及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由孤立的教育到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社会创业浪潮席卷校园。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相比男生,女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创新创业实践的参与及创新创业热情远远低于男生。课题组通过问卷星网上发布了山东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截至目前为止参与女生101人,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参与调研女生普遍认为其所在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同时也普遍认为高校对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女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偏重理论、轻实践,女生缺少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调研数据也显示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与关注度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重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渴求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迫切希望高校能关注女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适合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扶持女生创新创业实践。女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需求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高校在推动女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缺失。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忽视了女生对创新和创业教育课程的需求。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截至目前除个别高校如山东女子学院等有针对女生开设的特色课程和相关倾斜扶持外,高校针对女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寥寥无几,无差别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是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对女生予以关注与扶持

三、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有效激发女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有效提升女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满足女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女生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原因分析

(一)女生自身原因

女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常有自卑感等心理,缺少创新创业热情。部分女生受社会性别观念和消极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天生欠缺创新创业能力,女性不如男性,女性创业很难成功,甚至还有个别女生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观念和思想。女生自身原因阻碍了女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发挥。

(二)传统观念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束缚,“贤妻良母”一直是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而创业则认为是男人的事,这种社会传统角色定位、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制约了女性创业起步与职业发展。传统观念、传统文化影响了社会、家庭对女性创业的认知,社会环境及父母、家庭的认知潜移默化影响了女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已无关,甚至有所排斥。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原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对女生不能充分发挥,固然有其女生自身原因、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关键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原因。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忽视性别差异

高校实施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忽视性别差异,男女生开设完全统一课程,使用统一教材,开展统一的活动,实施结果是课程的开展有利于男生而忽视了女生。去性别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忽视了女性性别特点,心理特点和对课程的特殊需求,去性别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有效激发对女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女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使女生失去和男生平等参与的机会,阻碍了女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女生未予以应有的重视

由于认识偏颇及高校功利性目的,使高校前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精英教育,更多的关注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特殊群体,忽视了女生这一庞大的、约占高校人数一半以上的特殊群体,对女生创新创业教育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现尚缺乏对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针对女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女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和需求漠然处之。无效的课程自然产生不了有效的结果。由于女性特点及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对女生的不利影响,女生作为相对弱势群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更加重视女生、关注女生。

四、推动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推动女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升女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结合调研和分析,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上重视

加强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将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的决策层应充分认识到女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正视男女性别差异,将性别意识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具有共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兼顾女生身心特征,针对女生特点和需求,开设女生特色课程,对女生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额外关注和扶持。

(二)课程上创新

1.特色课程树立正确认知

通过女生特色课程开设,让女生转变观念,改变女生原有的性别偏见和狭隘的自我认知,解决女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树立正确自我认知,做一个自信、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大学生,激发女生创新创业兴趣、信心和毅力。

2.特色课程助力女生挖掘自身潜能

通过女生特色课程开设,助力女生挖掘自身潜力。相比于男生,女生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和亲和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理财能力等,这些是创新创业必备的素质,也是男生不可比拟的,课程引导女生充分认识女性之长,扬其长避其短,挖掘女生不可估量的潜能。

3.特色课程提升核心竞争力

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创新模式和方法,激发女生兴趣,注重女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女生形成独具女性特色的创新创业思路和模式,提升女性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与男性形成相对抗的竞争状态。

(三)创新创业实践上倾斜与扶持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训练。当前环境下,同等条件下,数据统计女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明显低于男生。高校应加强对女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倾斜与扶持,为女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

1.加强女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实训平台,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园,创业区,建立女生专区,让女生有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

2.实施女生创新创业女导师制

在女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配备创业成功女士及创业女校友作为导师结对帮扶,予以引导与指导,创业导师以自身实践经历在指导女生提升技能的同时,引导其转变观念、增强信心,正确认知自我,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营造浓厚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影响的广度和力度甚至远远超过学校常规教育。开展丰富的女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浓厚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女生参与或举办女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创办女生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尽量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观看前期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开展女生自尊、自强、自立教育,让更多的女大学生融入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参加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激发她们的兴趣和激情。

结语

女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女生,关注女生需求,强化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探索,寻找一条适合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1]陈卫群.“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03) .

[3]唐红娟.创业型经济时代高校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与思路[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04).

G71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11.019

*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双创背景下推动山东高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6-ZC-GL-06)阶段性成果。

陈灵锐(1975-),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管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学、经济法。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