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教育机制研究

2017-04-11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化家训家风

高 扬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0010;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 海口 570010)

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教育机制研究

高 扬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0010;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 海口 570010)

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我们一直强调要弘扬传统文化,是靠什么延续了上千年而历久弥新?具体载体是什么?传统文化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又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就是家风。而家风落实在文字上就是家训。家训具有向善性、共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家风家训在封建社会得以大行其道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而恰是这些方面的变化,导致现代社会家风传承的弱化。

家风 家族 家训 祠堂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我们一直强调要弘扬传统文化,具体要弘扬哪些内容?传统文化靠什么延续了上千年而历久弥新?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什么?择其重点,传统文化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又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就是家风,家风集中的体现了某个家族所处时代的代表性的思想,也是社会主流思想在民众中的反映。从某个角度说,家风及家训就是传统文化的浓缩及表现,家风文化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他国文化的内在本质。

古有《大学》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提出人只有先修身,再齐家,然后才能谈到治国。今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从古至今,社会的安定大治都基于无数个家庭的风清气正,而家庭的风清气正基于家庭成员个人的修身克己。个人的处世行为代表着个人家风,无数的家风共同凝聚则成为社会风气,反过来,社会共同承认的道德规范影响着家风的内容,家风的内容又影响教育着家族成员。从个人,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都是一脉相承,循环往复,互相影响的。

一、家风与家训的内涵

(一)家风的含义

家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某一“家”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是其内在气质的外在显现,代表着这一“家”的整体形象和处世风格。而这个所谓的“家”,封建社会直到建国前,都是指家族,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姓氏为标志,以地域为范围,几十人、成百人甚至上千人组成的一个亲密的团体。新中国以后,随着族权弱化,大家族逐渐分解,现在的“一家”多指一个核心家庭。

(二)家风与家训

家风不是指具体的实物,而是指个人所展现出来的风格,被扩大代表整个家庭或是家族。家风具体落实在文字上,就表现为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诫(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家范(司马光的《家范》)、家制(陆九韶《家制》)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含义基本类似。本文为表述方便,上述诸类,统称为家训。

各家族的家训长短不一,有的非常简炼,只有短短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如珠海的杨氏大宗祠,墙上写着四个字:“忠、孝、廉、节”,也有如《颜氏家训》,洋洋洒洒二十章。家训的格式内容也无固定要求,一般以“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3]为主。总体可以概括成三部分:一是介绍性的内容,包括家族源起、迁徙历史、族内分工、祭祀安排、流程、族产族田等;二是倡导类内容,既是老辈人的期望,也是后辈们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如兄友弟恭,清正节俭,勤奋上进等;三是禁止类内容,也就是本族人禁止做的事情和行为,有共性训诫内容如“勿贪意外之财,勿亦无祈焉。并汝曹所见也,勿为妖妄之费。”[4](P21)《颜氏家训·治家篇》)。也有某个家族独特的训诫内容,如允许亲兄弟分开居住,以避免妯娌纷争不睦的《颜氏家训·兄弟篇》:“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三)家训的特点

1.向善性。家族先辈将对后辈的要求和期望凝结于家训,希望通过家训约束教育后辈。有的家训于细微之处见家风,如“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4](P239),“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颜氏家训·治家篇》,也有“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子家训》)”这样具有家国情怀的训诫。不管角度细微还是宏大,现在流传下来的家训,内容都是积极向上,即有利于个人形成良好品格,又有利于家族团结、社会和谐。

2.共通性。不同家族的家训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与整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互通的。家族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政权在乡村中的延伸,家族的家风家训也体现了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同时,各个家族所倡导的家风家训,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村落家族文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辐射,逐步凝结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儒家学说。”[5](P44)“儒家学说将原始群体的基本精神系统化和理性化了,并作了更高层次的归纳和提练,使其成为一种比家族文化适用面积更大的观念系统,用以治理社会。”[5](P45)封建社会的中国是宗法性传统社会,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皇帝就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对整个家庭里的财产、事务、成员有所有权、决定权和领导权。家训中的内容,如尊卑有序、孝悌等内容,既适用于家族内部成员之间,也适用于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君君,臣臣”的关系,投射到一个家族当中,对应的就是“父父,子子”。

3.时代性。家训内容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同朝代的主流价值观的变迁,各时代的家训带有着各自时代的烙印。《颜氏家训》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如果妻子是有才能的妇女,应当辅佐丈夫。可以看出当时的妇女地位较高,在家庭中的自主权力相对较大。但是到明清之后,家训中很难再见到类似的内容了。以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朱子家训》为例,全文唯一涉及到妇女的内容即是“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这一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明朝时期,家庭中的妇女仅仅是丈夫的所有物和附属品,其地位较低。另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封建社会的家训中都有的轻诉讼的内容。“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朱子家训》)。”平时生活一定不要争执和诉讼,尤其是诉讼,因为一旦诉讼,不管怎么样,结果都是凶的。高氏家训成文较晚,但是内容也有“息诉讼”一项,解释为“遇事和为贵让为上,以无诉讼为则,诉讼伤和气,是破财、耗力、荒业之举。君子守正,勿挑诉架讼。被欺无奈时,亦当以法律保护。”最后一句,是现高氏后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时势而加上去的,但是轻讼旨意从中可见一斑。封建社会的人们多以诉讼为耻,有的家族以十代无讼为标榜来说明本族人的家风好。

二、家风家训的教化方式

家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经过长期影响才能形成。家训,作为家风的物化表现,其教化方式有多种,一般在祠堂完成。具体方式包含如族学教育及仪式教育等。

(一)族学教育

封建社会基本上每个家族都有族学,或是几个较小的家族合办,族学一般设置在祠堂(所以海南方言中“去学校”就说成“去祠堂”)。祠堂作为实现家族教化的载体,对本家族的成员,既是通过言传身教,向后辈年轻人灌输家风家训的处所,又是传授社会主流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是为家族选拔、培养人才的主要场地。族学的先生们在教授儒家经典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将本家族的家风家训融合于日常教育和平时行为处事当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族后辈,再通过这些后辈学生辐射影响着本家族的所有人。

(二)仪式教育

家风教化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各种仪式规则来教化家族成员,规则教育是通过仪式(或礼或拜、或奖或惩)来强化家族成员对家训的尊重和认知。封建社会的家族在逢年过节时(很多宗族现在也仍然保留着这种习俗),全族人都在祠堂集合,在祭祀过先祖之后,由族长或族老诵读家训,全族人共同聆听。这种庄严刻板的仪式,给家训附加了一层严肃而神圣的色彩,家训也借由先辈的余威和仪式的庄严而愈加显得威严。仪式教育还表现在遇到重大奖惩的时候,在祠堂里,在历代祖先的牌位面前,家族的族长和族老们对表现优异的家族成员进行表扬、对违反家训的成员的进行惩处,所有奖惩都根据家训,有理有据,在奖善罚恶的过程中,给本族成员直接的印象和感觉,树立家训的权威,强化家训的影响。

三、封建社会家族教化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中,家族教育可以施行,并对本族人有巨大的约束力呢?民众为什么对族权极度尊重和认可呢?这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很难理解。现简单分析其成因如下:

一是权力来源的权威性和法定性。家族管理是基层政权的延伸,代替政府行使了部分基层教化、管理、服务的职责,是对政府基层管理的补充。这部分职责的权利来源是政府授与的,具有合法性。祠堂作为基层教化的主要载体,不是一姓或是一地之习俗,而是整个社会共同遵循和认可的教育方式。第一,封建社会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更没有覆盖全国的教育机构,各地的教育只能由地方自行解决,族学就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国家也已将族学纳入到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当中。而且,国家对于知识分子的考核体系是建立在家族族学教育和私熟教育的基础上的,这就意味着国家不仅承认家族教育的存在形式,而且认可家族族学教育的内容及成果,这种认可也是对家族族学教育的强化。第二,基层政权承认并支持宗族发挥对本族成员的引导教化功能。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权只到县级,再往下进入到乡镇村,就需要借助家族势力了。可以说,封建社会,我国的地方统治采用的是基层政权与家族统治相结合的方式。基层政府也充分发挥家族的作用,通过家族向其成员收租、收税,依靠家族来处理大部分的纠纷,底层民众只知道族长而不知道官府老爷,这种现实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家族的教育引导功能。

二是成员心理的认可度。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的观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个人为了寻求自身的安全感,是乐于牺牲自由依附于权威的。封建社会生产技术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底层农民单单凭借个体家庭的力量,难以对抗社会中的风险,他们需要寻求依附和帮助。对农民来说,家族中的族人和族长是他们最直接最可靠的求助对象,是他们可以依附的大树,所以,家族成员对家族有着完整的虔诚的认可和依赖。而且,家族中的成员从出生开始,就是处在家族的包围和庇护之下的,对家族的认可是耳濡目染的、天然毫无怀疑的。

从正面来说,作为本族事务的管理者、成员纠纷的裁判者、鳏寡孤独的看顾者,家族族长和族老们很好的承担着这些职责,他们具有良好的声望,得到本族成员的认可,成员乐于接于他们的教化和引导。从反面来说,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清朝时期的农民基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一辈子不离开本家本地的,即使有个别出外做官或是营生,年老或是死后都要落叶归根回到本家。每个宗族都有专门的本族人的墓地,不允许葬入墓地是宗族对族人最严重的惩罚。这在封建社会的农民看来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是否有墓地及祭祀祖先的资格,也是家族对族人最主要的最常用的制约手段。

三是土地转让的制约力。农民附着于土地,土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但土地的实际管理权在于家族。土地要买卖,需要家族的签字同意才能完成,所以家族内的成员想搬家是可以的,但是想把土地卖掉换成钱是很难实现的,尤其将土地卖与其他姓氏人,更是难以操作。因为每个家庭的土地都被看成是整个家族的共同财产,土地更多是在本族人之间流转,如果将土地卖与其他姓氏族人是本家族势力衰退的表现,更是本族族长族老们无能的体现。由此,可以说,家族势力扼住了农民的经济命脉,紧紧的将家族成员禁锢在原有的土地上。

四是监督管理的全族化。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是家风的体现者,是代表整个家族的,如果某个人出现了行为举止、道德品性等方面的问题,代表的是家族教育的失败,影响的是整个家族的形象,即家风出了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结果,全族人都会互相监督,互相约束。而且,家族关系是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生、养、病、死,生前的婚姻嫁娶、择业谋生,身后的祭葬承嗣等等人生基本问题,大约没有能脱离家族的,社会圈子固化严重。每个人都是处在这种熟人社会之中,所做所为都被大家所熟悉,自然也被大家所监督、教育、引导。这种全族人互相影响、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五是生活范围的局限性。弗洛姆认为,人类的童年是在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部落中得到安全感的,这一阐释也适用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维持家庭生存,整个家族聚居一地,互相扶持,生活圈子和活动范围既固定又狭小。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寻求帮助的对象绝大多数都限定在家族内部。只有如孤儿之类,才会向家族之外寻找帮助。这种生存状态就要求家族内部需要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行事规则来维持秩序和公平,家训及其引申的内容也成为了家族规则。各个小的核心家庭在家训的约束下,凝聚成一个家族,互相扶持,互相给予安全感。

四、家风家训教化在现代社会的困境

建国以后,家族文化在大部分省市已经没落,只有少数几个省市还有些祠堂祭祀文化和家族文化保存下来,如福建、广东、湖南、海南等地区,虽然近些年有些许复兴,但如封建社会时期的家族教化的强大的影响力和教育效果,在现代社会已然很难重现了。

一是本来承担这种功能的大家族被消灭,大家族分解为多个核心家庭。原来集全族人之力来做好的教育,现在由各个小家庭分别承担,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现在的国民教育由国家统一进行,但是关于家风家训的内容并没有被国民教育的内容系统收入,缺少了传承,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往延续千年的家风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忽视。同时,随着各地大量祠堂被损毁破坏,原有的家族教育的场所和媒介也消失了,这也削弱了家风家训的影响力度。

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人们不再依附于土地,迁移变得容易,人们的交往圈子变大。家族对其成员的控制力不在,家族成员对家风家训的内容不再如过去那样全心全意信服。

三是社会观念多元,人们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对安全感的寻求有了多种选择。进行到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传媒发达,人们参与各种团体和社会组织方式简单,渠道多样,在家族内部寻找安全感已经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甚至不是第一选择,这一现象必然导致家风家训影响的弱化。

虽然在现代社会,家风家训在教化方面的功能逐渐减弱,但是以家族为单位,以祠堂为标志的家族组织,在新的时期发展和转换出许多其他功能,如对祖先的认同功能、对侨胞和台湾同胞的团结功能、家族组织的扶贫济弱功能等等。而且,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思想对民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民众的道德水平方面,其影响是深刻的,渗透性的,作用非常大。所以,虽然家风家训的影响力在变弱,祠堂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存在了,但是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还应该传承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与许多家风家训的内容是相通的,能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将家风家训和祠堂文化融入现代精神,这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3.

[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3]陈来.家规,传承中华道德文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3-31.

[4]朱柏庐,颜之推.颜氏家训·朱子家训[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丁芳琴)

G78

A

1007-9106(2017)12-0123-04

* 本文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祠堂文化的现代意义及传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HNSK[QN]15-100)的阶段性成果。

高扬(1983—),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传统文化、海南本土文化。

猜你喜欢

教化家训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