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现象评析

2017-04-11赵萌萌张九海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异化大学生文化

赵萌萌 张九海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现象评析

赵萌萌 张九海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网络休闲丰富了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内容,拓展了交往互动的空间,但同时也出现了泛娱乐化、畸形消费化、盲目化、“三俗”化、虚无化等异化现象。只有明确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的原因,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休闲观,开展健康的网络休闲活动,以推动高校休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大学生 网络 休闲异化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最受大众欢迎的几种休闲娱乐的网络应用软件: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用户规模平均都达到了4.46亿,占到了整体网民的60%以上。[2]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众多大学生休闲活动的首选。但一些不正确的网络休闲渐渐使大学生内心变得更加焦躁与空虚,这不仅不符合其身心健康发展,也不符合其日后长久的幸福生活需要。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休闲现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对于推动高校的休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的表现

大学生网络休闲的健康发展与异化趋向并存:网络为大学生赢得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但同时也渐渐模糊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及休闲娱乐的界线,过度的网络沉迷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休闲空间,但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极易淡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甚至产生道德失范行为;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但网络信息的泛滥与不可控性也常常会弱化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主体性意识,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的主要表现是:

(一)网络休闲泛娱乐化

休闲虽然具有娱乐属性,但并不仅仅只有娱乐。休闲的内在核心本应是“在生命个体摆脱外界的束缚而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追求身心愉悦、幸福满足和自我发展的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内心体验与行为方式的总和。”[3]适度的娱乐活动一定程度上会摆脱学习的压力或生活的枯燥,但过度沉溺娱乐,仅仅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及享乐的欲望而一再地放纵,就会使自身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近几年,网络自媒体层出不穷,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拿来娱乐,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李白预言家说”、从“凤姐”到“papi酱”等,这些看似不符合主流文化的娱乐内容,却吸引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在学业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利用网络,通过“娱乐”“恶搞”进而“娱乐至死”。本质上看,“娱乐至死”的背后是大学生群体的寂寞狂欢,是大学生集体的焦躁情绪蔓延。

(二)网络休闲畸形消费化

网络休闲畸形消费化主要指大学生的网络休闲过度追求消费化、物质化。近年来,超前消费的理念、预支消费的方式受到了大学生的极力追捧。过度、奢侈等不理性的网络购物、几近病态的微信抢红包、无底线的购买网络游戏装备、挥金如土般的“打赏”网红主播等现象愈加严重。丰讯智库发布的《2016年度大学生网络市场消费报告》显示:多数大学生都观看过网络直播,并且有80%的大学生会在观看过程中“打赏”心仪的主播,其中13.43%的大学生每月仅用来打赏播主的花费就会超过500元,可以达到其每月生活费的将近一半。有分析人士指出“网红直播”及“土豪式消费”的盛行恰恰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空虚,休闲所强调的自我内在的提升正在不断被忽视,以挥霍物质和金钱的方式来消费休闲的行为,正在慢慢使休闲退化为一种经济的附属品。

(三)网络休闲盲目化

网络休闲盲目化主要指大学生的网络休闲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呈现出盲目从众的样态。如今,大学生每天的休闲时间都被网络中各种所谓的“文化信息”填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这些信息都毫无价值,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浏览方式,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思考的“贫瘠”,不再有主观的感受和思维方式。他们追求的似乎已不再是自由、个性或心灵释放,而是简单的网游、刷微博、追剧等具体的活动,这显然忽略了休闲的价值创造与自由性等本质特性。所以说,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休闲中呈现出的盲目化趋势是一种鲜明的休闲异化表现,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创造。

(四)网络休闲“三俗”化

网络休闲“三俗”化主要指大学生的网络休闲内容及方式变得庸俗、低俗、媚俗。网络媒体技术更新的同时,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拓宽了,大量谣言诈骗、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开始转移到微信、微博或网络直播平台中,从北京三里屯的优衣库视频到最近的穆雅斓等网红抵制乐天视频,其低俗程度都让人大跌眼镜。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媒体责任的不断弱化,一些网络媒体逐渐突破道德底线,故意利用低俗的内容来吸引大众眼球。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不良文化,难免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自己的休闲品味,甚至突破道德底线。所以,在雅俗共存的网络社会中,能否进行既满足自身的高雅情趣又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休闲活动,也在考验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

(五)网络休闲虚无化

网络休闲虚无化主要指大学生在网络休闲后经常会产生孤独感与空虚感。通宵达旦地打网游、追剧,连续几个小时刷着八卦新闻,长时间的神经紧张,不仅会产生内心空虚和孤独等心理问题,也会造成视力损坏、腰颈疾病等生理问题。感官的刺激和享乐的欲望贯穿着休闲活动始终,大学生逐渐偏离了休闲正轨,陷入到一种精神虚无主义的深渊。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也在逐渐剥离着大学生的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极易使其产生角色混乱。泛滥的网络社交也疏离了大学生与现实好友及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其产生了社交障碍及待人冷漠的情绪。

二、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的原因

大学生中积极的、消极的,高雅的、低俗的休闲活动都是现实生活中始终存在的,其原因主要有:

(一)主观意识及休闲认知的偏差

就主观方面而言,导致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的原因主要是其自身的主观意识及价值观层面存在偏差。许多大学生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导致其缺乏人生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另外,大学生正值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特殊时期,强烈的猎奇心理和不成熟的心智,难免会使其在不良网络媒体的诱惑下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休闲认知和网络素养的不足也是导致其网络休闲异化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学生都对休闲认知有着错误的理解,简单地把休闲当作消磨时间的工具,有人甚至认为休闲是金钱的派生物,只有花了钱才能享受到休闲。这些错误的认知使得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普遍缺少文化内涵,也缺少休闲的层次和质量。

(二)家庭及高校休闲教育的缺失

家庭客观上对学生的休闲教育是负首要责任的,但目前家庭内的休闲教育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少有家长了解并重视休闲的人文价值,也很少有家长从小就对孩子的休闲生活进行启蒙或指导。多数家长由于工作及生活的沉重压力,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及身体状况外,已无力再顾及其休闲生活,认为只要花钱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尽到父母的责任了,以至于错失了对学生们休闲启蒙的最好时机。学校对学生的休闲教育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来,高校的休闲教育推进工作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学校对大学生的休闲重视还很不足,很少有学校会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或设置专业的休闲课程,对校园内休闲氛围的营造力度也不够,学校管理部门对校内的场所及活动举办监管较严格,导致学生自发的休闲活动较少,而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或文化节等休闲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又不高,也自然达不到对学生休闲教育的目的。

(三)消费主义盛行与多元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网络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休闲生活的与时俱进;同时,休闲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否认的是,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而单独存在,但如今“炫富”、“拜金”的“土豪式”消费愈演愈烈,大学生休闲的金钱消费体验也逐渐发展为休闲的终极体验,这严重冲击着他们的消费观与休闲观,使其陷入到了畸形消费导致休闲异化,休闲异化又会导致消费异化这样的一个死循环中。另一方面,网络虽然加快了多元文化传播的速度,但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外来文化侵略的危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不再主导文化的主流方向,大学生群体“崇洋媚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国外文化中诸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盲目追求极易颠覆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动摇其人生价值追求。

(四)网络技术的“双刃剑”作用

网络在丰富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他们的思想动向,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内容极易冲击和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其所衍生的负面效应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例如网络传播的复杂性、海量性,极易使大学生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导致其在网络中迷失主体性地位。还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也易使大学生不再受大众舆论、传统美德及社会责任等道德标尺的约束,尽情表现自我内心的阴暗,长期以往极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的道德冷漠或道德失范。总之,网络的弊端会时刻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产生威胁,想要把网络对休闲生活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就要求大学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趋利避害的态度,时刻警惕着不良网络文化的侵害,合理地使用网络进行休闲。

三、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的应对

休闲异化的成因既与个人的休闲认知与网络道德有关,又与客观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导向及网络监管密切联系。因此解决休闲异化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个体:休闲素养及网络道德的养成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休闲文化素养。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念,掌握正确的休闲方法,追求内在的休闲本质,最终达到健康休闲的目的。其次,要增强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精神追求。减少物质性、盲目性的休闲活动,减少非理性的网络消费,不随波逐流,积极发掘自己感兴趣的休闲内容。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休闲的主体性意识。要始终明确自己不只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监督者,要时刻保持对网络负面信息的觉醒,不断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在网络社会中,同样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自觉充当网络信息的“把关人”,自觉维护网络休闲环境,使网络休闲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学校:网络休闲的教育与引导

学生到了大学时期,虽然表面上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实际上,其行为判断、选择能力或是情感把控能力都尚未达到成年人的标准,所以仍然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首先,学校应培养大学生的休闲价值观教育,有了正确的休闲观后再对其进行休闲活动选择及评估休闲活动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学校应加强培育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使学生既有熟练掌握新媒体科技的能力,又有坚决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自觉。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外,也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休闲引导,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组建休闲组织,不定期的开展校内休闲活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推广校内各类微信公众号及微博主页,以便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适当地引导。或者在校内网开设网络休闲模块,增加简单的智力游戏,校内动态,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络公开课以及针对校内各项事宜进行的问卷调查等模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休闲体验,又使其对学校产生了归属感,同时更是方便了校方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最新动态。

(三)家庭:休闲意义的启蒙与指导

马惠娣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塑造个体人格、精神、气质、道德伦理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成长环境。家庭在教育和传播价值观、信仰及文化传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家庭对学生的休闲启蒙可以先于学校,而且家庭的休闲教育是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的,教育学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家长以身作则的榜样师范加以权威与关爱相济。即使学生进入了大学阶段,他们的行为判断及价值选择能力还是需要家长适当引导的,尤其是在大学生开始独立的特殊阶段,闲暇时间的分配与利用更是需要家长给予认真并持续的关注,不能一味的把学生的休闲活动推向网络等大众媒体或是商业性活动,适当的家庭聚会、家庭旅行或只是简单的沟通与陪伴,对学生们来说都是最有效的休闲教育。

(四)社会:网络平台的监管与治理

网络休闲是一项具有开放性的社会活动,所以仅仅提升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是不够的,需要综合运用法律和道德等多种手段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休闲行为。一方面要优化网络休闲人文环境。利用好网络这一大众传播媒介,让网络肩负起传播文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使大学生在网络休闲中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也要优化网络休闲管理环境。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5]网络平台的管理,需要网络部门及政府部门的密切协作,鼓励支持与规范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坚持政策引导与依法管理,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与人文价值。

对于网络,我们要始终明确的一点是,无论何时它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大学生想要摆脱网络休闲异化的困境,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要更多地回归现实休闲。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应注重多样化,把握好网络休闲与传统休闲之间的平衡,通过休闲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再创造,利用休闲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将大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与社会责任担当联系在一起,用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行为展现大学生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性,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因势而新”的更高要求和前进方向。网络文化与休闲文化不仅仅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利用好网络文化与休闲文化的教育功能,推进网络文化与休闲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人民网,2017,03-01.http://news.sina.com.cn/o/2017-03-01/doc-ifyazwha3397408.shtml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

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3][美]杰弗瑞·戈比.宋瑞.寻找中国的休闲——跨越太平洋的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李静.马惠娣:解读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EB/OL].人 民 网 ,2005-10-16.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67/3772711.html.

[5]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 民 网 ,2016-10-17.http://sx.people.com.cn/n2/2016/1017/c378586-29156526.html.

[6]王清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EB/OL].大河网,2017-02-20.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02/20/content_120490.htm.

(责任编辑:丁芳琴)

G641

A

1007-9106(2017)12-0095-04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研究”(16YJA710029)阶段性成果。

赵萌萌(1992—),女,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张九海(1970—),男,哲学博士,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异化大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