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念到实践: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2017-04-11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史 杰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从理念到实践: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史 杰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凸显出其局限性与滞后性,也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转变工作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迫在眉睫。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成因,是探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认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成因,认真研究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积极探寻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重智育轻德育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内容过时、单薄且与现实相脱节,让学生感到老生常谈、缺乏创造感,可接受性不强;课堂教学偏重知识性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内容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缺少实践可操作性,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育方式重灌输轻对话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人当做纯粹的工具,重才轻德,多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法。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阐释、解读方式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呆板生硬,缺乏针对性、精准性和说服力,缺少与时俱进的新鲜话语的融入,易引起大学生的排斥和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被大学生视为“政治洗脑”。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时代变化,把灌输推向极端化,造成了“一言堂”的局面。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模式,使得教师和教材成为不容推翻的“真理”,也养成了学生逆来顺受的性格,从而缺少了反思和批判的精神,由此引发大学生对主流话语的抗拒和逆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效果不佳。

(三)教育理念重统一应试轻因材施教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1]在我国大学教育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强调整体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教育理念,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教学风气,如何应试仍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专业课相比,不具有工具性优势,也不能培育学生的“谋生本领”。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缺乏差异性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成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教育主体,学生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是指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而用于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方法、手段、载体、条件等都可以归为教育平台。这几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制约与影响,直接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一)教育对象需求变化

首先,教育对象知识结构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广大教育对象能够快速、便捷地掌握大量广博而丰富的知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事实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侧重于对方法知识的渴求,不仅有核心知识,还要配合以辅助性知识,而且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会处于一种不断的动态调节状态。其次,教育对象认知方式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中,广大教育对象复杂和多元的思想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和较高的创造力,他们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苟同。他们渴望成熟独立,不愿意被动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验证前人的结论和经验。

(二)教育环境多重干扰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组织形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也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这使得广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差异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当代社会思潮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广大学生的正向价值标准和长期以来一直接受的正统的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使他们对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心存疑虑,从小到大确立起来的深信不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信仰遭到了颠覆性的破坏。

(三)教育平台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政治性、理想化、形式化、程式性、灌输性强,引导性、可学性、生动性、特色性、主动性弱,严重制约了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一是各种教育平台构建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二是现代化传媒手段运用较少,对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得力,存在网站的内容具有滞后性、开展形式过于单一、技术准备不充分、缺乏精英人才、资金投入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实践教学平台严重不足,组织实施不能建立长效机制,缺乏体验式、交互式活动;四是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滞后于学生与时代的步伐。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从根本上说,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就要从理念和实践上进行重要的转变,开拓和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路径。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用好全媒体这个重要阵地和新的增长点,前提在于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动力,勇于突破现状,敢于打破常规,谋求新的发展和新的境界。

1.内容创新。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教师通过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丰富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从而更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也使学生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良学风、习惯养成等学生活动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拓展视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加人生阅历相结合;四是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借鉴不同国家的先进理念、内容和模式,力求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2.方法创新。一是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相结合,积极探索和运用共情怡情等心理学方法、熏陶感染法、典型事例法等,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案例、讲历史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二是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将课上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等显性教育与课下的体验式、交互式、对话式、情景式教育相结合;三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利用“红色家园”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平台、慕课、微视频等载体,把大学生的思想脉把的更精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青春活力、更贴近生活、更现代化。

(二)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协调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一方法是指要以系统发展的思维和整体发展的视野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解决问题中推动高校思想教育整体发展。

1.协调好不同的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质教育、美学教育等方面,既有道德素养教育,又有身心健康的培养,既有现实能力的提高,又有潜在能力的激发,既有实践能力的培育,又有社会能力的培植。要协调好不同教育内容的关系,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逐步推进、整体协调,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大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2.协调好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根据教育对象知识水平、道德素质、所处环境不同而区别对待,划分不同的教育标准。既满足普通学生的基本需求,又满足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高层次需求,还要兼顾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生党员群体人数较少,但他们是从众学生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分子和先进典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和先遣队,要通过党员活动和党支部平台加强实践教育,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针对学生干部群体,要通过共青团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教学方法,使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针对少数民族群体,要通过尊重其民族习惯、组织参加其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针对普通学生群体,主要是通过思政理论课,熏陶感染法等让其感受榜样的力量,达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协调好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均衡化。

3.协调好不同的教育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两支队伍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各有优势又各自独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具有良好的学识、专业的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但是缺乏对大学生实际的把握,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把握的较为准确,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除此之外,还有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的服务和保障。因此,要协调好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类教育主体的优势和功能,加强交流与合作,搞好配合和对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高效、顺畅地运转。

(三)绿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绿色着眼于解决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要构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绿色发展,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绿色思维方式。高校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学习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因此,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课程设置;二是邀请校内外生态、环保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生态文明专题讲座,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绿色思维方式,避免形式主义,积极探索科学问题;三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最新理论成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形成绿色价值取向,自觉抵御不良思潮。

2.养成绿色行为方式。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一方面学校要做好校园绿化,注重校园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餐厅、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设施。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注重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注意垃圾分类、节约水资源、自动回收餐盘等。在精神文化方面,一方面学校要依托“三千计划”、“调研山东”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成为生态理念的践行者。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保日等环保主题节日,积极参与到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中来,做到知行合一。

3.营造绿色生态氛围。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绿色发展,就要努力打造一个完备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规范化、制度化,还要掌控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氛围。

(四)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

全媒体是开放共享的文明成果,要在“请进来”与“走出去”上双向发力,助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1.请进来。东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理念及其道德教育方法、大数据分析法和心理教育相关理论来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习西方倡导实践教育、家校合作等好的做法。当然,在请进来的同时也要守住底限,不能全盘西化、照抄照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辩证的眼光批判性地学习和借鉴。

2.走出去。一是对内开放,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横向交流。每一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打通学校间壁垒,各高校之间展开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也只有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政府为保障,家庭来配合,才能把各项资源都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二是对外开放,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地走出去,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塑造好中国形象。

(五)共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发展就是指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依靠学生、发展成果由学生共享。

1.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在学校里公平地享有教育和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当前学生面对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就是就业,一方面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提高其就业力;三是开拓就业市场,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积极地把优秀的学生推送到好的企业、单位中去。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获取学生的情感认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要彰显人文关怀。共享发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学习资源和平台,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二是要关爱学生,充分体察学生的心理感受,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实现情感共享。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共享体验,以教师和学生为双向主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传输路径。通过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价值共享、情感共享、体验共享,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共同进步。

[1]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J].上海高教研究,1998,(5):22.

[2]陈金泉.提高网络时代政治工作质量效益[N].解放军报,2012-04-28.

[3]习近平.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N].新华每日电讯,2014-02-26.

(责任编辑:王淑玉)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Media Era

SHI Jie

(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

With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form of the media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hown its limitation and hysteresis,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transform the work idea and advanc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edia era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origin and causes of problems, further discussion on route choi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l media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2017-03-10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研究”(16ALJJ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史杰(1980-),女,讲师,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643.1

A

1008-7605(2017)03-0006-04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