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化时期德国的女子教育探析

2017-04-11郜芳芳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德国

郜芳芳

德国作为欧洲传统国家,长期以来,女子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开始对女性重新定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发生了转变。女性开始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市场机制下的工作竞争,并且开始追求她们享有的合法权益。教育权是女子性合法权利的最主要体现,也是提高她们地位的最有力手段。本文着重分析促进这一时期德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进而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对近代德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工业化;德国;女子教育

1 中世纪教会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的时候,教会垄断教育的发展。在世俗教育获得发展之前,以为宗教服务为核心理念的修道院承担着教育的任务。他们积极推行教育,以培养更对虔诚的传教士为目的。但正是因为这一举措,客观上推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由于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这时期教会的教育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比如:针对不同性别,教会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推行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对女孩的教育,侧重点是灌输她们对上帝的爱与奉献精神。所以圣洁的修道院是最适合她们的教育场所,圣经也变成了女孩们的最主要学习资料,因此,有学者认为:“中世纪为女孩提供教育主要是一种基督教现象”。 这一时期,虽然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占主导地位的教会教育,但是世俗教育也开始慢慢兴起。但是女孩被排除在世俗教育之外,接受教育的个别女孩子,也是主要在修女院接受教育。

早期修道院的教育内容也是有限制的,其中以宗教知识,包括诗歌、礼拜仪式、古典文学研充、阅读方法、人文主义、经院哲学、圣徒传记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一般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最基础的部分是学习字母的发音和音节;其后是阅读新旧约圣经、布道辞、教会法令、圣徒传记、修会会规、宗教音乐等。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方式也偏向单一,主要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为主。

然而在中世纪的西欧,并不是任何一个女孩子都可以进入修道院学习的,由于受到财产和血统的限制。所以能够进入修道院的都是来自上层阶级的贵族妇女。直到中世纪末期,“得以進入修女院的女性几乎都来自城市的中上层阶级”。 进入修道院时女孩们往往被要求向修院缴纳一定的“入院捐赠”并且许多修道院只接受拥有贵族血统的女孩,非贵族的中产阶级女孩即使可以提供“入院捐赠”也被排斥在外。有的一些修道院曾明文规定:“出身不明的妇女入院前须由院方指定三名骑士保证其贵族血统的纯正性”。

1.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对女子教育的推动

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宣扬的“个性主义”对重新定位和认识女子的教育问题。文艺复兴主张对人和人性的重新“发现”,同时积极宣言个人主义、鼓励积极进取。一些人文主义者也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相别歧视,他们认为对女性的污蔑以及刻意的将她们的形象刻板化,是不对的。同时,他们换积极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认为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她们自己的价值。送样的看法和认识在一些地区和特定的人群中形成一种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氛围与环境。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的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的主张为宗教改革打下了基础。1517年德国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客观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正是因为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一些宗教改革者也积极呼吁,在教育领域推行相应的改革,主张普及受教育权。政府官员开始考虑采纳他们的主张,采纳了普及义务教育、政教分离和建立新学校制度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各公国的学校计划及章程应运而生。其中最早推行这项改革的是维腾堡公国的学校,在1599年在德国首次制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对学校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定。德语学校作为启蒙教育机构,实行男女分校,儿童免费入学。其后依次为拉丁学校、初级修道院学校或文法学校、高级修道院学校及大学。一些西方教育史学家指出,“德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早于法国100年,早于英国200年”。

1.2 启蒙运动对女子教育的影响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7至18世纪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全民教育”的呼声在德国响起。启蒙思想家提倡人类平等,承认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人的权利和尊严,肯定女性作为人的价值,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后期,包含中产阶级和底层女孩在内的资产阶级逐渐形成。以“适当”的方式教育广大女性群体成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以阶层为导向的观念中,不同的学校机制和教学计划中追求不同的教育目标。近代早期传统的资产阶级女子教育观念开始解体,而代之以许多新的教育观念。针对中产阶级女孩,教育中关注资产阶级的奋斗精神和基本的家庭技能教育。而针对底层社会女孩,由于她们中大多数不得不通过工作自食其力,教育对于她们而言是一种培养赚钱能力的工具,因而倾向于对她们进行提髙就业能力的工业教育。18世纪末期,由于启蒙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思想的推动,大量杰出的新女子学校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后,德国社会的许多行业都出现了妇女的身影。除了教师、护士等普遍认为适合女性的职业以外,部分妇女还进入商业活动之中,扮演着女商人、女店主的角色,她们当中有些精通计算和文字,擅长沟通与交流,在商业活动中游刃有余。而那些不需要工作的中产阶级女性则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一方面帮助贫穷病弱者,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交流当中,增广见识,扩大朋友圈子,形成属于女性自己的独立团体。她们当中许多人开始学习管理、筹集资金、调查、交流和举行活动等,进一步认识到接受教育和获得职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雷若欣.中世纪西欧修女院教育初探[J].宗教学研究,2009(02).

[2]李建军.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的动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05):23.

[3][美]马格丽特.金: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马骥熊.外国教育史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裔昭印.西方妇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刘其龙.世界教育大系—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8

猜你喜欢

工业化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德国调解制度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德国弃煤的烦恼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