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词鉴赏中意象解读的教学意义

2017-04-11范斌凌�オ�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领悟物象古诗词

范斌凌�オ�

意象即“意”与“象”复合形成的“意念之象”。对于理解一首诗词来说,理解透彻了其中的意象也就读懂了这首诗词的意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解读诗词意象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领悟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选择物象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历进行的。物象一旦进入了诗人的构思,一定会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而不同的意象选择,也反映了诗人的个性、气质、思想和当时的情绪、心境等因素。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把握,领悟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不同的诗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常常可能选择不同的物象,营造迥异的意象。即使借助相同的物象,其形成的意象在意蕴风格上也截然不同。个性鲜明的诗人一般有自己的独爱的意象。屈原用尽一生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完美,所以常常选用香草美人喻写美好的事物。如《离骚》中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独怀乎故宇”。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则独爱菊,“采菊東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风格浪漫夸张,和大鹏、黄河、剑、酒分不开。

二、领悟古诗词的意蕴

一些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感悟诗歌艺术境界的重要性,但因为“意境”这一审美范畴过于笼统,不容易找到切入角度。对于这一问题,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三册第二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就提到“解意象,品诗歌”,这就明确了意象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中提及意象的较少,涉及意境的较多。由于“意境”这一审美范畴比较抽象,学生难以自主领悟。而意象表现相对具体,从意象到意境的解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解读,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运用了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体会到夜色浓重,从乌鸦凄凉啼叫,“霜满天”的冷清,“江枫”的摇曳和“渔火”的星星点点感受到水乡夜晚幽寂的氛围和游子寂寥空虚的心情。

三、把握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首创的一个美学范畴。古诗讲究凝练、含蓄,诗人多通过意象寄托个人情感。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拜伦《雅典的少女》感情直白,“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而中国的《上邪》则是通过几个连贯的意象“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只有这样,“乃敢与君绝”,表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通过对比,可以很容易体会到中国诗词创作的独特视角。

同时,“意”与“象”之间的关系被长期沿袭使用,构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关联模式,这样的意象可称为民族意象。民族意象制约着每个民族成员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过程,也成为民族文化的标签。“玫瑰”是西方的民族意象,中国诗人则喜欢用“梅”“柳”“云”等入诗。“月”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发问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有了感情,于是“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凄凉孤寂,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如秋思落谁家”,蕴藉深沉,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感真挚。诗人正是通过使用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意象,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心理能力

意象是古诗词里的最小单元,学生从意象出发,从词到句,从部分到全面,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教师应顺应学习规律,做正确的引导。

1.感知意象,由景入境

可感性是古诗词词语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词语是指表达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词语。这些词语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词语本身的信息刺激,诱导读者展开想象把握感性世界。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的可感性进行教学。以《声声慢》一词为例,该词表现了李清照在丈夫去世以后的痛苦决绝,这种情绪是通过眼前实物表现出来的。“乍暖还寒”烘托出清冷气氛,“淡酒”联想到借酒浇愁,“晚风”和“雁”让人想起远方的亲人,“黄花”“梧桐”,飘飘洒洒,情感飘零,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整体上的悲凉情调。这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意象中感悟诗人心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意象本身的情趣之美。

2.锻炼审美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14~17岁的学生正处于幻想的顶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高中生处于这一阶段,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特质,鼓励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开展积极的想象。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的“众里寻他”的“他”究竟是谁?是恋人,还是踽踽独行的自己?此句表现了对未来的憧憬,还是传达了面对繁荣景象对自身处境的困惑?

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无论是对诗词本身,还是延伸至传达文化的独特性,或者对学生的培养上,都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所以通过意象解读古诗词在教学上的作用不可小觑,这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钻研。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618000)

猜你喜欢

领悟物象古诗词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踏青古诗词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多么痛的领悟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