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关于“人格同一性”标准问题新论

2017-04-10薛飘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5期
关键词:菲特连续性人格

薛飘

西方关于“人格同一性”标准问题新论

薛飘

自古希腊传说中的 “忒修斯之船”难题出现以来,涌现出哲学家们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思考。人格同一性问题作为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它涉及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并且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等息息相关。哲学史上有关人格同一性标准问题的探讨通常分为三类:物理标准、心理标准以及折中观点。近代以来外在论者的出现,让此问题的探讨出现了新的进路。而帕菲特 “关系R”的主张对人格同一性问题也有所消解,有理由说,他的思想成为了后世研究人格同一性问题以及伦理学问题的基石。

“忒修斯之船”难题;人格同一性;外在论;帕菲特;关系R

在古希腊时期,有一艘在海上航行了几百年的船,人们称之为 “忒修斯之船”。这艘船之所以可以持久航行,要归功于不断更换的新零件和长期的维护修理。船板一有破损就会被新木板替换掉,直到最后,之前这艘船的零件和木板都被替换掉了,和最初开始使用的船已经大不一样了。那么就出现了让人困惑的问题:某一事物在某一方面或是某个部分发生了变化,此物还是此物吗?部分的变化是否会影响此物的同一性?通俗来讲就是:都被更换过零件的船还是忒修斯之船吗?如果它不再是之前的那艘船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如果它还是,那么和原来完全不同的零件和木板又应该如何解释呢?

由此也引发了关于人的本质思考:“什么成为一个人?什么特征使某种东西成为了一个人而不是非人,在你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发展中,在哪一点你才终于成为了一个人?”①人从出生到现在,历经时间、环境等各种要素的变化,但即使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我依旧认为 “现在的我”和 “出生的我”是同一个人,是什么因素保持了 “现在的我”和“出生的我”的同一性呢?能使我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一、“人格同一性”的词源分析

“人格同一性”一词在斯坦福百科全书中是这么解释的,人格同一性涉及的是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问题,“自我”有时意味着 “人”,但它往往也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比如某种非物质的意识主体。“人格同一性”中所说的 “人格”, 英文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指面具,是指个体表现于外的,在公众场合中的自我,它类似于戏剧中的角色佩戴的面具——演员会根据场合或剧本更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哲学家洛克关于人格的定义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东西,他有理性、能反省、并且能在异时异地认为自己是自己,是同一能思维的东西。”②荣格在心理学中把psyche作为人格来解释,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心灵而存在的,而persona,他用作 “人格面具”并把它作为人格psyche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格同一性”中的 “同一性” 概念,英文identity。就同一性一词本身来说,它与时间、空间、运动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所以可能存在各种混淆。同一不同于 “统一”,“统一”强调的是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的一致、成为一体,如秦始皇灭六国实现大一统。某种程度上来讲,“同一性”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同一性如果作为 “相互同一”理解,其是用来说明两者的属性等特征的完全一致。如维特根斯坦发现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并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同一性,只有相似性;若作为 “个体同一”理解,则强调的是个体本身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即A=A,而不是别的。如人的同一性,你认同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是同一个人。不过很多哲学家也认为没有绝对的同一性。如赫拉克利特认为 “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指世界万物时刻处在变化之中,不存在一直恒常不变的事物。而佛教的无我论也认为没有绝对的人格同一性。“佛教的人格同一性是非实体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不变的自我或自我意识,人的人格特征有相对稳定的性质,但不是绝对不变的。”③绝对的同一性本身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反映了人类追求永恒确定性的愿望。

二、人格同一性的界定标准

根据前人的思想,从古至今都有哲学家试图通过自己的论据去论证人格同一性问题,从而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总的来看,人格同一性的界定标准可分为两大标准:内在的界定标准和外在的界定标准。

1.内在的界定标准

(1)物理标准:是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如“忒修斯之船”的例子,船上的木板逐渐被更换成新的,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一只手或者一条腿,安上了假肢,那么他就不再是他了吗?大多数人会认为还是他。这说明某个实体的物理特性对于确定其同一性的条件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运动的原因是质料、形式、动因和目的的统一。质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事物运动的形式、动力、目的三者通常统一于 “形式”这一个概念。他认为 “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④,也就是说,“忒修斯之船”这个例子中,木板等零件是船的构成材料,但是木材的更换并没有改变船的本质性质,即使船的材料改变了也并不影响它还是之前那条船,那么像木板这种物质存在就不是充分必要的条件,重要的是非物质即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也一样,人的本质不在于物理存在,而在于他的形式,他认为这种形式就是人的灵魂。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灵魂是非物质实体,统领了我们的很多感知并保证我们的同一性。所以就算A身上的一模一样的原子和分子可以构成另外一个人B,A也不可能是B,因为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形式——灵魂而不是质料。

有关人的人格同一性标准,当然与人的身体构成分不开,这也是大众的普遍看法,但是这个身体标准又是很容易被推翻的标准。例如,如果一个断了胳膊的人做了假肢手术,那么失去了胳膊装了假肢的他是否还是以前胳膊完整时的他?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忒修斯之船,就算更换了新木板,它还是原来那艘船。那么我们就得出结论,人格同一性的持续性,不是仅仅保证物质的连续性就可以的,假肢更换掉断臂,而这个生命体的整体依旧与外界保持着交流而且存在,所以物理身体标准是不充分的。

说到身体自然离不开大脑,大脑是神经中枢系统,对身体的控制和人的行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提到身体的损伤对人格同一性的影响几乎没有,那么大脑的损伤对人格的同一性是否有影响呢?依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一定程度的损伤会对人格同一性产生影响,但是并不绝对。根据脑移植的临床实验假想,未来大脑也能和普通身体器官一样进行移植,移植的大脑是完好无损的,被移植的人体就拥有了原大脑载体的记忆、性格等属性。那么人格同一性所要求的可能就不是一个人整体的身体标准,而是身体的一部分,如作为人体中枢的大脑。但是不论是身体标准还是脑标准,这种物理性的标准并不能作为人格同一性的根本标准,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局限性。

(2)心理标准。如果物理标准作为人格同一性标准是不充分的,又鉴于记忆、性格特点和人格属性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很多哲学家就把人在这些方面的连续性作为构成人格同一性的标准,也称为心理标准。这种心理的连续性与身体某些器官的连续性无关,就是说即使有了身体和脑的连续性,缺少心理连续性也会导致人格同一性的不完满。

心理标准最早的提出者是洛克,他认为记忆才是保证人格同一性的标准,因为记忆能够明白地意识到自己超越时间的同一性。首先他区分了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他认为人与人格是有区别的,人是一个物理形象的存在,人的同一性依赖于身体和人格,而身体的存在是精神性人格得以存在的前提。人的同一性是由物理存在的身体与非物质存在的精神共同组成的。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思考有智慧的存在,有理智能反省,即使在不同的时空也能认为自己是同一的,这个意识能够延伸任何过去的行为和思维,所以能够涉及人的同一性。其次,洛克认为,只有精神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物质人承认犯罪,但是不记得曾经发生的事情,没有记忆,那么他就没有精神人的行为,就不需要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电影 《幻体》的剧情中,男主人公A为了延长生命,运用高科技手段把自己的记忆替换到了另外一个身体健康的人B身上,得到B的身体A的记忆,那么他究竟是谁,用洛克的标准,他肯定是A,因为记忆才是人的同一性的保障。

根据洛克的观点,记忆可分为事实型记忆、经验型记忆等,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会影响人格同一性。事实性记忆是指被各种不同的人所认同的事实,例如 “3+4=7”,这是一个数学事实,这种事实性的记忆无法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经验型记忆是你自身知道并感受的记忆,例如你第一次哭泣,即使很多人也有类似的行为或者记忆,但是这种哭泣的感受与记忆是只有你自身知晓的,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洛克认为,经验型记忆才是作为超越时间的人格同一性的标准。

而后来,对于洛克的记忆标准产生的质疑也逐渐涌现。Butler认为,记忆本身是一个具有私人性质的属性,人们如何在无法确认这个记忆是我的时候,而用这个记忆去保证人格同一性?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我们如何能在没有确定这个人就是“我”的前提下,去判断这个记忆是我的?我的记忆是自明的,只有我才知道,我只有先确定我是“我”,才能对记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在用记忆去判断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时候,本身已经肯定了这个人就是我,所以这个预设本身是不成立的。

2.外在的界定标准

内在的物理标准和心理标准都面临着威胁,那么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标准去说明人格同一性呢?于是人们找到一种新进路,这也是一种新的界定标准,即 4E进路⑤。4E理论指的具身(embodied)认知、嵌入 (embedded)认知、 生成(enacted)认知和延展 (extended)认知四种外在主义理论,它们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即我们的心灵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还可以存在于大脑之外。心灵是分布于大脑、身体和世界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状态、过程和行为。也就是说,心理状态、过程和行为可以发生在大脑之中,也可以部分地发生在大脑之外的身体中,或部分地发生在身体之外的世界之中。那么当人的心理过程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内在,而与外在世界也息息相关时,人格同一性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应该如何持存?这就应该有相对应的外在论的界定标准。

以延展心灵理论为例,最早提出延展心灵观的是克拉克和查默斯。克拉克提出:人类的心智并不局限于大脑,而是延伸到外在世界。我们所使用的纸、笔、符号系统,甚至是智能型手机,都可以是人类心智的一部分。这种观点,被称为延展心灵(extended mind)。

伯奇和普特南等传统的外在主义者通过 “孪生地球”和 “关节炎”等思想实验来说明 “意义既在头脑之内,又在头脑之外,质言之,它弥漫、渗透在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说者和听者之内和之间”⑥。这种传统的外在主义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格同一性的产生问题。而克拉克他们所主张的超大心灵观的观点是,心灵和认识的延展超越了大脑和身体的界限,还包含与之相关的环境部分。他们主张任何环境或者制造物都可以自己表现出认知,是一种人类和事物的耦合而产生的认知系统。即是说他们认为我们在执行某些任务的时候,如果部分世界功能作为大脑的某种过程,它就应该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而世界中的这个部分也会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外部环境和大脑发挥了同等的作用。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在1998年发表的 《延展心灵》(The Extended Mind)一文中已经包含了关键的思想实验:“俄罗斯方块游戏”、 “某种拼图游戏”⑦。这两个思想实验也详细说明了认知是可以负载在物理实在,如笔记本等大脑之外的实体之上的,这些实体与身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这就是外部实体与心灵共同组成的耦合系统。

若将延展心灵的观点应用到人格同一性的新标准之中,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前面所描述的物理标准和心理标准都不足以保证人格同一性:人的物理标准即人的身体的连续性完整性并不足以成为人格同一性的标准,因为和人的身体有关的熟悉的物品或者是习惯也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人们的记忆或者说是心理的连续性不仅仅在大脑中连续,有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也需要在外部环境的因素中连续。对物理标准和心理标准的综合发展产生了一种超大心灵观的标准即环境的连续性。

然而外在的界定标准也是存在问题的,我们都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意向性。内部过程和外部载体内容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意向性,也正是这一特征使得它们能构成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认为外部环境对内部过程有影响,但是要说外部环境是构成心灵的一部分,那外部环境如何兼有意向性呢?这种外在主义的界定标准的界限是模糊的。

三、帕菲特:心理的持续性联系或关系R比人格同一性更重要

帕菲特的人格同一性思想是一种反传统的思想。他认为 “人格同一性”是个人在连续性的生存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有完整性的性格、心理属性与特征。人格的非同一性分为质与量的非同一性。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并不保证他有不变的同一性,所以人格的同一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的持续性联系或关系R。

帕菲特反驳了笛卡尔的观点,认为人不是独立于身体、大脑和经验而存在的实体。“我们事实上的确把思想归属于思想者们。由于我们以这种方式在谈论,笛卡儿会真实地主张,‘我思故我在’。但是笛卡儿实际上并未表明一个思想者必定是与大脑、躯体以及各种各样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相分离的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⑧他还反驳了内格尔关于人的实质就是人的大脑的观点,他认为这是片面的。按照内格尔的观点,每个人实质是他的大脑,那么大脑的连续性存在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这样,个人并非是一系列个人。

帕菲特探讨了 “个人同一性”的物理准则和心理准则。按照 “物理准则”,同一性所包含的,是时间中我的头脑和躯体的物理连续性。按照 “心理准则”,同一性包含记忆的连续性和性格的连续性。帕菲特指出,同一性是一种传递关系。心理上的联系性支持着特殊的直接心理联系;心理上的连续性支持着重叠的强联系性链条⑨。

人能否保持确定不变的同一性,重要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 (“R”)给人们提供的有联系的生活经验以及这些经验与个人大脑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发生和确定的。当有确定原因与结果的联系以连续性的经验给个人带来了明确的心理反映,并使这种反映反复多次地出现而呈现为一种统一一致的心理反映时,我们所说的 “个人同一性”才具有确定性。帕菲特指出,就 “个人同一性”而言,它只不过是关系 “R”之持有的一种状态。“R是带有确当种类原因的心理联系性和/或连续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R”与 “个人同一性”都呈现为一种一对一的联系形式,只要个人心理的连续性关系R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将来的人也将会是现在的人;如果R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或者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对应的人格同一性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得出结论:人格同一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理的持续性联系或关系R。

他这一立场的证明依赖于他关于脑移植的思想实验。实验假设我和我的孪生哥哥发生了车祸。第一种情况,我的身体完全损伤,哥哥的大脑完全损伤,医生将我的大脑移植在我的哥哥身体上,当我幸存下来时候,根据心理与物理准则,活下来的人是我。第二种情况,我的大脑有一半损伤,将另一半移到哥哥身上,普遍认为幸存下来的还是我。第三种情况,我的大脑分成了两半,同时移植到我的两个孪生哥哥身上,这时会出现四种可能:(1)我死了; (2)我作为两个孪生哥哥其中的一个A活着; (3)我作为两个哥哥当中的另一个B活着;(4)我同时作为A和B活着。帕菲特认为 (1)不可能,因为在之前的第二种情况中,我移植一半的大脑都能存活,现在移植两个半脑不可能死了。(2) (3)不可能只有一个情况存在,因为两者是一样的移植过程,没有理由只作为其中一种情况而活着。所以只有 (4)是最合理的,但是如果这时根据人格同一性的理解就会遇到瓶颈,因为两个人不可能同时都是我。由此他认为如果我们认为人格同一性不是最重要的,关系R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就能接受 (4)的情况了。

四、总评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探讨从本体论、认识论等角度深刻剖析了有关人的本质的一系列问题,即有关人是什么?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是物理构成吗?人应该如何保存人格同一性?以古希腊时期 “忒修斯之船”问题为开端,很多哲学家因此开始探讨人格同一性的相关问题,从而促进了人格同一性论题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多种人格同一性的界定标准。

从物理标准到洛克的以记忆为主的心理标准,再到近代涌现出的外在主义标准,都是对人的本质深入探究的成果,而帕菲特一反常态认为,关于人格同一性问题是无法确定的。他认为现实的个人是一个生活于既定历史条件、带有历史确定性又不断自我创新改造自我属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人,所以他批判了笛卡尔、内格尔等人的思想,认为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人格同一性存在于心理的连续性关系R,这种联系反映了人的生活与价值属性。他对人格同一性问题进行了消解,试图改变人们认为人格同一性很重要的主流信念。他认为人仅仅靠自身的确定性是无法保证它在持续发生变化的生活过程中的确定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会变成一个与过去的 “我”不同的别人。

帕菲特在论述其 “人格同一性”理论中,深入探讨了 “人的连续存在”问题。何以维系人的连续性存在呢?帕菲特探讨了 “物理准则”和 “心理准则”。他还认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人不是脱离大脑、躯体和经验的一些单独存在的实体;人的存在就寓于其大脑和躯体的存在之中,以及一系列互联的物理和精神事件的发生之中;时间中的 “个人同一性”包含物理的连续性和心理的连续性。按照“物理准则”,一个人时间内的同一性在于特定的大脑和躯体的连续存在。这里,他考虑的是人的自然存在,强调了人脑与躯体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按照“心理准则”,人的连续性存在在于人的记忆的连续性和性格的连续性。这里,他考虑的是人的精神存在,强调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如记忆、性格等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最后,帕菲特指出,维系人的连续性存在的就是关系 R之持有,R是那类有正确原因的心理的联系性和/或连续性。然而,他在考察人的连续性存在时没有考虑人的社会存在。“现实的人”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参加具体的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的人,不是理想的、抽象的人。所以,要把 “人”放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考察,这就必然要看到人的社会关系,看到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所以帕菲特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消解是不成功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依旧是关于人的本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相关的界定标准会持续发展、不断创新,不求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求在探讨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道路上,人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人的本质。

注释:

① 斯蒂克、沃菲尔德:《心灵哲学》,高新民、刘占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96页。

② 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第309页。

③ 熊桂玉:《自我与人格同一性》,《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④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⑤ 刘好:《融合心灵——认知科学新范式下的整合》,《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⑥ 高新民:《反个体主义及其宽心灵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2期。

⑦ A.Clark,D.Chalmers,The Extended Mind,Analysis,1998,58(1),pp.7-19.

⑧⑨ 德里克·帕菲特:《理与人》,王新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版,第325、293页。

(责任编辑 胡 静)

B561.6

A

(2017)05-0045-05

薛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猜你喜欢

菲特连续性人格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