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信

2017-04-10荣开明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制度

荣开明

论文化自信

荣开明

文化自信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 “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晶。如何认识文化自信的提出过程、主要依据、丰富内涵、重大意义,以及文化自信和 “三个自信”的辩证关系,文化自信和自觉、自强的内在关联是一个亟需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学术自觉;理论创新;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过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按照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共识,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统一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和框架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全党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 “三个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后又提出了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将 “三个自信”拓展为 “四个自信”。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履新总书记的当天会见中外记者时即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上,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3月7日,在全国 “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比之三个自信更为根本。6月6日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2月20日,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提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把文化自信提升到是三个自信 “题中应有之义”和“基础”的战略高度。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在第二届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文化自信阐释为三个自信的 “本质”和 “三个更”的力量之源。6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 “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式提出了四个自信。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对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和重大意义作出详尽说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从上述简要梳理中可以看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和拓展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文化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对党的十六大强调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 “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继承和发展。文化自信的提出,既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作根基,又以当前文化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导向,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提出的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自觉、自强和自信。新的党中央将 “三个自信”拓展为 “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90多年来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概括,是反思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框架的总体性部署,标志着我们党把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迈向了一种新的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二、文化自信的提出依据

我们党提出文化自信表明当今中国到了需要文化自信、也能够文化自信的时代。

从需要文化自信看,我们党提出文化自信,是因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着眼于更好地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在世情方面,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的全球治理密不可分,关联度越来越大。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具体。但总体而言,世界的舆论格局、思想理论文化氛围并没有改变 “西强我弱”的局面。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话语权、决策权、制定规则权依然微弱。中国现实的文明发展道路仍处于 “遭疑挨骂”的状态。西方某些势力鼓吹的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虽在实践中多次证明是错误的,却依然不绝于耳。

在国情方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前所未有。一些地区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一些领域精神懈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 ‘失语’、教材中 ‘失踪’、论坛上 ‘失声’”。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出现了文化自信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伦理道德下滑、礼仪廉耻 “四维” 不张, 甚至 “以洋为尊”、 “以洋为美”、 “唯洋是从”,舍弃优秀民族传统,丧失民族气节,热衷于搞什么 “去思想化”、 “去价值化”、 “去历史化”、 “去中国化”、 “去主流化”等。此外,我们在发展上还面临着如何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在社会思潮方面需要抵御 “西化分化陷阱”,在党群关系上要避免 “塔西陀陷阱”,在处理大国关系上要妥善应对西方炒作的 “修昔底德陷阱”。

在党情方面,总的状况是好的。但也面临着“四种考验”、 “四种风险”。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上述诸多考验、风险、难题表明,我们在思想理念上确实面临着严重挑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遭遇着西方自由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遭遇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壤上培育和践行的挑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遭遇着人们现代化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革命文化遭遇着时代精神和历史任务改变后还管不管用的挑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观遭遇着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挑战。这些挑战,都迫使我们不能不将培育和强化文化自信作为当务之急,也不能不对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精神和能力的长期准备。

从能够文化自信看,习近平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我们能够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从实践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已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快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最大发展中国家。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人均国民收入连续翻番,已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人民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表明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从真理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②,已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真理。

总之,“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③。

三、文化自信的丰富涵义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学者们对文化的理解也有共识,即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所以有的学者说,“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创造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显出永恒的光辉”。文化的功能是以文化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我们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秉赋的充分尊重、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传承、弘扬和积极的践行,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基本路向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始终坚持对自身文化的前进定力和充分信心。

习近平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④这就表明我们所自信的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的丰富涵义。

其一,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 “根”和 “魂”。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世界上曾存在26个文明形态,唯独中国文化体系从未间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宏伟体系囊括语言文字、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制度体系等诸多方面。“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⑤5000多年延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革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都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悠久的文化 “基因”、 “灵魂”和 “根本”。如果丢掉了这些,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其二,浓厚的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重要渊源。中国在很长时期内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堪称众国的楷模。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世界的历史起于中国”,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但是欧洲近代工业文明发展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传统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根芽渐萎、花果飘零。为了扭转这一落后衰败局面,先进的中国人被迫向西方文化学习,提出过技术救国、制度救国、维新救国、文化救国等方案,均因 “先生打学生”而未取得成功。直至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喊出 “振兴中华”的口号,经过十多次惨烈的武装起义,才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社会进步打开了闸门。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文化产生的新起点。“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⑥这种文化的复兴,是将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国情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⑦。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革命的考验,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和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这一革命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祖宗炎帝黄帝崇拜太阳神、火神的红色传统,又弘扬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神,被人们称之为“红色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熔炼和影响下,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志士仁人,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踏着烈士的血迹奋勇向前,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种革命文化的产生,既扫除了近代鸦片战争后形成的文化复古的僵化观念,又清除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照搬西方的奴化思潮,以及种种文化困惑、文化自卑的阴影,还纠正了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偏向,培育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文化新形态。这种革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是将 “破旧”与“立新”结合起来,在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建立起一个新世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出现了的新纪元。

其三,正在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大本和大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便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经过改革开放时期的 “拨乱反正”、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已经大体上适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世情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的先进文化,就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正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熔炼和影响下,我们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地发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义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上述三个层次的文化自信,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是自豪地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倍加珍惜革命文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文化自信决不是单线的孤立的。从纵向上看,它是文化上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和对接。从横向上看,它是文化上的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的交流和契合。这样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包含着深层次的蕴涵。这样的文化自信是相对于一段时间内的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残而言的。它不是自恋自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不是抛弃传承、全盘西化、照搬别国;更不是盲目乐观、自傲自满。

四、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⑧为什么文化自信有着如此巨大的意义呢?这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去分析。

其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进步。”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化复兴,或者说文化复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文化还是一个民族的DNA,是立足国际社会的身份化。”⑩今天的中国只要我们坚定地培育和强化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增强我们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其二,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中的第一个倡导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倡导不仅阐述了当代社会在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是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⑪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稳固基石。只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坚不可摧、稳如磐石,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示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民族多元一体包容共美、和谐共处的文明大国形象。而要做到这些,首要的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是难以获得世界认同的。

其三,文化自信是世界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紧迫要求。文化自信从精神层面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认同,其实质是价值自信。这种价值自信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军事比拼,似乎战争的成败输赢都由武器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在战争废墟上恢复和繁荣经济,改善民生,迅速地掀起了科学技术的革命,突出了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的比拼。20世纪后期,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逐步改变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文化变成了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理论界有人认为,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有人甚至断言,21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国家、地区之间10年比的是经济,50年比的是制度,100年比的是文化。从世界发展的迹象和趋势看,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⑫

其四,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黑天鹅事件也不断出现。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困惑,呈现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享乐拜金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既给人们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机遇,又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法国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⑬。这也从一个视角警示我们,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巨大浪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五、文化自信和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范畴,四者之间既有区分,又有统一,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具体地体现为三个层面。

其一,四者各有区分,内涵、地位、作用、功能均不相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其功能是解决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⑭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大建设、一个奋斗目标。我们之所以坚定道路自信主要源于它的正确性。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远大光明的前景。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不是 “传统的”, 也不是 “外来的”, 更不是 “西化的”, 而是“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其功能是解决以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⑮,还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理论,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发展观、一个重要讲话。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创和奠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我们之所以坚定理论自信主要源于它的科学性。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植根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与时俱进。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其功能是解决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⑯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四个具体制度。我们之所以坚定制度自信主要源于它的优越性。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制度优势,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坚信这一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是,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出现过曲折,还不完善、还未成熟成型,还只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上半程。下半程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划、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价值导向、精神支撑,特别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情操建设、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概括起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革命文化、一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之所以坚定文化自信主要源于它的先进性。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对多元文化进行了有效整合,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紧跟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供正确价值导向,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中国方案,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民族精神;能够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二,四者具有统一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构成一个逻辑统一整体。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基本前提。

理论的成熟是党成熟的根本标志,其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理论带有根本性,道路、制度、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都要靠理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道路、制度、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为其他三个自信指明航向。

制度带有稳定性、根本性、战略性。制度的设计、安排与运行,直接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顺利实施,以及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理论、道路、文化自信在制度上的具体展现,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软实力、巧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强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道路、理论、制度的形成,本身就是文化积淀的结果。”⑱

很显然,在这 “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最具基础性的。因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生命,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制度、文化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鲜活实践经验,而理论、制度、文化则以不同形态表现出道路的方向。文化自信具有更为深长厚重的思想积淀,更为亲近熟悉的生活基础,更为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度,是人们认知、选择和信任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最基础的东西。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便从哪里开始,文化便从哪里开始。文化是串联道路、理论、制度的精气神纽带,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实行什么样的制度,都映衬出一定的文化。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民族自信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背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其三,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多方面的共同性。比如,四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四者有着共同的任务、奋斗目标、发展理念与建设布局,都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奋斗目标,都贯彻执行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新理念,协调推进国家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四者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立足点、落脚处,都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从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出发,制定发展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孕育出从实践到理论上的伟大创新。

六、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与自强

实现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或空话,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才能实现。实现文化自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诸多方面的关联,但从文化本身的认识上看,主要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契合和统一。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目标和方向。

做到文化自觉就要深刻理解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发展的深层蕴涵和发展规律。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看,经济与政治自然是最重要的,相比它们,文化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但要发展经济与政治,就不能简单停留于它的表面,必须把握其内在的根本规律。由于规律是隐藏在经济与政治背后的东西,把握它们不能只限于经验总结,必须上升到思想高度。也就是说,无论总结经济或政治规律,还是把握社会形态的发展,都必须借助于思想方式的总结,创造出与自身国情和世情相适合的独特经济与政治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看,虽然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但从形成先后来看,是先有意识形态 (即思想上层建筑),后有政治上层建筑。这都说明文化是更深层、更基础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决定着道路、理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在全球化发展和竞争时代,社会发展速度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新旧事物更替频繁,在此条件下想保持竞争不败或取得领先地位,只停留并借助于一种或几种思想显然是不够的 (尽管它们都是先进的),必须不断创造新思想、新概念与新思维。更何况今天文化的影响已不完全停留于理论文化方面 (即意识形态),生活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⑲。做到文化自觉尤其要坚持和弘扬我们党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比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本质属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根本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等等。依据这些经验和规律,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俯视全球文化,吸收借鉴其长处和优点,补充我们的不足。

做到文化自强就是要按照文化自觉探索出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去制定文化自强的规划,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文化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消除困惑,解决难题,发挥优势,补充短板,克服不足,真正把我国由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事实胜于雄辩,只有将信心、信念转变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才算真正实现了文化自信,达到了文化自强。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党中央的精神,进一步采取重大的措施,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推进对外的文化交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调动文化资源,借助文化翅膀去讲好中国故事,宣传 “中国奇迹”、“中国经验”、 “中国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 “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 “学术中的中国”、 “理论中的中国”、 “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文化上的中国”,让世界知道 “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 “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注释:

①④⑫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7月2日。

②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在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参见 《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61页。

⑤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⑥ 《毛泽东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16页。

⑦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页。

⑧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30日。

⑨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121页。

⑩ 王晓晖:《软实力时代的媒体责任》,《中国记者》2008年第1期。

⑪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⑬ 拿破仑一世:《拿破仑言论集》,参见 [美]史蒂文森主编、周文标等译:《世界名言博引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6页。

⑭⑮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1、11—12页。

⑰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⑱ 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⑲ 参见杨生平:《文化自信的意义及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

(责任编辑 胡 静)

G02

A

(2017)05-0017-09

荣开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制度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