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围城》为例研究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用

2017-04-10邵芹

文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连贯围城隐喻

内容摘要: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从外在形式看,概念隐喻存在于词汇、句子层面,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不过是庞大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表现;从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单向的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隐喻也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它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机制。文学语篇的组织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在文学语篇中有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语料。

关键词:隐喻 语篇 衔接 连贯

一.隐喻的含义与语篇衔接、连贯

隐喻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隐喻进行理论探讨的哲学家。在传统意义上,隐喻一直被看作修辞方式,隐喻研究也只局限于词汇、句法、语义层面。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正式跨入认知语言学领域之中。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体现在词语和句子层面,“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人们思想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1](P:1),并由此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1](P:3)。这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物基于相似关系而进行比较的局限。隐喻由两个域构成,包括一个结构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模糊的目标域,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可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这种映射是单向的,但不是随意的,他依赖于我们的体验和经验,因为“没有一种隐喻可以在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得到理解或者甚至得到充分的呈现”[1](P:18)。Lakoff & 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性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根据规约程度的不同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新隐喻。

“隐喻是一种以词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2](P:36),所以从词到句子再到语篇,隐喻可以在语言的各层次上出现,而研究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机制是语篇分析的一大重点。乔姆斯基将语言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篇章衔接”和“篇章连贯”都是以这一理论为出发点发展而来,衔接主要是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发生,衔接手段也主要是语言形式上的手段。Halliday和Hasan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主要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主要体现为重述和搭配。这些显然是语言表层的衔接方式,语篇的衔接还应受到深层隐性衔接方式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衔接能够促成语篇信息的连贯;但在特殊情况中,有时一个连贯的语篇并未使用明显的衔接手段。这说明语篇连贯也发生在语篇的深层隐性结构上,仅有衔接手段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

二.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

最早对语篇衔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acobson,他对文学语篇中由句法结构和重复形成的排比现象进行了分析。而Halliday & Hasan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是衔接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他们认为衔接是语义概念,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并给出了一系列显性衔接手段。但隐喻的衔接方式并非显性的,它主要借隐喻机制构成要素的前后关联性将语篇衔接在一起。隐喻衔接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单隐喻在语篇建构中起衔接作用;两个或多个隐喻在语篇构建中起衔接作用;交织隐喻或隐喻网络在语篇建构中起衔接作用。[3]

(一)单隐喻的语篇衔接作用

分析语篇时,人们总会首先关注显性衔接手段,而隐喻作为语篇的隐性衔接手段,同样大量存在。通常情况下,单一隐喻使用在语篇的首句,先为语篇垫定语境基础,再从不同角度延伸出新的隐喻形式。这些隐喻形式深入细化,组成一个庞大的树状图形,可以层次清晰地将整个语篇衔接起来。例如:

1.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頭,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镶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4](P:146)

这一例的衔接建立在概念隐喻“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之上。该隐喻中出现了两个概念,“车厢”和“沙丁鱼罐”,跨域映射从始源域“沙丁鱼罐”投射到目标域“车厢”上,得出了概念隐喻“车厢是沙丁鱼罐”。沙丁鱼罐的特点是金属、冰冷、密闭等,车厢也有金属、冰冷、密闭这几个特点,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成功使人理解了“车厢”的状态,这一概念隐喻是本语篇的“主隐喻形式”。随后又派生出了“人是沙丁鱼”、“人骨是沙丁鱼的骨头”这些隐含式的隐喻,这些隐含的派生隐喻建立在前一“主隐喻形式”之上,通过主隐喻从不同侧面细化描写派生隐喻,从而将整个语篇衔接起来。

(二)双隐喻、多隐喻的语篇衔接作用

在日常语言实践中,单隐喻构建篇章衔接的情况并不鲜见,但两个或者更多的隐喻也能通过隐性组织构成语篇的衔接。这里的两个或多个隐喻在结构上往往平行,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或状态没有主次之分。例如:

2.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录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4](P:16)

这一语篇在结构上为“总—分”形式,先总说东西不可口,再分述不可口的食物类型。其中塑造了两个概念隐喻,一是始源域“海军陆战队”及其构成的概念隐喻“鱼像海军陆战队”,二是始源域“潜水艇士兵”及其构成的概念隐喻“肉像潜水艇士兵”。这两个概念隐喻具有相同的结构“X像Y”,体现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通过其相同的结构将上下文所罗列的例子衔接起来,构成了语篇的自然衔接,并且达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使得“鱼”和“肉”的状态俨然呈现在读者眼前。

3.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4](P:95)

本段语篇由三个隐喻形式衔接起来,而这三个隐喻有着相同的目标域——“吻”,形成了“A像X”、“A像Y”和“A像Z”的多隐喻结构。这说明目标域A同时具有类似于始源域X、Y、Z的特点,通过三个不同的始源域X、Y、Z分别映射到相同的目标域A,以及两个显性词汇“抹一抹”和“碰一碰”的形式照应,将该语篇衔接成了一个的整体,由此可见,显性的词汇衔接和隐性的隐喻衔接是可共现的。

(三)交织隐喻的语篇衔接作用

Lakoff & 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成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等类别。在语言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隐喻交叉的情况,因为我们需要借助隐喻来理解各种概念体系,所以一个概念体系可能是由多个隐喻交织联合组成的,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网状模式。

4.他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一课,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学家讲的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留着做希望,多少好?[4](P:263)

中国文化中的主要隐喻是“快乐为上”。在这里,“乐观最好”、“悲观最坏”可以看成是一组截然相反的方位隐喻,把“好”看成“向上”的方向,把“坏”看成“向下”的方向,这符合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諸身,远取诸物…”[5](P:210)的用例实际。“还有希望”“只有回忆”是一组实体隐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容器,有一层包裹的表皮,有里—外的方向”[1](P:27)。在此,不论是“第一种人”还是“第二种人”,都是“人是容器”概念隐喻下的一个“容器”概念,可以承载“希望”、“回忆”等实体。“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是一则实体隐喻,将始源域“葡萄”映射到目标域“从恋爱到白头”这一过程,用“葡萄”来理解这一过程和经验,把这一经验当成了一个统一种类中的离散实体或者物质,完成了对“本体隐喻”的解读。语篇从方位隐喻到实体隐喻,再通过实体隐喻解读“从恋爱到白头偕老”,两种隐喻交错组织,通过“第一种人”“第二种人”“葡萄”“希望”“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等关键词的穿插搭配,将这个语篇衔接成了一个整体。

三.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

概念隐喻能够从语篇的表层和深层构筑语篇的衔接,同样,隐喻也能深层次地促成语篇的连贯。语篇在何处开始和结束也不一定依赖衔接和衔接手段,而是仰仗于篇章连贯,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篇章连贯比篇章衔接更重要。[6](P:77)语言的篇章性体现在衔接和连贯上,衔接直接由语言手段表现,而连贯并非如此。如果将乔姆斯基的术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移植过来,则衔接位于表层结构,而连贯位于深层结构。因为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所以我认为它应当能够帮助实现连贯。[6](P:6)

(一)实体隐喻造就语篇主题与内容的连贯

当我们从一个语篇中发现较多的隐喻,特别是隐喻的内涵渗透于整个语篇,渲染语篇的主题时,应该认为隐喻的使用构成了这个语篇的文体特征。[5](P:157)《围城》作为钱钟书“锱铢积累”“忧世伤生”写成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其标题本身就具有全局性的隐喻意义,透过标题映射到整部小说,可发现主人公方鸿渐从婚前几番的恋爱失意,到婚后生活的百般不顺,仅仅是在一座城堡的里外兜转,婚姻就是一座现实版的“围城”。

5.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4](P:89)

6.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4](P:89)

例(5)出自英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是一个实体隐喻,从始源域“鸟笼”映射到目标域“结婚”。“笼外鸟”、“笼里鸟”则是在前一隐喻之下派生所得的隐喻,分别喻指未婚和已婚的人。例(6)出自法语,换了说法,用“城堡”来喻指婚姻,构成了实体隐喻或称容器隐喻,这一例从始源域“城堡”映射到目标域“婚姻”,其中“婚姻”在语篇中省略,但隐喻义依然明确。这两例在结构上类似,构成了结构隐喻。前一语篇中谈的是罗素结婚又离婚一事,后一语篇直接说婚姻,两例涉及的主题相同,都在说“婚姻”。两例一方面在内容上构成语篇的上下连贯,另一方面在结构上互为呼应,且后一例的“城堡”隐喻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使得整部小说都在围绕“城里”“城外”叙事。“城里—城外”这样的语言表达式,其来源是本体隐喻,因为我们在大脑中给城市设定了一个“表面”,而正因为有了这个表面,我们才可以说有些人住在“城里”,另外一些人住在“城外”。[6](P:119)

(二)多个平行概念隐喻构建语篇连贯

《围城》中多个平行概念隐喻并驾齐驱,共同构建语篇连贯的例子不少见。类似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隐喻构建语篇的衔接,由于衔接是连贯的基础,所以概念隐喻也能促成语篇的连贯。例如:

7.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4](P:5)

语篇描写的是鲍小姐在船上穿着暴露,走动时遭到男学生诽议的场景,其中一共包含三个平行的概念隐喻:“人是熟食铺子”、“人是真理”和“人是局部的真理”。第一个隐喻从始源域“熟食铺子”映射到目标域“鲍小姐”,通过“熟食铺子”中具有的各种特征,例如暖色、肉、裸露等蕴含概念来勾勒鲍小姐穿着暴露的画面;第二个隐喻以“真理”为始源域,揭示真理具有“赤裸裸”的特性,映射到目标域“鲍小姐”,传达“鲍小姐是赤裸裸的”这一概念;第三个隐喻在第二个基础上将始源域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理由是鲍小姐穿着少量衣服,并没有“真理”那么“赤裸裸”,同样映射到目标域“鲍小姐”,完成了这一概念隐喻。三个概念隐喻具有相同的结构“X是Y”,并且作为目标域的“X”不变,只通过始源域“Y”的变化来对目标域进行限定。所以三个隐喻是相同结构的“结构隐喻”,分开来看,第一个隐喻为“本体隐喻”,第二、第三个为“新隐喻”,是作者临时创造出来的隐喻。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内容上看,这三组平行的概念隐喻前后衔接,互相连贯,在隐喻之下对人物进行了深刻讽刺,使得语篇达到了很好的连贯效果。

(三)会话中的隐喻构成语篇连贯

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要使一个话轮完整,交际双方必须遵守一系列语用原则,也即前轮有某种言语行为,就預示着接下去应该有相应的言语行为出现。[7]在概念隐喻中,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自然物被拟人化的隐喻,这类隐喻往往通过人类的活动机制、思维模式来理解非人类实体的经历。而跟拟人相反,把人当成某种事物或动物写,运用非人类实体的特征映射人的状态,也能达到出彩的语篇连贯效果。例如:

8.鸿渐道:“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猬了!”

柔嘉道:“我就是刺猬,你不要跟刺猬说话。”

沉默了一会,刺猬自己说话了:“辛楣信上劝你到重庆去,你怎样回复他?”[4](P:322)

方鸿渐求孙柔嘉帮他补送赵辛楣的结婚礼物,柔嘉直接拒绝,激起了丈夫的埋怨。这段对话中,会话双方遵守了一致准则,在这里产生了一个“人是刺猬”的概念隐喻,通过始源域“刺猬”映射到目标域“人”,凸显孙柔嘉的脾性难缠,像刺猬般到处扎人。她自己也承认“我就是刺猬”,下文再次出现“刺猬”自己说话,三个“刺猬”的隐喻运用,在篇章结构上重复和照应,语用上遵循一致准则,内容上构成了语篇连贯。

概念隐喻是篇章理解中的一种有效创造连贯的工具,它能通过语言内部的跨域映射构成连贯关系;能通过对小说主题和内容的联系来构成语篇的连贯;单个概念隐喻或多个概念隐喻都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话中的概念隐喻也能很好地促成语篇连贯。

四.结语

概念隐喻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从本质上说归因于两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及隐喻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隐喻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思维手段和认知工具。在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透过概念隐喻视角,可以发现,单隐喻、多隐喻、交织隐喻的运用能使语篇达到良好的衔接效果,小说主题的隐喻能够连贯语篇的内容和结构,平行隐喻的使用可以构成语篇的连贯,会话中的隐喻也能使语篇连贯得体。

参考文献

[1][美]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卢卫中,路云.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2006,(1).

[4]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9).

(作者介绍:邵芹,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连贯围城隐喻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爱的隐喻
社交电商的“围城”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第七只鸟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浅析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衔接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