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督导工作思考

2017-04-10陈惠娜吕海燕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督导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

陈惠娜 吕海燕

[提要] 教学督导工作一直是高职院校作为检查教师工作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在严格执行督导制度时,却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也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督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没有被教学督导真正理解和应用是关键。因此,如何提高督导工作的有效性,实现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目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在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现行教育体制运行过程中,实施教育职能的单位或部门设有专门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工作进行监控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这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控制途径。在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人力资源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承担为社会提供应用型技能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适用性等,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承担对教育教学过程监督指导任务的教学督导工作显现出较高的重要性。

一、高职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教学内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能否得到社会认同是教学的宗旨,也是招生工作的法宝。供给侧改革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微课、玩转课堂、订单培训、校企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措施的不断创新,因师资力量薄弱而产生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出现,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等情况不容乐观。

(一)师资队伍建设不规范,优质教师资源配置较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院校招生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以后,也就是高职教育层次进入后,我国高等教育更是进入到一个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其中,1999~2002年期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递增率达到42.4%。截至2014年,全国仅高等职业院校就有1,321所,且在校生数量高达973.6万人。庞大的学生队伍,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事实上,教师队伍的建设远远低于高职院校的需求,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路人才都挤进高校做教师。高等院校也是饥不择食,来不及验证教师者的真实信息就聘用,导致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更谈不上根据专业需要合理配置专业教师。

(二)督导队伍以老弱者为主,督导工作流于形式。在人们的观念中,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是当之无愧的精英。作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导无疑不是年富力强教师的首选岗位。加之高校内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一线教师的工资水平,所以60岁以下的教师往往从事一线教学活动,只有年纪较大和身体不好的教师学校才会安排到督导岗位。固然,这部分老教师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思想上是否准备做好教学督导工作就不得而知了。

(三)督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督导工作缺少权威性。大学的批判性在一线教师队伍中的表现特别突出。由于督导的素质不尽相同,不排除部分督导没有按督导工作的督学指导去寻找教学规律,去总结和分享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以警察的姿态去找教师的差错,更有督导甚至在教师上课时搞突然袭击,突然出现在课堂上检查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学生到课率等,影响了教师的正常上课秩序而导致教师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不仅影响了督导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也影响到督导工作的有效进行,权威性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在督导队伍中也不乏体现。前面已经说过,督导大多是从一线教师岗位中退下来的,本身就感觉到自身的价值下降了,成就感缺失,从事督导工作过程中又经常受到一线教师的质疑,心情更加失落,于是工作中得过且过往往成为常态。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督导工作有效性探讨

供给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顾名思义是与需求侧相对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结构,需求侧改革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局面。机器人、“互联网+”、新职业等对劳动者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和新标准。需求供给侧改革的效应就是供给侧改革,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的高职院校,无疑是改革的重要领域。需求侧改革迫使高职院校重新审视专业吸引力、竞争力与专业设置合理性的问题,对课程设置、教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等,都面临着如何适应供给侧的改革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作为教学质量的监控部门,教学督导工作也要接受供给侧改革的检验。2016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刘延东在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暨第十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督导体系,提高督导水平,履行督导职责,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健全督导管理制度,科学开展督学指导工作。各高职院校要从思想上重视督导工作,重新定位督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督导室从教务处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存在,使督导工作与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对接,而不是通过教务处这个二传手来传达,主客观上提高督导工作的重要职能作用和督导的权威性。从学院的规章制度方面规范督导工作的岗位职能,让全院教职工都清楚什么是督导,督导工作包含哪些内容,督导的作用和意义,从制度层面剔除高校对督导工作的偏见,以及教师对督导工作的不屑。

(二)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引进优秀教师资源。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批经过正规考试入读大学的莘莘学子渐渐告别自己的工作岗位进入退休阶段。这批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大学里任教或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知识功底深厚,教学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建议高职院校以此为契机,加大力度吸引这些优质人力资源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特别是高校的退休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把他们的余热发挥出来,优化师资队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保证输出优质人力资源,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

(三)提倡教学督导资源中年化,提高督导工作的有效性。高校要将督导工作纳入学校业绩考核的一部分,让督导与一线教师同样享受评优和奖励等政策。提倡督导队伍中年化,安排部分年富力强的中年优秀教师加入到督导队伍中来。中年教师正处于事业的成熟期,工作热情高涨,对新职业的需求和新业态的发展掌握比较快,接受新生事情程度高,成就感和责任感较强,聘用他们担任教学督导,会给督导工作带来一股新鲜血液,如同鲶鱼效应一样,促进督导工作的有效性。

(四)引入独立第三方督导机制,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中国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熟为宝”。现实社会中,“熟人好办事、凡事需求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熟人效应已经成为阻碍高校督导工作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许多人意识里存在着凡事以不得罪人为原则。认为大家都在同一所学校工作,凡事互相关照一下,避免同室操戈。其结果是,督导工作走马观花,发现问题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引入独立于高职院校的第三方督导机制,建立由不同专业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督导队伍,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第三方督导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存贮信息,包括督导的专业背景、从业经历和主要特长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供各大高职院校读取。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院校专业发展和建设需要,获取所需专业的督导来为本校开展教学督导活动,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和客观性,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丽娟,谷鸿喜,韩玉霞.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6.8.

[2]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3]唐立军.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7.

[4]代艳莉.高校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音励志,2016.19.

[5]王作成,梁彬.浅论高校内部督导队伍的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6.5.

猜你喜欢

教学督导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
高校如何发挥教学督导在考试中的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