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爱”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2017-04-10张宗林

甘肃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感化师爱激励

张宗林

【关键词】 师爱;作用;激励;调节;感化;

行动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31—01

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素质之一,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教师要热爱学生,反对任何形式的简单粗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下面,笔者谈谈师爱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一、激励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对爱的需要,在家需要父母长辈的爱,在校需要教师同学的爱。这种爱已经不仅是一种动物的本能,而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心理需要。爱,对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个别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最初都是由于在家庭、学校得不到温暖,得不到教师的同情和关怀,于是到社会上去寻找慰藉,最后失足陷入違法犯罪的深渊。

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自己周围的亲人、同学的关怀、信任和爱护,并且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周围的人。然而更使青少年儿童关注的是学校中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母爱,比母爱更伟大,比友爱更纯洁持久。教师一句表扬、信任的目光、真诚的鼓励等,都可以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愿意改正身上的缺点、错误。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

二、感化作用

师爱的感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感召、感染、感动和转化作用上。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以情感人,通情达理。这种动之以情,这种对人格的感化,是无形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进行的。教育需要说服,需要表扬,需要命令,需要惩罚,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那种真情的感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感化形式是学生最易接受的。而且,学生对于这种微妙的教育形式既不能防御,也不能抵制。师爱,作为一种教育力量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使情操受到陶冶,使自卑者自尊,使悲观者看到希望,使落后者上进。师爱的感化功能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

三、调节作用

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而师生关系是一个心灵与心灵相接触的微妙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爱的流动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它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反馈,以尊师、敬师、爱师的形式回流。这个时候,师爱就变成了一种心理调节器,使师生关系得到恰当调节,将师生关系推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另外,师爱的调节功能还表现在它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在师生心灵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向自己信赖、爱戴的老师倾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之“泉”才能点点滴滴地流入学生的心田,而且学生乐意向教师敞开心灵之窗,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奇妙的内心世界,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取得更满意的教育效果。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和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受教育者向他爱戴的老师敞开自己的心灵,是一个彼此促使思想和感情高尚起来的过程。”可见,教育力量的发挥,教育效果的实现,学生心灵的启开或关闭,都离不开师爱的调节作用。

四、引动作用

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引起学生的模仿,这种模仿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师爱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纯洁和美好,于是也乐意用同样的感情去对待班上的同学,关心爱护同学,尊重和信任同学。经过一个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长期深化过程,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了一种高尚品质。

其次,是兴趣、爱好的模仿。由于师生之间爱的反馈,教师和蔼可亲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日渐高大起来,对学生模仿的引动力就不断增强,引起学生“爱屋及乌”的积极定势效应。学生不仅模仿自己爱戴的教师的衣着、声调和风度,还模仿教师的兴趣、爱好。比如,自己的教师喜欢文学,他们也喜欢文学;教师喜欢整洁,他们也喜欢整洁。可见,师爱的引动功能是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师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它既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爱的重要作用。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感化师爱激励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以师爱诠释教育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
师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