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手机,大平台

2017-04-10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学点工作坊名师

在全省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许晓艺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创新手机互联网技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和经验。会后,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本刊记者:许院长您好!请介绍你们的手机直播课堂等成果的研发背景。

许晓艺:华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远程培训。作为教师远程培训的主要实施机构,网络教育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机构。近几年来,积极开展移动学与教应用系统的研发,完全自有技术、自主开发出手机直播课堂技术、移动录课系统等。依托手机互联网技术,针对偏远农村地区师资欠缺的教学点,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构建了城乡学校异地同堂上课网上教学模式、手机名师工作室教研模式等,积极推进了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本刊记者:提供海量教学资源,共同打磨教学技艺,这可以说是抓住了粤东西北地区的教育“痛点”。

许晓艺:是的,经过教育创强,粤东西北地区的网络硬件已经基本完备,现在匮乏的是教学资源,缺乏的是怎么用工具、怎么用平台,让名师和教师“唱戏”,在这方面我们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校本研修、教改、课堂教学调研、送教下乡等。粤东西北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而且特别缺乏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因此,前几年我们用“名师课堂”来录播。这是传统的方法,录播的效果不是太好,首先要求有一个专业的录播团队带着庞大的豪华的机器到课堂,录完之后,上传到网站上,但后面怎么样了呢?教师不一定看,或者看了40分钟的视频,他不一定能抓住最精华的东西,他可能还是学不到教学技巧。如果观看的人不多,资源就变成了静态资源,流动不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再是把资源“往下灌”,而是通过“1手机+1网络”,实现手机课堂直播,由优秀教师把资源“往上传”。

本刊记者:请您介绍具体案例。

许晓艺:我们的研发团队很棒,整个研发过程不到1个月。2016年3月7日,我们第一次用手机直播课堂,相关学校首先加入“手机教师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三年(3)班的师生上了一堂课,直播现场在广州。与此同时,广西宜州市东屏小学,及广东博罗县的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课室观看这个视频,并且和广州的教师同步进行课堂活动。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这种模式,例如通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直播,广东博罗、广西宜州、广西岑溪、福建南靖县、安徽阜南县的农村教学点实时收看,各市县中心学校直播,当地村小、农村教学点协同教学。

乡村教师还有一个特点是全科教师“包班”的特别多,这个全科教师,他可能某一科或者某几科非常厉害,但是因为学历水平问题,上音乐、美术、体育课等有专业水平要求的科目,会比较吃力。所以我们认为要把全科教师“拔高”,让他在一个高的平台上,考虑如何上好一门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广西宜州市庆远镇中心小学是一个镇的中心小学,这个学校的教师除了给本校学生上课,还要去农村的教学点和村小送教。以前送教比较困难,除了有交通的因素,送教教师本身在中心小学也有教学任务,常常忙不过来。现在有了手机直播课堂之后,中心小学的教师和教学点、村小的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在课前协同备课。那么,教学点的教师和村小的教师,已经在课前学习了一次,然后在课堂上他们扮演了教师助手的角色,和学生一起观看中心小学教师的视频,并指导、辅导学生参加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活动。我常常说,在电视剧里演主角很难,但和学生一起看电视剧、一起评电视剧不难。上完这堂课之后,有的教学点的教师就会进行“还课”,自己尝试着,按照辅导教师的要求,按照刚才课堂上的教学流程上一堂课,慢慢地,这样的课上多了,他的教学水平无疑就提升了。2016学年第一学期,博罗县罗阳城郊中心学校用这种方式进行了英语课改,已经带动了它的教学点和村小的教师共同“动起来”。有教师评价说:“新平台,新感受!在办公室就能轻松学习、观摩、思考,同时与家长互动。”“一个教师,多班同学,同行评教,家长促教,终身成长。”

这样,形成了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发达地区优质中小学、欠发达地区县镇中心学校、农村教学点的四级网络体系,“点对点”变成了“一点对多点”,实现了城乡协同备课、协同教学。技术先进,应用草根,使送教下乡、支教活动更精准。

本刊记者: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学校如何利用“手机教师网”进行校本研修和教研活动?

许晓艺: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用“手机教师网”开展了多个学科的教研活动,教师们积极评课议课磨课。云浮市开展高中、幼儿园阶段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活动,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专家和广东实验中学的学科教师在“手机教师网”开展送教下校现场直播,云浮市教师在手机观看、学习、提问。新技术也助力于校园足球教学,2016年5月,大埔县教育局举办了文峰杯梅州足球教学赛,手机加无人机现场直播,前广州太阳神队前锋吕建军现场解说。清晰的画面,专业的解说,使场外的球迷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分享校园足球。

本刊记者:现在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情况如何?

许晓艺:目前“手机教师网”拥有上千个教师培训专题,包括高校教授、优秀教研员专题讲座、中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等。农村及边远山区教师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即可在本地便捷地享受优质培训资源。

本刊记者:华南师范大学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了哪些精准扶贫活动?

许晓艺:我们组织开展了利用互联网技术“送教下乡,送教下校”工作。一方面聘请专家深入当地学校,手把手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手机直播的方式,扩大专家送教的辐射面,通过手机进行同课异构,搭建起城乡教师对话的渠道,切实帮助乡村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近百次送教活动,遍布博罗、大埔、郁南、连南、雷州等地。

本刊记者:专家、名师的引领非常重要。您在全省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介绍了一个案例,连南陈君玲手机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了班会课联播活动,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联播?

许晓艺:2016年12月5日,广东连南陈君玲手机班主任工作室(省级)开展班会课《拒绝零食》《环保小卫士》联播,陈君玲老师所在的连南县顺德小学与连南县的村小、教学点进行联播活动,同时广东、广西、福建的教师用手机观摩和交流,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评价:“手机直播让人随处可学,人人可看,互动交流。”这是“手机教师网”的又一重大创新。近年来,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支撑,跟岗结束后,工作室教学、教研、教改等活动无法常态化,有些教师只能用自己的微博发布信息,而教师日常工作繁忙,用电脑也不方便,手机直播技术解决了工作室研修活动的关键问题。依托“手机教师网”构建手机名师工作室、手机班主任工作室、手机校长工作室,把名师工作室搬到手机上,名师和工作室成员用手机就可便捷地开展各种研修活动,手机备课、播课、晒课、观课、评课、磨课更为常态。尤其重要的是“手机名师工作室”更加开放,向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主管单位和社会开放,让名师更有 “名”,让骨干更能“干”。目前,广东、广西、福建的省市县级手机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和校长工作室相继在“手机教师网”上建设与上线。

本刊记者:对于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你们有什么样的探索与实践?

许晓艺: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即“1手机+1平台”实现微课录制与上传。通过我院自主研发的“掌上录课”,教师可自主地在任何地方通过电脑、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录制微课,并可直接上传到教师培训平台进行互看、互评。现累计在全国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1600多个,受益教师10万多人。依托移动录课系统,名师、受训教师在各类工作坊上传微课高达31362个,上传其他生成性资源665101个,通过“名师引领,受训教师互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挖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形成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新模式。同时,我们开发了基于基础教育的微课教学案例集,鼓励中小学教师探索以微课为单元的学习方式,將传统教学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刊记者:在校师范生是否也能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学习?

许晓艺:我校的师范生原来去实习及开展“三下乡”活动,一般由带队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到校,但是每一个实习生上课的质量如何,带队老师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一一进行指导。针对于此,我们开发了“大学生实习工作坊”创新项目,指导老师要求每一个实习生录自己的微课,或者录整个上课过程,把它上传到工作坊自己的群里。然后指导老师在广州用手机来观看视频,在手机上进行指导和点拨,这称之为新形式的“三下乡”,是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揣着手机去送教,不仅是优质培训和教学资源对乡村学校的传播,更是我校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延续。

现在,每一个学科都可以组建自己的学科工作坊,教师在上面点评指导,同学之间互相切磋评价,带队的实习管理老师也可以在上面布置作业,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的资源库。我们在高职院校也推进了这个项目,一个工作坊可以纳入学校教师、业内工程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高职院校学生等,便捷地实现了校企合作。

本刊记者:可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做的教育创新形式确实很多。你们团队现正研发什么项目?

许晓艺:我们准备做的是多位一体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社区的育人共同体,成为一个常态化、持续性发展的平台。

(本文图片由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教学点工作坊名师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