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的模范
——庄仕华

2017-04-10王志刚姜世博

中华魂 2017年3期
关键词:伤员民族团结手术

文/王志刚 姜世博

民族团结的模范
——庄仕华

文/王志刚 姜世博

在占祖国六分之一的新疆大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各民族中传颂,他就是民族团结的模范——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庄仕华。

庄仕华扎根边疆43年,始终以服务官兵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用精湛的医术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得到了天山南北各族人民的交口称赞,称赞他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是为民造福,为党树碑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是老人们的“巴郎”(儿子),是同龄人的 “阿达西”(好朋友),是年轻人的“阿嘎”(哥哥),是孩子们的“阿达”(爸爸),是信徒们眼中的“活佛”、“真主使者”……他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拥政爱民模范”、 首届“全国双拥十佳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全国百姓放心医院院长”、“感动中国十大医院院长”,荣获中国医师最高奖“中国医师奖”、 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中国守信院长”,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9次,7次被各级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16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为“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拥政爱民十佳好军人”,并当选为自治区第十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2011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授予 “爱民好军医”荣誉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宣部、国家民委、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四部委,联合对庄仕华以“为民造福、为党树碑”的优秀党员进行了集中宣传,并组织事迹报告团赴全国各地。同年9月,该四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庄仕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2013年3月1日,中央文明委授予他“当代雷锋”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组部确立为践行“三严三实”的好榜样。先后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对新疆充满真情的卫生员

出生在天府之国的庄仕华,爱新疆各族人民有着很深的思想基础。上小学时,他从课文《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了解了新疆的美好和维吾尔族人民的善良;1973年12月,他应征入伍来到天山脚下,当上了新疆军区玛纳斯农场的一名卫生员,在给农牧民的巡诊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新疆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新疆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等47个民族,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一个地区。庄仕华所在的新湖农场处在农牧区,方圆几十里人烟稀少,周围散落着十来户以农牧为生的哈萨克人。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每到农忙季节,牧民都会到农场帮忙,官兵们也常常帮农牧民收割。尤其是当地牧民没地方看病,都得依靠农场卫生所。只要有牧民们来看病,农场领导会特别交待卫生所给予最大的照顾。从小学雷锋乐于助人的庄仕华,很快融入了军民鱼水深情之中。为了方便行路,小个子的庄仕华硬是学会了骑马;为了方便交流,他学会了简单的民族语言。无论酷暑盛夏、刮风下雨,还是三九严寒、风雪弥漫,都无法阻挡庄仕华到牧民家巡诊、帮扶的步伐。他成了周围牧民家的常客。

看到哪个牧民缺盐,看到哪个牧民家孩子衣服鞋子不能穿了,庄仕华都会悄悄送去……他一个月几块钱的津贴,几乎都花在了对贫困牧民的贴补上。庄仕华成了牧民心中最亲、最信任的解放军战士。

197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风雪很大,气温降到了零下40度。深夜,几个哈萨克牧民送来一位重病人,不巧的是,卫生所唯一的军医休假了,只会打针发药的庄仕华,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毫无办法。牧民们只好抬着病人深一脚浅一脚消失在了茫茫风雪中。

那一夜,庄仕华失眠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从此,庄仕华把一切空闲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找来《简明生理学》、《简明药理学》、《赤脚医生》、《卫生员手册》等相关的医学教材,开始钻研学习。立志要做一个白求恩那样的人。

1976年4月,庄仕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会上,他流着泪给战友们讲述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说,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牧民那期待的眼神。

1977年,庄仕华以新疆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从新疆到西安,是庄仕华人生的重大转折。

从一名农家子弟到一名大学生。

从一名卫生员到一名军医。

从一名战士到一名干部。

报到那天,他在笔记本扉页写了一行字:医学是一座险峻的山峰,自己只是一名爬山的卒子。

大学四年,庄仕华几乎废寝忘食。除了参加集体活动,教室、图书馆、宿舍,他的时间就在三点之间消逝。

1980年6月,学校安排庄仕华到辽宁丹东市解放军230野战医院实习。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满负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外科办公室和病房里,尽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实习结束时,庄仕华的鉴定是:信念坚定,思想纯洁,做事认真、刻苦、仁心,具备一名好医生的天赋、潜质。

1981年6月,庄仕华以每门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学校把他作为留校工作的人选之一。面对机遇和选择,庄仕华眺望西安城迷人的街景,回想起边关哨所的战友,想起了牧民消失在风雪中的身影……庄仕华毅然向学校递交了回到新疆的决心书:我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是党和政府、乡亲们的关心,才使我成为全村历史上第一个高中毕业生,现在部队又把我培养成为一名人民军医。我应该知恩图报,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随着西去列车的长鸣,那个对新疆充满真情的卫生员告别了繁华的古都,带着理想和智慧,又一次踏上了扎根边疆、服务官兵和人民的漫漫征途。

像白求恩那样对待工作和人民

40多年来,庄仕华把对边疆各族人民的热爱化做服务人民的不竭动力,模范实践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1983年3月,已是解放军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外科医生的庄仕华,看到因患肠梗阻引起肠坏死、实施结肠外置造漏术的85岁病人朱兰庭,由于术后伤口反复感染溃烂、气味难闻,不仅病人家属躲得远远的,连护士打针也尽量屏住呼吸,他就每天去为老人清洗伤口、换药、喂饭、聊天,隔两天还为老人抠一次大便。别人都说他不是鼻子有问题就是脑子有问题。但庄仕华却说,嫌弃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甚至丧失治病的信心,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

在庄仕华的精心治疗和呵护下,180多天后朱兰庭老人病愈,出院那天来向庄仕华告别,突然跪在地上,老泪纵横:“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有人说,庄仕华讨好患者,想当先进,假积极。

庄仕华听了只是笑笑。他手里时常拎着个饭盒,给病人送饭喂饭,有时还帮病人擦洗身子、端屎倒尿,甚至会给病人塞钱、骑自行车跑十几公里到出院的病人家做复查,远远超出了一个医生日常工作范围。

渐渐地嘲讽声听不到了。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作为四川人的庄仕华,不抽烟、不喝酒的他,连喜欢吃辣也放弃了。他说喝酒吃辣可能手会抖,影响手术质量。为了保护他这双关系着患者生命的手,回族妻子赛福琴包揽了家中几乎所有的活。庄仕华以“完全”“彻底”的好思想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赞扬。

从1982年至1989期间,庄仕华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5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任医院外一科医师、主治医师。

庄仕华三十而立。三十而立的庄仕华正在走向新的高度。

1988年,牧民何木新因肝包虫病复发住院,此前他已动过9次手术。庄仕华看着他腹部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网”一样的缝合线迹,于心不忍地划下了第10刀。此后,庄仕华在调查中发现,新疆是胆结石、肝包虫病多发区。传统的开刀手术不仅痛苦大、恢复慢,而且住院时间长、费用高,许多贫困患者小病拖成大病,甚至放弃治疗。怎么办?他留心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1991年,庄仕华听说北京一所大医院,刚刚从国外引进一项用腹腔镜治疗胆结石等疾病的新技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可靠,他便主动请求外出学习进修。

1992年6月,庄仕华学习归来,在院党委的支持下成立了仅有4名医护人员、1间病房、4张床的肝胆科。为了尽快实施摘除胆囊的微创手术,庄仕华深知仅凭进修学习还是不够的,他开展了“战前大练兵”:先是把葡萄当胆囊练刀功,利用穿衣镜前影像模拟腹腔镜反复练习剥葡萄皮,直到剥得顺利快捷完整无损,他又用动物肝脏苦练胆囊剥离术。经过一丝不苟的反复练习,庄仕华技术娴熟、信心满满。1992年7月,庄仕华在腹腔镜下独立完成了第一例胆囊结石摘除手术,接着他又不断研究探索,成功实施了包括国内首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切除等27种手术,有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终于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练就了“庄一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从麻醉到手术结束,只需5~8分钟。他平均每天做20多台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54台,患者年龄最大的104岁,最小的只有1岁多。为对病人了如指掌,他坚持每天晚上查房2至3小时。庄仕华把小小手术台当作维护民族团结、为兵为民服务的大舞台,创造了微创成功摘除胆囊12万多例无一失败的纪录。40多年来,他行程4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为基层官兵和各族群众巡诊38万多人次,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因“庄一刀”技术精湛、服务周到而闻名。

1995年8月,有一位“特殊病人”来找庄仕华,她就是65岁的甘肃省玉门市石油管理局的退休工人刘文兰,患胆石病多年,每次发作,痛不欲生。特殊的是,她对青霉素、连霉素等抗菌素过敏的程度,到了打过这类抗菌素的人走在身边都受不了,跑了多家医院,因她病情“特殊”,都不敢收。庄仕华收下了。

结石好取,过敏难办。庄仕华将刘文兰安排了一个远离病区的特殊病房,指定了两名专门护理人员,要求医护人员进出病房更换衣服,就连用餐也由专护端送。

庄仕华还在刘文兰病房里搭起了手术台,将各种手术器械严格清洗消毒,过敏避免了,手术成功了。

1粒,2粒,3粒,……当1500粒结石数完,刘文兰先是惊讶,紧接着泪流满面:“庄医生啊,好人、最好的人!”

庄仕华对技术精益求精是出了名的。每次手术前,庄仕华都要亲自给病人做B超。2004年,有一台手术,术前B超时庄仕华发现病人脏器位置与常人相反,这种病例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手术做完后,庄仕华召集全科医生边看手术录相,边讲解为什么从常规位置相反的方向打孔,告诫大家一定要极端认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庄仕华常说,“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医生要把病人当亲人,把病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把病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把每一次手术都当成第一例来做,我们有万分之一差错,病人失去的就是百分之百。”

庄仕华从不拒绝胆囊结石患者,为了抢救更多病人的生命,他一次次挑战医学领域的极限。他已为8100多名同时患多种疾病的胆囊病患者成功做了手术。

2005年11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为医生行业的最高奖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颁奖,庄仕华却因救治一位急重病人而由他的部下胡云衢代领,当胡少校说明原委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病人叫李修竹,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并伴有近8年的胆结石病。不去掉结石,胆囊炎急性发作就会导致心衰加重。多家医院怕担风险拒绝手术。无奈之下,李修竹给庄仕华写了封求助信。李修竹一入院就报了病危。

手术还能不能做?“病人这么信任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失望。只要有1%的希望,也要做100%的努力,争取100%的成功。”这就是庄仕华的性格。

从第一天开始,庄仕华每天都要给李修竹做六七次检查,对病情和各种数据,甚至包括每天吃多少、尿多少、血压多少及下床走了几步路,都记在小本子上。

庄仕华先后9次召集肝胆科、麻醉科和心内科等专家会诊,反复研究,设想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测,制定了四套手术方案。

11月31日李修竹上了手术台。

每一秒,都是生与死的分界线。

庄仕华平时只需10分钟的手术,这次用了20多分钟。

胆结石刚刚取出,病人急性左心衰发作,呼吸停止。庄仕华立即按照预订方案实施紧急抢救, 4个小时后李修竹终于脱离了危险。

庄仕华是置身边疆军营的优秀军人,他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他情系边疆人民,时刻牢记军民团结、各民族团结是边疆人民的生命线,是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自觉把党的温暖和关怀传递给边疆各族人民。

庄仕华把治病救人和扶贫帮困紧密结合起来。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医疗费在乌鲁木齐市所有医院中最低,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保局统计,总队医院与同级“三级甲等”医院相比低30%,单病种费用比自治区医保规定的还低16%。庄仕华还想方设法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他巡诊走到哪里就把党的富民政策宣传到哪里,先后宣讲科学发展、科学保健500多场次,免费赠送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防病治病书籍3万多册,为贫困农牧区医院培养150名技术骨干。他长年资助阿依拉、阿力瓦热等53名少数民族失学儿童,资助哈萨克族牧民阿黑亚、维吾尔族帕塔木汗和古力沙等6户贫困家庭盖起了新房,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帮助乌拉孜和残疾青年阿合买等560多户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

2007年8月,乌鲁木齐县大泉村维吾尔族妇女帕塔木汗一家搬进了220多平方米新房,这新房是庄仕华资助盖起来的。

帕塔木汗的丈夫乌拉孜是哈萨克族,15年前放羊时坠入20多米深的废矿井,造成颅骨、脊椎等11处骨折,昏迷不醒。庄仕华巡诊路过,立即把乌拉孜接到总队医院抢救,6天后乌拉孜得救了,但残疾使他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庄仕华伸出援助之手,每个周末骑自行车往返近10公里,帮他做康复锻炼,还买了一头奶牛送给帕塔木汗,既让乌拉孜喝牛奶补充营养,又给帕塔木汗家增加了经济来源。帕塔木汗患上胆了结石,女儿古丽得了乳腺纤维瘤,庄仕华将母女俩接到医院,带头捐款给母女做手术。接下来庄仕华又帮助乌拉孜家开了一个小卖部。乌拉孜在病床一躺就是3年,庄仕华也来回跑了3年,此后定期到帕塔木汗家走访。

转眼间古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想找个上门女婿照顾家。庄仕华热心张罗,终于找到了哈萨克族小伙朱马汗。这天,庄仕华陪同上门相亲。朱马汗对古丽一见钟情,可看到破旧的房子却想打退堂鼓。庄仕华当场表态:“他们家马上就要盖新房了。”朱马汗答应了婚事。

庄院长帮助盖起新房,帕塔木汗娶进了姑爷,新女婿成了她家的顶梁柱,乌拉孜也在庄院长的精心治疗护理下彻底康复了。帕塔木汗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庄仕华扶贫帮困15年如一日,大爱真情感动了两个民族,但又岂止是两个民族。帕塔木汗逢人就说:“解放军好!共产党好!庄院长好!”

庄仕华从普通外科医生到少将院长,他思想好懂技术会管理,病人在他心中大于天。他抓医院建设的公式是:技术+服务=效益。他在医院养牛养羊养鸡种菜种果树,为的是病号吃得有营养又无污染;他的信条是低碳就是节约,节约就是效益;优质服务、无假日服务,他率先垂范。他自身要求极严,不但做到了“红包不收、送礼不要、请吃不到”,而且不管是陪客人还是陪上级领导都滴酒不沾,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人民上。他对内实施院务公开,对外倡导“阳光工程”,在提高服务质量中医院环境不断改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互促进,成为为兵为民服务的一面旗帜。

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走进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一个壮观的景象印入眼帘,1万多面锦旗挂满了楼道两侧,从墙裙到屋顶,从楼梯口到楼的两端,满满当当。其中,有一面锦旗的旗边、旗穗、文字均由哈萨克族独特的手工刺绣制成,并用民族特有的彩珠镶嵌着,十分显眼。

锦旗是新疆玛纳斯县哈萨克退休女教师库丽扎黑拉送的。2009年2月18日,由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女儿推荐,她找庄仕华做的胆结石手术。在没有家人陪护的情况下,庄仕华经常到病房看她,安排医护人员给她送饭、洗脚、洗头、剪指甲。她无意间说自己爱吃鸡蛋面条,庄仕华便让妻子煮了面条送来。

出院后,库丽扎黑拉整整用了20天绣了一面锦旗,并不顾大雪封山辗转3天送到医院。她说:“锦旗上黄颜色的字代表我们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是黄颜色的中国人,绿颜色的字代表我们哈萨克人住的松树林子,红色代表五星红旗,在五星红旗下面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中华民族一起过好日子。”

说起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就不得不说说庄仕华那个延续了41年“兄弟”相称的维吾尔族大哥。

1975年,庄仕华当卫生员时,一天骑马去给战士送药,不小心摔伤了下肢。住院治疗时,同病房住着一位腰扭伤住院的维吾尔族青年吐拉西。见庄仕华行动不便,吐拉西就帮他上卫生间、打洗脸水、提开水,并让妻子多带份饭。26岁的吐拉西对他说,维汉兄弟一家亲,有了困难要相互帮。吐拉西成了庄仕华的第一个维族朋友,这份情谊让庄仕华记了一辈子。

1981年,庄仕华军校毕业回到乌鲁木齐后,按照地址到乌鲁木齐县九家湾村找吐拉西。吐拉西家有9口人,大女儿残疾,房子破旧,生活困难。他决心帮助吐拉西摆脱困境。

在庄仕华的帮助下,吐拉西家成了大棚种植大户,4个孩子也在庄仕华的资助下上了大学。

可不幸在2000年又降临到吐拉西身上,他的老伴再东汗因车祸导致双下肢粉碎性骨折,他家那么困难,要是老伴再截肢,那就雪上加霜。庄仕华将老嫂子接到医院,经过3次手术保住了再东汗的双腿。再东汗出院后,为增加营养,庄仕华每个周末都买上羊排骨骑着自行车赶四五公里山路送去,并帮她做康复训练。经过庄仕华两年的悉心照料,再东汗终于又一次站了起来。

庄仕华与吐拉西的情谊,在言传身教中影响着下一代。吐拉西家的两个孩子当了老师、两个孩子成了村里传授种植技术的专家。3个长大的孙子,一个是乌鲁木齐市义务法律咨询员,两个是乌鲁木齐爱心志愿者。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

茫茫新疆大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庄仕华知道,自己手上的手术刀,不仅关系着病人的生命,还关系着新疆的民族团结。多救治一个民族兄弟,就是多播撒一粒民族友谊的种子。

回族妇女林作英因患胆囊癌住院,庄仕华很快为她做了手术。不久,林作英胃病复发又住进武警医院,庄仕华和妻子每天给老人熬粥、煲汤。后来,林作英体内的癌细胞扩散病危,第三次住进肝胆外科病房,庄仕华及全体医务人员每天给老人擦身、送饭、喂药……之后一次次抢救,庄仕华都陪护在床前。可是,这一切还是无法阻拦癌细胞的侵蚀,弥留之际,林作英老人叮嘱儿女:一定要请庄仕华参加她的葬礼……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非穆斯林一般不能参加葬礼。然而这一次破例了,在庄重的葬礼上,林作英老人的儿子让庄仕华捧起了埋葬的第一把黄土。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葬礼,而是一个超越民族风俗习惯的葬礼,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葬礼。

庄仕华常说:“各族群众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大家血脉相连,心灵交融,他们的病痛就是我们的病痛,他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一定要当一名好医生,用精湛的医术服务好各族人民。”

2011年6月,维吾尔族青年亚森·别克来找庄仕华,在院长的办公室外徘徊了2个多小时,想做胆囊手术,又不好意思讲,因他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庄仕华知道后,决定收他住院。科室人员听说,都议论纷纷:现在等床的病人那么多,干吗还要腾出专门的病房收一个艾滋病人,况且连住院押金都交不起!如果这事传出去,谁还敢来做手术?庄仕华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对艾滋病的恐惧很大程度是对这个病认识不足,我们不但要做这个手术,还有责任普及预防知识,让大家认识这个疾病,让更多的人关爱他们。两天后,庄仕华亲自给他做了手术,术后亚森·别克严重便秘,庄仕华竟半跪在地上用手给他抠大便。出院的那天,庄仕华因有手术不能送行,就给别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的电话号码和一句话:“只要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别克也在病床上放了一张纸条,上面用维汉两种文字写着:这份感情,我一辈子不忘!

43年来,庄仕华把手术台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阵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

中央领导曾这样评价,庄仕华同志在民族团结上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力量所无法替代的。

2006年,新疆评选首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其间,组委会收到了维吾尔族村民买木扎尔专程从吐鲁番带来的130封信。工作人员打开一看,每封信中都不是报纸上的选票,而是一张用维吾尔文字写的“投庄仕华一票”的信纸。对于这不符合要求的投票方式,买木扎尔向工作人员开始了深情诉说。

53岁的买木扎尔是吐鲁番地区葡萄沟乡巴格热村人,患胆结石病数年,2005年12月,在村民的介绍下,来找庄仕华。可他东挪西借手术费还差1500元。庄仕华见到这个朴实憨厚农民后,先让他住院做手术。手术后,庄仕华看买木扎尔用开水泡带来的干馕饼子吃,就每天从清真食堂打饭菜送到买木扎尔的床前。出院时,庄仕华帮助垫付了剩下的住院费,还为他购买了长途汽车票。

买木扎尔回到家后,一直在念叨着庄仕华的好。他所在的村里,有10多个村民也都是被庄仕华治好的,对庄仕华无不称赞。

2006年5月,买木扎尔从电视上得知庄仕华是“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候选人时,就争相告知。一传十,十传百,村里有130名维吾尔族群众自发要为庄仕华投票。村里没有报纸,也没有手机发短信或打热线投票。于是,村民们就在纸上写下“我投庄仕华一票”,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委托买木扎尔专程交到组委会。

听了买木扎尔的真情诉说,组委会破例将这130封不符合要求的选票算作有效。民族大爱的水滴会汇集成海洋。2006年6月2日,庄仕华以65万张高票当选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

危急时刻见真情

庄仕华对人民的感情,不但表现在平时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爱,而且表现在危急时刻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

2000年9月8日,乌鲁木齐发生了因运输易爆物品不当,引起的特大爆炸事故。庄仕华被紧急任命为抢救小组组长,为在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他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率领医护人员登上救护车呼啸着冲向事发地点,救护车上,庄仕华一边分派任务、教大家如何迅速分流伤员,一边让给相关科室打电话,要求尽最大可能多腾病床,以备将要大量涌入的伤员。

现场到处都是残肢和鲜血,幸存的伤员血肉模糊,没有熄灭的火和四散的易燃物使这个爆炸现场仍然危机四伏。庄仕华奋不顾身,他这边指挥应急医疗组抢救危重伤员,那边指挥急救车向医院分流。

焦糊的气味,流淌的鲜血,让人心惊肉跳,有的医护人员紧紧地拉住庄仕华的胳膊。“不要怕,快,这里有一个还活着的,快,打开担架。”听着庄仕华的喊声,大家的胆子大了起来,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有一个伤员,满头是血,五官难辨,右臂右腿骨折,骨头露在外面,他紧紧地拉住了庄仕华的裤脚。庄仕华连拽带抱地把这个伤员放到了担架上,白大褂已沾满了鲜血。

“我来抬后边,你抬前边”,他抬起了担架,上坡时脚下一滑,一个趔趄跪在了地上,腿蹭破了。但是他没有在意,和卫生员一鼓作气,把伤员抬上了救护车。

就这样,庄仕华在事故现场指挥并且亲自搬运了近30名伤员,为下一步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回到医院,他直接冲向门诊部,一踏进门诊,一股浓烈的血腥味伴着伤者的叫喊声让他大吃一惊,一个男子颈部静脉被割破,血喷涌而出。“医生,快救救我,快救救我呀”那个男人不辨方向左右摸索着,绝望地喊道。

庄仕华冲上前去拉住他,左手迅速按住扎满了玻璃碴子的伤口,血溅到了脸上,他顾不上擦,右手去拿了一大块纱布,压到静脉上,又拿起一个绷带,用牙撕开包装,使劲地加压包扎好。“快送到手术室清创和手术。”庄仕华对身边的门诊部护士长说。

伤员不断地涌来,残肢、鲜血,哭喊,场面嘈杂又混乱。这时,庄仕华看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斜靠在墙上,脸色苍白,痛苦地呻吟着。

“大娘,你哪里受伤了?”庄仕华一边问,一边查看老人的身体。可看来看去没有看到老人哪里有伤口。正疑惑间,一个念头猛然闪过。他大声喊道:“护士,快把这个阿姨送到手术室,紧急手术,快点!”按照他的经验,老人一定内伤不轻。

很快,老人被送进了手术室,打开腹腔的时候,医生倒吸一口冷气,老人的肝脏和脾脏都破裂了,再晚一会就没命了。

凌晨4点,庄仕华送走最后一个手术病人,他一下子坐在了值班室的椅子上,汗水沁透了绿色的手术衣,高度紧张后的放松使他犹如虚脱了一般。他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由于庄仕华带领医护人员出色地完成了救治任务,使灾害带给人民群众的生命损失降到了最低,医院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个人也被评为乌鲁木齐“善后处理先进个人”。

在事关民族团结稳定的关键时刻,庄仕华总是挺身而出,冲在一线,用自己的挚情大爱影响教育群众。

乌鲁木齐发生“7·5”事件时,正在北京出差的庄仕华,闻讯连夜赶回乌鲁木齐,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带领医护人员紧急投入伤员救治行动,当天晚上救治了15名受伤群众。第二天上午,医院又收治了38名受伤群众。此时,庄仕华已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医护人员看到院长满头虚汗,劝他回家歇歇。庄仕华却说:“我们多抢救一名受伤群众,分裂分子就少一个挑拨闹事的理由。”

无影灯下,手术一台接着一台,一旁的护士不停地给庄仕华擦拭额头上的汗水。在庄仕华的带领下,医院全力挽救各族伤员,被救治的204名受伤群众全部脱离危险,实现了“零死亡”。

庄仕华还抓住收治伤员的机会做民族团结的工作。有一间病房安排了5个伤员,3名少数民族伤员2名汉族伤员。刚住到一起时,气氛有点紧张,互不说话。庄仕华到病房向他们揭露事件真相,讲清大家都是无辜受害者,还以自己和很多民族朋友的友谊事例,说明各族兄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在庄仕华的引导下,伤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坦诚交流,共同批判分裂分子险恶用心,病房里的气氛开始融洽起来。5个人消除了隔阂,成了难舍的朋友,出院时互相留了电话。

“7·5”事件后,为化解群众的对立仇恨情绪,庄仕华想到自己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多、感情深的优势,便不顾个人安危,50多次深入大街小巷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化解了1300多名群众的对立情绪。

听说乌鲁木齐市萨尔达坂乡大泉村100多名村民受人蒙骗,冲突一触即发。他立即带领医护人员前往疏导,及时化解了矛盾。在庄仕华的感召下,部分农牧民自发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叮嘱群众不要上坏人的当。

新疆自治区领导说:“庄仕华同志在关键时刻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立了大功。”

2011年3月24日,在乌鲁木齐一辆公交车制动失灵与正在行驶的7573次旅客列车相撞,造成3人当场死亡,85人受伤,近一半伤员被紧急送入武警新疆总队医院。

“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抢救每名伤员。”庄仕华接到通知,立即启动处置突发事件预案,一面派出机动急救车紧急开赴事发一线,抢救伤员;一面指挥260余名医务人员全部到达各自岗位,紧急腾出60张病床,简化手续,并亲自组织分流伤员,使伤员从进院、检查、收住、手术,全程都有医护人员陪同。

在此次交通事故中,大部分伤员是10岁左右的学生,很多受了严重的头皮撕裂伤、四肢骨折伤、脑颅损伤,生命垂危。庄仕华在组织检查、会诊伤员后,又组织手术室14个手术间同时展开,并亲自为伤员做手术。10岁的阿不都沙拉木是此次受伤最严重的人之一。9点50分,阿不都沙拉木被送到医院后,左腿严重骨折,且颅脑、腹部多处受伤,神志模糊,脸色苍白,血压为“0”,生命垂危。阿不都沙拉木直接被送进了手术室。庄仕华带领骨科、普外科、神经科三个手术组同时进行手术,输血4500毫升。到11时40分手术结束,阿不都沙拉木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医护人员看到庄仕华一台手术接着一台手术地做,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冒出,当庄仕华做完第五例手术时汗水已浸透了手术衣。“院长,你太累了,休息一会吧!”但他却说:“抢救伤员要紧!”直到凌晨4点做完最后一台手术,使医院收治的41名伤员中,急需手术的27名伤员全部做完手术,恢复生命体征,庄仕华才松了一口气。当庄仕华走出手术室时,许多等候在门口的各族群众紧紧抓住他的手说:“武警医院亚克西,院长亚克西!”

庄仕华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做民族团结的工作,做的好事就像吐鲁番的葡萄一嘟噜一穗地数不清。

他是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49中学和农大附中等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不但五月新疆“民族团结月”里有他的身影,而且“七一”、“八一”、“十一”,他都是驻地学校的“常客”。

他走村入户义务巡诊,成为了党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真正做到了“团结一个人带动一大批,帮扶一个点稳定一个村”。

……

2016年10月1日,本该休息的庄仕华像往常一样在病房,这次他的病人是库尔班·吐鲁木87岁的女儿托合提罕·库尔班。庄仕华虽没有见过库尔班·吐鲁木,但库尔班·吐鲁木是他心中民族团结的偶像。当巡诊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乡和田,得知他女儿托合提罕·库尔班患胆结石时,庄仕华就亲自把她从和田接到乌鲁木齐,一路上像孝敬母亲一样嘘寒问暖,消除了大妈对手术的惧怕和担忧。接下来的手术也做得十分顺利。庄仕华坚持每天给大妈讲故事,大妈说:“住院这些日子,比过古尔邦节还快乐。”庄仕华也了却了一桩心愿,58前,库尔班见到毛主席,58年后为库尔班的女儿做手术,庄仕华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任何人也破坏不了的。

猜你喜欢

伤员民族团结手术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民族团结之歌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里
蓝色生命线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