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7-04-07刘程曾丽华

对外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汉语受众

刘程+曾丽华

截至2015年底,全球已有500所孔子学院,仅美国就有109所,是全球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但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的“签证事件”和2014年的“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事件”对孔子学院在美国及全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2004-2015年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五大主流媒体118篇孔子学院新闻报道为样本,从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公共外交和软实力、孔子学院事件等方面,分析原因,为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提出参考建议。

一、研究分析及结果

(一)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中性和正面报道结合,多描述性新闻

《纽约时报》等五大主流媒体2004-2015年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报道量最少,但分布平均,共29篇。而且,这29篇报道中有19篇是中性报道,10篇是正面报道。

1.运用标题和数字准确报道美国“汉语热”

“新闻标题是新闻文本的纲要性概述,它概括了新闻文本的内容。”虽然《纽约时报》等五大主流媒体关于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新闻报道的数量和篇幅相对较少,但其中较多新闻的标题都直接表明了汉语在美国流行的现状。比如,“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普通话在美国学校也很受欢迎”(《今日美国》),“使普通话在美国幼儿园成为必修课程”(《纽约时报》)。

除了标题之外,这些新闻报道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准确描述“汉语热”和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话语的修辞还通过确切的数字所隐含的精确性来强烈暗示其真实性”,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最近发现,在公立学校学中文的学生从2004-2005学年的20,292人增加到 2007-2008学年的59,860人。(《华尔街日报》)

费尔法克斯县学校系统的外语教学,包括在17所小学教西班牙语,1所教法语和9所教汉语。(《纽约时报》)

2.直接引述正面报道美国人支持孔子学院及其原因

相关报道显示,美国人接受孔子学院和汉语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学习汉语具有实用性;美国学校自身需要创新,建立孔子学院既可以获得合作伙伴,又可以获得资金;美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具有全球竞争力,可以适应全球化环境。

Abbott说,“中国就像20世纪80年代迅速变强的日本一样,所以我们现在把中国看作一个经济竞争对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学汉语的原因。”(《今日美国》)

孔子学院就像天赐的礼物,不仅带来在北京接受过训练的汉语教师和教材,还有院长薪酬和公共事务项目。(《华尔街日报》)

“我认为很多家庭都意识到子女要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就需要懂汉语,所以(说汉语)被视为一项关键技能。”汉语学校的执行院长H. Yalan King说道。(《纽约时报》)

批评话语分析大师、荷兰学者梵·迪克指出:“引述不同社会背景或意识形态的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些报道主要引述的是孔子学院美方院长、美国官员、美国家长和学生等不同背景、不同角色但与孔子学院紧密相关者的话语,使新闻更具有可信性。针对美国国内反对孔子学院的声音,也有人站出來客观指出,孔子学院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孔子学院不好”“是对强有劲的竞争对手下意识的仇外心理”(《洛杉矶时报》)。

(二)公共外交和软实力方面:负面报道居多,过度联想敏感问题

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和软实力方面的报道最多,且集中于2011年前后,共有52篇,占了报道总量的近二分之一。可见,美国媒体十分关注孔子学院的政治功能,对其报道力度也最大。在52篇新闻报道中,有41篇的报道都是负面报道,只有11篇为中性报道。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媒体“怀疑政府”的传统新闻理念,《纽约时报》等媒体对孔子学院政治功能方面的报道基本为负面。

1.通过新闻标题直接表明报道主题

关于孔子学院公共外交、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等政治功能的新闻报道,很多新闻标题虽然没有涉及孔子学院,但都与国家软实力、外交等有关,直接表达了整篇报道的主题。比如,“中国的脚步悄悄渗入中亚”(《纽约时报》)。

美国媒体孔子学院新闻报道的标题集中体现了其报道的主题是中国软实力、“共产主义的宣传活动”等,容易使受众先入为主,形成对中国及其软实力的刻板印象。某些报道甚至直接抹黑孔子学院,认为其“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入侵,是对美国人的‘洗脑”,刻意引导舆论方向和受众思想。

2.频繁使用敏感词汇,过度联想政治事件

另一位批评话语分析大师、英国学者费尔克拉夫认为:“作为话语实践的文本具有互文性,即一个文本中包含其他许多文本的片段,它们可以被明确地区分或融合。这些文本可能相似,可能相悖,也可能是反讽等。”通过阅读和分析《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关于孔子学院政治功能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除了“软实力”“外交”“形象”等话语之外,还有其他话语出现频率也很高,而且它们具有相似性。

可见,美国主流媒体并不纯粹地报道孔子学院在公共外交和软实力以及国家形象方面的表现或作用,而是将它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联系起来,甚至过度联想到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人权、“文革”等,含沙射影,错误引导读者,以形成对中国及孔子学院的负面印象。

3.认为作为中国提升软实力措施的孔子学院,其影响消极

《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政府在软实力方面的投入有数十亿美元。很多相关新闻都将孔子学院与中国形象片、领导人访美、奥运会等一同报道,认为它们都是中国软实力和公共外交的表现。

资助300多所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也投资世界各地的广播业务。国家新闻机构新华社最近在纽约时报广场开设新办事处,像道琼斯公司和路透社一样,其显示配备突出电子新闻代号。(《华盛顿邮报》)

最近BBC的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的影响力的看法,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是积极的,但在美国、欧洲以及印度、日本和韩国主要是消极的(predominantly negative)。(《华尔街日报》)

(三)“孔子学院事件”:负面报道为主,刻意渲染孔子学院的政治性

数据显示,对“孔子学院事件”的报道共37篇,集中于2014年,仅这一年就有33篇新闻。其中仅有8篇新闻单纯报道事件本身,其他新闻则在报道签证风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停办孔子学院等,同时,均过度揣测事件的起因、孔子学院的性质,以及中国开办孔子学院的动机,甚至牵扯到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等。

1.孔子学院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是它的政治性

美国一些主流媒体认为,“孔子学院表面上是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和共产党的宣传工具”。相关报道认为,中国这种慷慨赠予是带有附加条件的,甚至认为美国人这样下去会被中国教条化。他们还认为,孔子学院限制学术自由,对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和中国军队建设等讨论都有限制。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政府在教授学生语言和文化时也想对学生洗脑。(《华盛顿邮报》)

在上述报道中,发话人都是美国政要,使新闻更具有“说服力”,其话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极易误导受众。通过分析相关报道可知,孔子学院被很多人认为是宣传工具,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由中国政府“控制”,不像英国文化委员会、歌德学院、法语联盟等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在体制上、管理上和经济上相对独立。

2.通过数字隐喻中国政府或国家汉办对孔子学院的巨大投入

有报道显示,不仅很多海外媒体或民众质疑中国政府投入巨资兴办孔子学院,中国国内民众也多有不理解,有人曾指责中国政府有钱在国外办孔子学院,却没钱让贫困山区的适龄儿童入学,不时引发热议。在这些新闻中,有不少关于中国投入孔子学院费用的报道,而且都列举了庞大的数字。这些数字使报道更加“精确可信”,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将受众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庞大的数字上面,极易诱使受众对孔子学院的反感。

中国政府下属的一个单位(暗指国家汉办——引者注)花费数百万美元,为中国语言和文化在75所美国学校建立孔子学院,包括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立孔子学院。2007 年以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接收到中国对该校孔子学院的资助,据校方消息,最近的一次拨款是32万美元,用于汉语教师培训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纽约时报》)

国家汉办提供启动资金——在内布拉斯加州大约10万美元——加上给予教师和孔子学院所在大学申请更多资金的机会。今年,内布拉斯加州获得27万美元。(《华尔街日报》)

把中文归类为“关键外语”,2007-2008年将为汉语项目投入1000万美元左右。(《今日美国》)

受众最先注意到的是“数百万美元、32万元、10万美元、27万美元、1000万美元左右”这些巨额数字。它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孔子学院的重视,大力推动孔子学院发展,以更好地促进中美双方高校合作、文化交流。但这个“表层”含义被上述数字淹没,更多的是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受众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给美国‘送了很多钱”。《纽约时报》等五大主流媒体极度关注中国政府对孔子学院的经费投入,这既迎合了受众关注点,又引导了舆论方向。报道中运用大量的数字,一方面,使新闻更具有“准确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通过巨大的数字,达到引导读者对孔子学院和中国政府产生质疑、警惕乃至反感的目的。

3.指责孔子学院限制学术自由,并牵扯到中国政府

《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认为美国大学停办孔子学院,除了孔子学院的政治色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学院限制和威胁美国校园的学术自由,不仅禁止讨论达赖喇嘛,也不可以讨论“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等。例如《华盛顿邮报》报道,“西方的学术自由被看不见的手摧毁了”。这很容易引导受众产生对中国的负面印象。

二、结果讨论

美国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新闻报道呈现以上特点,主要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冷战思维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不断强化对华负面刻板印象;第二,种族中心主义和美国文化优越感;第三,以“中国崛起”为幌子树立“中国威胁论”;第四,对中国既合作又打压、合作少打压多的媒体战略。

面对这种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改善孔子学院的海外形象,筆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减少中国政府对孔子学院的直接干预和介入,弱化孔子学院的政治色彩,由“台前”退居“幕后”,由主动推动变为政策引导,由政府主导转为民间运作,创新孔子学院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如奥迪英戈尔施塔特孔子学院)。

其次,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应及时控制孔子学院的数量,转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实现提质增效。如孔子学院应避免长期流于低端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而应尽早将汉语课程纳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举办高端学术讲座、论坛、会议,开展汉学(含孔子学院研究)、所在国与中国各领域之间关系等研究。

再次,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要建立完善的、多语种的孔子学院信息发布机制和稳定的发布渠道,成为海内外媒体的新闻源,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占领舆论高地,避免海外媒体的恶意揣测和不实报道;孔子学院要增强新闻传播意识和媒体沟通能力,学会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如举办“孔子学院开放日”,相关信息主动公开透明,引导和帮助海内外媒体准确深入了解孔子学院,使其客观真实地报道孔子学院,避免误读误判;国内英文(和其他语种)对外媒体要加大孔子学院的报道力度,使传播内容人性化、话语体系国际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避免“高高在上”“自说自话”。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孔子学院中方工作人员和中国国内民众应该做好孔子学院“民间使者”的角色,助力传播孔子学院积极形象。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公共外交的高度和姿态做好孔子学院工作。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主流媒体关于孔子学院负面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BXW002,和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汉语受众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汉语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汉语与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