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翻译问题

2017-04-07王庆福周梅芳

对外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字幕跨文化受访者

王庆福+周梅芳

作为集视觉听觉于一身的媒介,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纪录片被视为促进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为它具有“真实与深度的特征和跨意识形态、跨文化、跨民族的属性”①。通过纪录片,观众们能够更容易扩大眼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新世纪以来,新的纪录片观念、方法不断进入中国人视野,中国纪录片人不再满足于“拿进来”,也越来越注重“走出去”。愈来愈多的中国纪录片通过参展、参赛和版权交易等方式开始直面国外观众。但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国产纪录片面临着重重困难,如受众市场扩大的难题、同类型媒体间的竞争压力,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等。纪录片翻译工作也在其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外观众最终看到的中国纪录片和国内观众看到的并不相同,很多都经过了“改头换面”,有的甚至面目全非②。因此,如何确保海外受众在语言方面上的接受性,同时将中国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已成为纪录片创作者、纪录片翻译者以及相关行内人士进行中国国产纪录片翻译的当务之急。

一、调查结果分析

英国是传媒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电影学、新闻传播学等传播类专业的教育基地。目前大部分中国纪录片在国外发行都以英语为主要译语,研究英国大学校园的受众对中国纪录片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数据调查地点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在英国大学中排名前四,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英国大学伦敦学院中的英国人及其他国籍的非华裔为调查对象,通过中国纪录片在英国大学校园中的影响,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随机的抽样方法,随机发放50份问卷,除2份遗漏之外,一共回收 48份,其中已剔除掉13份不符合要求的答卷,有效的答卷35份,有效率为72.9%。笔者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对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归纳后,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翻译是影响中国纪录片在海外接受的最大问题

部分受访者认为他们接受中国纪录片的最大障碍并非新颖的题材、制作水平、政治观点,而是翻译问题。在影响中国纪录片海外接受因素中,翻译问题最高,占45.71%,题材问题和政治观点问题居第二位,其比例都占22.86%。从此可见,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当务之急(表1),需要更多纪录片人的重视与加强。

2.约五成受访者认为纪录片应该翻译剪辑

受访者的意见有所不同。其中,37.14%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翻译就是解说词翻译;42.86%的人却认为纪录片翻译应该重新剪辑改编;22.86%的人表示纪录片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版本;只有11.43%的人回答纪录片完全不需要翻译;5.71%的人不回答该问题。

3.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文化偏见影响纪录片的翻译

被视为影响纪录片翻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偏见,表达该意见的受访者比例为65.71%,占了大多数;其次是价值观不同(20%);排在最后的是政治立场不同(8.57%)。5.71%受访者不确定自己的答案。其中,受到影视教育和未受影视教育受访者对该问题的答案大同小异。两组受访者一致认为文化偏见是影响纪录片翻译的最大因素,但除此之外,受到影视教育的这一组还认为价值观不同也是导致纪录片翻译质量不好的重要原因。

4.合拍有利于解决纪录片翻译难题

笔者在调查中询问海外受访者“你认为中国纪录片人应该做什么以解决中国纪录片翻译难题?”并提供“走合作拍摄路线”(第一种观点)、“感兴趣的题材拿过来翻译”(第二种观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亲自去拍摄”(第三种观点)3个选项。结果表明,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人应该走合作拍摄的路线。34.29%受访者支持纪录片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亲自去拍摄(其中,受到影视专业教育的人占75%)。选择拿过来翻译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的人很少,只占受访者总数的8.57%。

如上所述的调查结果再次证明了字幕翻译与确保翻译质量,对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重要性,让包括纪录片人在内的传播者重新考虑目前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现状,并且想方设法将其进行改善,以便让海外受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纪录片,最终才能扩大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市场。

二、中国纪录片翻译的不足

以上数据调查凸显出当下中国纪录片翻译的不足,纪录片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与文字、单词与单词的互译,更应该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接。即解决文化和语言两个矛盾应该是纪录片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是否达到了‘信、达、雅或动态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原文作者、目标读者等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③。换句话说,它是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而进行的。在目的论下,翻译的标准不是静止固定的, 而是动态的,是随着翻译的目的变化而变化的。目的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信息转换行为,而评价这个信息转换是否成功,则要看它是否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中国学者李娜认为,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类型有着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翻译所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及目的性也决定了在翻译的过程中,为面向这些特点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翻译就应运而生。纪录片的基本特性: 声画性、真实性、文献性、人文性、艺术性;这些特点就是制约着纪录片翻译的非语言因素。因此,纪录片字幕翻译不但要解决语言问題,而且考虑如何让翻译更符合纪录片的基本特性,以便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同一部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能够理解。

就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而言,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忽视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自身特点。纪录片字幕翻译具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文化差异等影视翻译的特点。关于时间限制,纪录片的字幕要和画面以及解说词同步,在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很短,随着解说的语速以及镜头的切换稍纵即逝,来不及反复阅读,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字幕的可读性。关于空间限制,受电视屏幕大小和普通观众可以看清的最小字母大小的影响,屏幕上最多出现两行字幕,一行只能容纳一定的字数,所以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译者需要采用浓缩、简化和省略等技巧。关于文化差异,因为不同语系背后都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表述差异经常出现,比如: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的文本中经常使用典故典籍、谚语等,而在其他外语系统中不一定能找到对应(或具有同样的文本地位)的词(或词组),所以难以在翻译过程中确保跨文化因素转换的效果。总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自身影视语言特点确实将其置于难处。

其二,漠视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原则。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原则是简洁易懂。“在句式上应化多为少,在词汇上应化繁为简”④。另外,纪录片字幕还要尽量保持翻译文本和语言风格与原文一致,保持字幕的关联性、逻辑性,同时还要尽量缩小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便迎合影视字幕翻译特点,也不影响观众的接受心理。实际上,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是很难的,一般来说,译者都得按特定条件,依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对待。比如纪录片《冰冻星球》的字幕翻译:

【原文】孙怀忠:我放慢一点,你试试看。爱的真谛,爱是什么,爱就是挠痒痒,要挠就挠一辈子,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说得再好听,用年轻人讲话,神马都是浮云。

作者原译:Sun: Now Im going to take it slower to see if that helps. Oh, what is true love? For a monkey,love means always having a partner. Loversvows are insubstantial and fleeting.

央视改译:Sun: Now Im going to take it slower to see if that helps. Oh, what is true meaning of love? For a monkey,its always having a partner. But like the Beatles sang,‘Love has a nasty habit of disappearing overnight.

分析:“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说得再好听,用年轻人讲话,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是孙怀忠在排练“猴戏”时候的台词,全片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练摊的时候,一次是在家中跟老伴排练的时候。“神马都是浮云”是2010年中国网络热词,是网民们面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出的无可奈何的、自嘲式的感慨,是当代中国草根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作者在初稿中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译为Loversvows are insubstantial and fleeting,但央视的外籍专家在校稿时将这句话改译为:But like the Beatles sang,‘Love has a nasty habit of disappearing overnight. 作者在与外专讨论之前,觉得这样的译法似乎归化有余,完全消解了原文中新词的文化内涵。而外专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目标语读者在有限时间里的理解负担⑤。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纪录片翻译被视为海外受众接受中国纪录片的最大难关。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翻译过程表面上是语言与文字的转换,但是因为东西方等各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导致文化上存在差异,特别是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的不同特征,所以包括纪录片翻译在内的翻译过程在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行为,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心态和接受能力,为了促进中国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纪录片人要更重视纪录片翻译这项工作,并尽快解决纪录片翻译存在的问题。

关于如何解决纪录片翻译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指出有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人应该走合作拍摄的路线。然而,实际上采取这个办法的可能性不大。基于现实情况,笔者在此提出如下的建议:

1.遵守影视行内的翻译准则。比如:进行中国纪录片英译时,要遵守Jan Ivarsson(瑞典电视台知名字幕翻译专家)和Mary Carroll(德國著名影视翻译字幕公司Titelbild总监)共同制定的字幕翻译准则,其中要注意的是要用西方的语言风格讲述中国故事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可接受性。⑥一部被翻译过的异国纪录片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认同感,尤其是当被置于世界纪录片的大舞台上时,其语言风格的母语特质以及这个风格所反映的对观众视听习惯的尊重,都将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为了更好地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字幕译者在遵循传统字幕翻译规范的同时,更应有效地把握目标语受众的接受心理与传播中国文化之间的平衡,在翻译删改时应考虑纪录片整体叙事的连贯性。

2.客观对待文化折扣现象。我们对待纪录片的翻译工作,尤其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应该抱着较为宽容的态度:即客观地对待一定程度的缩译及文化折扣现象,容忍原文本中地方性特质的削弱,以及译文的“本土化策略”。

3.字幕翻译应当细分全球市场,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观影期待。包括字幕翻译在内的纪录片制作应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策略。正如文学翻译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一样,纪录片的翻译和制作必须考虑观众是谁?观众具有怎样的特点?观众的期待如何?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纪录片制作人可以对目标语受众的收视需求、偏好、习惯等进行计算和预测,并根据结果调整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销售,其中也包括翻译策略的调整。中国的纪录片人应该积极与海外同行交流对话,在这种跨文化的环境下,两者将会探讨对方的意见,会更好把握语言转换/翻译的效果。同时,由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仅限于英语国家,今后的纪录片翻译应该更加重视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⑦

(本文系文化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基地课题“中国纪录片学术研究、翻译与海外推广”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为KY01000D2016002,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I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与中国形象重塑”阶段成果)

「注释」

①杨宝磊、王长潇:《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路径的新拓展》,《现代视听》2014年第12期。

②李美:《受众接受视阈中的纪录片翻译》,2016 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与翻译高层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年6月12日。

③张清宏:《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西安欧亚学学院报》2009年第1期。

④杨丽俊、丁颖:《电视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以<冰冻星球>为例》,《三峡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

⑤程维:《求同或存异: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翻译——以央视外专审稿意见为例》,2016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与翻译高层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年6月12日。

⑥董海雅:《从欧洲字幕翻译准则看中国纪录片的英译》,2016 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与翻译高层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年6月12日。

⑦同⑤。

猜你喜欢

字幕跨文化受访者
认识亚健康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房价还会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