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回顾与前瞻

2017-04-07陈先红

对外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话语研究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战略思想,自此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传播实践时代命题,而且成为话语学、修辞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议题。这两年,学界围绕“中国故事”、“中国话语”等核心概念,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然而目前,“中国故事很精彩,中国话语却很贫乏”的尴尬现实,给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问题: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才能抵近中国的本来面貌?什么样的中国话语才能揭示中国奇迹的核心密码?如何建构二者的叙事关系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这些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的叙事关系

关于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的关系,首先要溯源到经典叙事学研究。早期的经典叙事学以故事层面为研究对象,关注故事的语法、层次和叙事结构、类型等,适用于分析单个叙事或某类叙事(如节庆、西游记),并未重视对叙事的文化层面和符号层面的研究。一些批评家认为,叙事是行动哲学,应该把故事和话语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研究叙事。于是经典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从故事层面转移到话语层面,开始重点研究故事转化为话语的种种方式。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故事是话语的题材,话语是故事的表达形式①。故事相当于一种话语媒介,用以强化道德范式,探究事物的形貌和意义,并使身份和地位的概念具象化。而话语则具有表现社会互动、人际交流、权力宰制、上下文情景化、社会意指过程等多重属性。关于故事和话语二者关系的主流观点认为:首先必须把故事文本和话语区分开来,然后从具体文本出发,才能使话语的理论化成为可能,同时话语和文本这两个概念本身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指涉②。

由此看出,话语的理论化必须从具体的故事文本中开始研究。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故事文本,空谈话语是无法产生话语力量的。

二、中国故事研究的类型划分

以中国情境来看,用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文本使中国话语理论化呢?通过输入“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和综合分析发现,目前有关讲好中国故事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讲好国家故事”,特别强调用中国概念(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这种观点强调中国发展模式是中国故事的中心内容。这类研究多以官方话语为主导,多来自媒体报道和领导人讲话。第二种是“讲好媒体故事”,特别强调官方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这类研究多以媒体话语为主,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第三种是“讲好国民故事”,特别强调讲好中国人的生活故事。这类研究多以学术话语为主,多来自科研课题和学术文章。第四种是“讲好全球故事”,特别强调以自主品牌、电影电视、音乐、体育、民俗节庆、孔子学院、故事城市等多模态叙事为主,积极针对信息需求,选取全球内容,更加接近世界各国不同地区受众心理、文化需求,用对方能够听得懂、愿意听的故事来开展交流、施加影响。这类研究多以市场话语为主,主要来自市场营销、公关广告等学科研究成果。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迄今为止,我们有哪些是具有“中国故事全球主题”的故事资源?应该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好故事进行传播?这是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资源不是资本,它不会自己说话,文化资源只是一种科学知识,并不天然具有正当性;其合法化的过程是一个修辞的过程,必须诉诸某个宏大叙事③。

三、中国话语研究的主要成果

关于中国话语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中国话语的内涵与实质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识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话语的内涵与实质是构建中国话语的根本前提④⑤⑥。中国话语从根本上是指中国所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它是中国特有的言说方式或表达方式,根源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⑦;中国话语体系经历了两个发展转化,一是古今转化,二是中外互动⑧,中国话语是“诗性”的象征性语言。近现代以来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乃至诸多核心概念,大量是儒释道交融互动而形成的⑨。

2.中国话语构建的现实基础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话语的构建总是在具体的现实境遇之中展开的⑩11 12。有学者研究了当前中国学术话语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一是与西方的话语之间存在巨大的“话语逆差”;二是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價值观多元化13,也有人研究西方话语体系解释能力的困境问题14。

3.中国话语构建的原则研究。学者提出了“三原则说”、“四原则说”、“八原则说”。比如“中国化、异质性、互补性”三原则15;“国际视野、时代前沿、问题意识、中国视角、学术话语”五原则16等等。

4.中国话语构建的策略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建构,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全球汉语语境建构战略,继续加强孔子学院建设17;(2)话语主体培养战略,必须从个人故事、地方故事、国家故事三个层面同时展开18;(3)话语生产战略,应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19;(4)媒体体系建构战略,要用大数据与“微”时代打造新型对外传播媒体20。

5.中国话语构建的价值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改善中国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等方面21 22 23 。

综上,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命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和修辞叙事领域,总体而言,学科壁垒依然存在。虽然也有学者提出发展“中国话语学”和“国家修辞学”的设想24 25 。但是,对于“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的交叉研究成果较少,且还停留在“泛叙事观”的经验研究领域,尚未对“元叙事”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讲好中国故事的元叙事传播战略

本研究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制定讲好中国故事的元叙事传播战略,应该从理论、个案、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元话语体系的探索研究,这是建立中国话语学,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立足点。

所谓元故事是指故事中的故事,它与上一层叙事之间可以是解释关系、主题关系或类比关系,叙事者可以根据元故事层进行二度叙事、三度叙事乃至符号聚合与复诵。本研究提出以“家庭价值观、春节、汉字、西游记、儒释道”五个故事构成元故事层,以作为代表性研究样本,进行探索性话语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家庭价值观是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异中的同一”,多数美国民众把国家、家庭、父母放在优先于个人的位置,同时他们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给予了较高认同26;家庭价值观是一种可对话的共享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和主义”27;春节作为中华民族重大的年节庆典仪式,已经变成一个全球共享的国际化节日28 29;从汉字文化圈到全球汉语热及孔子学院,汉字作为世界表意文字的唯一活化石,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30,可以通过书法、绘画、雕塑、舞蹈、文学等多模态形式进行创意叙事;《西游记》以快乐神奇信仰的中西文化交流之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国际影响力和现实传播力31;儒释道三教汇流,天人合一的思想所隐含的宇宙观、人生观、生态观在全球大融合、大数据时代更具东方文化吸引力。

所谓元话语是有关话语的话语,元故事是元话语的题材,元话语是元故事的表达形式,元话语是一个开放的语言系统,具有“开场白”的功能。比如,以上五个研究样本具有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文化异质性和可交流性,在中国文化理念、文化仪式、文化符号、文化产品、文化信仰的任一维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引导国内外民众二度叙事、三度叙事和符号聚合复诵,可从中分析“家国天下”、“团结包容”、“公平公正”、“乐观神奇”、“天人合一”等修辞视野,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元话语”的基本构成,据此展开多模态复诵和聚合,以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话语体系。

所谓元叙事是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是对一般性事物的总体叙事,它是对元故事和元话语的叙述行为,是一种具有话语优先权的特权话语,需要采取一系列合法化策略和进程,来证明其合法性,这个合法化过程就是话语权不断扩大和升级的过程。

中国故事“元叙事”战略,作为一种“总体性叙事战略”或“形而上叙事战略”,必须要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什么样的故事是中国好故事?判断标准是什么?(2)中国故事中的“中国”内涵定位是什么?是时间维度上的“中国”(传统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还是空间维度上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如何处理时空上“三个中国”的关系?(3)如何通过中国故事发展出可以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元话语?(4)如何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示范性的中国话语体系,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话语?(5)如何围绕中国话语体系制定传播战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叙事学、语言学、话语学、传播学、战略学、文化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应该立足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的国际语境,以“战略传播学”和“文化叙事学”的交叉视角,深入思考构成中国好故事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探讨历时性、多样化的中国故事资源如何转化为共时性的、可对话的中国元话语?有代表性的中国好故事在现实世界呈现的元话语是什么?这些元话语是否可以建构起中国话语体系,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概念“USP”(独特诉求点)?因此,实施讲好中国故事的元叙事传播战略,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工程和顶层设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为2016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讲好中国故事的元叙事传播战略”的课题负责人,本文为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6BXW046)

「注释」

①Genette G. The Pragmatic Status of Narrative Fiction J. Style, 1990, 24(1):59-72.

②Sarfati G E. La barbarie au bout des mots J.Pardès, 2005, 38(1):13.

③Lyotard J F, Woodward K. Passages from "Le Mur du Pacifique" (1979)J. Substance, 1983, 11(4):89-99.

④王一川:《支离破碎的话语世界——后现代主义简析》,《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⑤施旭:《當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⑥陈曙光:《多元话语中的“中国模式”论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0期。

⑦高玉:《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历史过程及其当下建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⑧叶维廉:《现代主义与香港现代诗的兴发—— 一段被遗忘的文学史》,《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2006年。

⑨冯天瑜:《用互动和涵化丰富话语体系》,《北京日报》,2014-11-03。

⑩尹汉宁:《立足中国实践 创新中国话语》,《红旗文稿》,2014年第12期。

11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0期。

12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

13张志洲:《和平崛起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战略》,《当代世界》,2012年第7期。

14刘笑盈:《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思考》,《对外传播》,2013年第6期。

15曹顺庆,杨一铎:《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曹顺庆,邱明丰:《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三条路径》,《思想战线》,2009年第6期。曹顺庆:《异质性与变异性——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

16郭建宁:《打造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话语体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1期。

17陈汝东:《论全球话语体系建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全球修辞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8赵新利,张蓉:《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9王义桅:《互联互通开启新一轮全球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1-17。王义桅:《建设“一带一路”,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社会科学报》,2015-07-09。

20刘滢:《如何打造“新型对外传播媒体”?——媒体融合的国际视角与本土经验》,《对外传播》,2014年第9期。

21尹汉宁:《立足中国实践 创新中国话语》,《红旗文稿》,2014年第12期。

22陳汝东:《论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江淮论坛》,2015年第2期。

23刘小莉:《中国话语研究:回顾、反思与前瞻》,《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期。

24陈汝东:《论中国国家话语的发展趋势》,《第三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论文集》,全球修辞学会、国际语言传播学会,2015年。陈汝东:《我国国家话语呈现新态势新趋势》,《中国教育报》,2015-05-27。

25刘小莉:《中国话语研究:回顾、反思与前瞻》,《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期。

26韩瑞霞,曹永荣,徐剑,刘康,吕杰,约翰?奥垂治:《差异中的同一:中美文化价值观比较——基于一项对美国民众的大型国际调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7陈先红,刘晓程:《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国家公共关系战略构想之二——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国家公关理念及传播战略的理论基础》,《公关世界》,2015年第8期。叶飞,陈璐:《“文化中国”世界瞩目》,《中国文化报》,2012-05-15。

28阮静:《中国春节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及策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9于丹:《汉字是藏在我们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小学语文》,2015年第5期。

30于丹:《 中国故事的三种表达》,《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第3期。

31李蕊芹,许勇强:《近三十年“西游故事”传播研究述评》,《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话语研究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雷人话语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