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三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研究

2017-04-07卢川

黑河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阅读材料历史

卢川

[摘要]材料解析能力是指学生在理解材料解析题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材料与教材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与现实,直接、简洁、全面地解答材料问题。随着中考历史改革的深入推进,材料解析题在中考中的占比和分值越来越高,因而对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初三学生材料解析存在问题的归因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的方法,丰富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更好地作答材料解析题。

[关键词]阅读材料;历史;材料解析;历史素养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的特有题型,对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作答不得要领,理不清头绪,兴趣不高,得分不甚理想。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一、提高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必要性

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题型中最具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的发展变革与历史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改革一脉相承。一方面,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已经成为材料解析题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运用历史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中考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范围跨越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六本教材,材料涉猎广、组织结构严密、主题突出,《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就提出了对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甄别和运用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这说明材料解析能力是学生阅读、分析、运用材料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评价维度。因此,提高初三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迫在眉睫。

二、历史材料解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归因研究

问题是工作的方向,也是研究的突破口。为了准确找出学生在材料解析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明原因,笔者以本校初三某班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试卷测评。在对数据统计后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没有兴趣,缺乏练习;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史实的识记能力不强,忘记或混淆知识点;不能完整、按点、条理清晰地答题;缺乏对材料的综合感知,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通过分析,归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教学手段僵化,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单向灌输的教学手段,因缺少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没有真正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悟”,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碎片化”,未能“提纲挈领”,知识记忆出现了“遗漏”“错位”。三是学生阅读习惯不良,方法有误。例如不重视“?”的数量及每一问的分值等信息的提示作用,导致漏答、漏分。不懂得应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导致答非所问。四是学生缺乏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整合的“过程性”感知,影响了结果的表达。五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强,或是语义表达不清,或是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三、提高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方法

提高初三学生的历史材料解析能力,一方面是要转变教学手段,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的方法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具体可从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材料三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材料阅读能力的方法

材料阅读能力是指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感知。其要素有二:一是识读材料,对材料进行“解码”,获取有效信息;二是理解材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感知,实现纸面材料与脑海中知识的有效联系,认识材料的本质。这说明材料阅读能力本质是一种再认再现能力。《历史课程标准》就将再认再现能力解读为“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而《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则明确历史材料要“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对此,笔者认为提高材料阅读能力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以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巩固实现对材料的再认识。为此,强化对历史概念和名词的注释解读。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范例来解释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用类比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悟”中有得。同时,认真研读和结合历年真题,引导学生熟悉教材中的重要图片、重要文献内容、重大改革措施,掌握这些史料所代表的重要信息,学会从史料中识别、提取关键词,化繁为简。三要强化课堂讲练,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引导学生先看问题,了解所设的问题的具体要求(背景、原因、含义、主张、评价、影响等),化大为小,以便缩小思考范围,快速与教材建立联系,节省时间。

2.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方法

材料分析能力是指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將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材料分析能力解读的是“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近几年的中考材料解析题,如2013年46题“中国近代的侵略与抗争”、2014年47题“唐至近代中日关系”、2016年32题“祖国统一大业”均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专题命题形式,强化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提高材料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立体知识网络。一是教师可选取如美国史、中日关系史等常考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提纲,评选优秀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富有历史特色的方法记忆知识点。比如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用年代尺的方式展现出来;用表格进行四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史事件异同点的比较。三是结合历年真题帮助学生领悟常考点的出题规律。以历史人物、文献、运动口号为侧重点强化对材料间关系的理解,实现对材料的整体感知。

3.提高学生材料综合运用能力的方法

材料综合应用能力是指能够史论结合,并用准确、严密的文字逻辑体系将答案清晰的表述出来。综合运用材料能力是建立在阅读和分析材料基础上的最高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能力在试卷上的体现,决定着卷面的分数。目前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规范的进行文字表达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主要方法有:一是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完成对重要历史名词和易错字的归纳,正确书写汉字。如强调王羲之的“羲”、康熙的“熙”、焦裕禄的“裕”“ 禄”、金城公主的“城”等字。二是引导学生理清文字的表达逻辑,切莫闹了文字笑话。如一材料题问“日本夺我东三省发生在哪次战争中?”一些学生因搞不清主语,将答案写为“抗日战争”,结果造成了“日本夺我东三省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逻辑错误。三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启示型”题目的规律认识,实现知识迁移。以2014年中考题为例,此题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三则材料组成。问题(4)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大国崛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做好此题应引导学生明白,要先对三个大国的做法进行信息提炼、归纳、概括,再分类整合以条目形式转化为“经验性”“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新的学习(知识迁移)。四是综合最新模拟题和中考政治学科资源,引导学生归纳今年中考热点。即通过强化学生的“现实”敏感度,培养学生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改没有完成时,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也没有止境。相信随着课改研究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研究会更加丰富多彩,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与课改一起成长的每一位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阅读材料历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历史
鼓励创新思维, 关注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