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语境下的抗逆力理论论述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困境家庭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家庭语境下的抗逆力理论论述

李赛飞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抗逆力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在抗逆力和家庭抗逆力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主要分析抗逆力、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支撑,最终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提炼和梳理。

抗逆力

一、有关抗逆力的论述

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生活压力事件与疾病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不同的人在面对相似甚至相同的压力事件时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对压力事件适应良好,而有些人因压力事件产生抑郁情绪、心理疾病等。研究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广泛兴趣。到了70年代,研究者对这一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压力因子和保护因子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而抗逆力研究就是在对危机应对和压力应对的研究中发展而成的。

(一)抗逆力概念研究

抗逆力从提出至今一直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国外学者称之为“复原力”,用以表达个体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的过程和能力。Froma Walsh(2013)认为,抗逆力可以被定义为从逆境中复原,并被看作是逐渐适应危机困境并变得强大的一种能力。它也是一种在应对挫折和困难时作出积极判断和适应,并不断在困境中获得成长的能力。George Vaillant (1993)把抗逆力看做个人的“自我纠正倾向”、“可以弯曲而不折断或被弯曲时可以反弹的能力。”Markstrom提出抗逆力可以被看做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这种特质会使个体在面对危机困境时,表现出积极适应的状态,激发出不断克服,不断超越的斗志(李焯人、田国秀,2006)。

在国内的研究中,香港学者将抗逆力称之为“压弹”;台湾学者习惯称之为“复原力”;一些大陆学者认为“抗逆力”是一种“韧性”或“心理弹性”。有学者认为抗逆力是一种克服压力困境的能力,更是一种面对逆境,做出理性判断和积极应对的能力。也有学者提到抗逆力是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的、有效的选择方法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我们可以认为,抗逆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个体的潜能、能力或特质,透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激发自身应对困境的能力和激情,正向面对生活,产生出良好的结果。

(二)抗逆力群体研究

刘玉兰、彭华民(2012)曾开展“抗逆小童星”实践项目,以了解和探索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过程。这两位学者在项目结束后总结出优势取向下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模式,他们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开展实践服务活动,主张发挥流动儿童及所处环境的主体性,立足于观察流动儿童微观和宏观系统,结合多种实施策略来实现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持续提升。

田国秀(2011)曾基于抗逆力视角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进行解释,提出抗逆力的常规途径和非常规途径,并根据实际案例探索“问题行为”的内在逻辑,提出家庭的应对策略,帮助青少年重构生活,促进青少年的抗逆力通过更积极有效的方式体现出来,解决实际问题。

张亚兰、刘建娥(2015)从积极的优势视角出发,引入“抗逆力”研究取向,立足于家庭、社区及社会多个层面了解和检视影响流动青少年面对逆境的可能性因素。

二、有关家庭抗逆力的理论支撑

(一)家庭生态系统理论

家庭作为社会系统最基本的单位,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部包含各个家庭成员,各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互动形成家庭整体系统的中的次系统,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关注和强调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首先,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内部,各个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在了解和分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品质时,应当了解各家庭成员的生活品质,和家庭整体的生活品质,因为,整个生态系统与个人和家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注重分析环境对家庭的影响。家庭所处环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分析环境对家庭困境应对的作用时,注意观察这种作用可能是有帮助的,也可能成为阻碍。

第四,在链接可使用以帮助解决问题困境的资源来自多个方面,这些资源可以来自家庭成员个体,可以来自人与人之间或家庭内部、家庭与环境系统。

第五,生态环境包括多个方面,空间、气温等都可以成为影响家庭所处情景的重要因素,而个人的适应行为,通常由其所在的情境脉络决定。

第六,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依赖关系影响个人和家庭整体对情景的适应,这种适应程度和水平会影响个人与家庭对问题解决的想法和认知。

(二)家庭压力理论

家庭压力理论是伴随着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而不断获得关注的理论。家庭压力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断开阵深入研究,随后得到发展和完善。家庭压力理论不仅强调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所带来的积极改变,更提出一系列有效应对家庭压力的实践模型。

最早开始关注家庭压力理论的学者Hill基于对战后家庭压力应对的研究,开始了家庭压力理论的研究进程。希尔提出具有基础性意义的ABC-X模型,主要关注于对微观家庭的分析和研究。在ABC-X模型中,A代表出现的压力事件,B代表家庭拥有的有效资源,C代表家庭成员对危机事件的认知,X代表家庭需要面对的压力的程度和可能带来的结果。整个模型的运作流程是当家庭整体面对偶然发生的压力事件时,各家庭成员和整体系统会产生对危机困境的认知,并运用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来对抗压力事件,改变现有的家庭状态,缓和和提高各家庭成员和整个家庭应对危机困境的心态和能力。而不同程度的压力事件会对不同家庭产生各不相同的影响。

三、有关家庭抗逆力的论述

(一)系统化的抗逆力观点

在有关抗逆力研究的近十年来,抗逆力的研究重点已经关注到对个人与环境之间产生交互作用这一动态过程上来。(周碧岚,2004)家庭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与个体抗逆力生成最为密切的直接原因,家庭是与抗逆力生成相关的独立的功能实体。(冯跃,2014)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抗逆力的许多研究首先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抗逆力影响因子中的危险因子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二是关注压力事件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而这些研究产生的差异效果使研究者开始探索抗逆力的另一个影响因子—保护因子,并将其称为第二种特质。这种特质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及外在资源。(Garmzey,198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抗逆力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会环境这一因素。抗逆力的研究从以个人为对象延伸到以家庭为对象,有关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麦克卡宾(McCubbin)夫妇认为家庭抗逆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家庭保护因素和家庭恢复因素。他们认为家庭抗逆力是指家庭作为一个行为整体利用其行为模式、技能去谈判、应对以致在困境中适应并获得成长的能力。帕特森(Patterson)认为家庭抗逆力是类似于个人抗逆力的适应性的过程,家庭利用这一过程去适应困境和危机,并发挥出家庭的功能。

美国芝加哥家庭健康中心联合创始人及联席主任Fromea Walsh教授作为一名临床教育工作者,将家庭这一对象做为研究的聚焦点,不同于其他研究者主要关注家庭是如何失败的这一现象,他更强调家庭是如何成功的这一方面。Froma Walsh教授在其专著《家庭抗逆力》一书中,介绍了他20年来所发展的家庭抗逆力架构,并用以指导针对家庭面临逆境的临床和社区实践,这些家庭抗逆力架构同样适用于世界上很多的地方的抗逆力研究。他将“家庭抗逆力”视为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应对与适应性的过程。将家庭看作一个整体概念,从整体层面出发,思考和研究家庭内部通过什么样互动形式或模型可以产生抗逆力,进而有效帮助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也就是说,家庭抗逆力是从系统观念出发,去分析、探索并建立具有内部动力系统的健康家庭结构,这个家庭结构所产生的动力和抗逆力具有持续性的性能,保证家庭在面对困难和突发事件时具有积极的应对态度和维持家庭健康和谐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长久性的内部机制,而不仅局限于家庭如何创造出具有抗逆力的个人。这个过程有一个信念基础,就是个人和关系的力量。家庭成员因合作而变的强大,拥有更大的智慧和胆量应对危机和困境。提升家庭抗逆力的过程就是将注意力从个人特质转向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通过这种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来提升自尊与自我效能。他认为正处在逆境中的家庭多面对不是伤害,而是一种挑战,并且这个家庭具有逐渐修复和成长的潜能。

(二)家庭抗逆力模式研究

有关家庭抗逆力模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国外,国外学者按照时间历程将家庭抗逆力的展现总结为两个阶段:调整和适应。学者根据不同阶段家庭的变化和适应状况,提出代表性的抗逆力模型,他们分别是沃林(Wolin)的个人抗逆力模型和盖默茨(Garmezy)和麦克卡宾(McCubbin)的家庭抗逆力模型。

也有学者根据不同家庭所存在问题的特殊性将家庭抗逆力模型分为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家庭抗逆力模式,它们分别是Reuben Hill的“ABC-X模型”、Wesley Burr研究模型、双重ABC-X模型(Double ABC-X)、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型、家庭调整与适应性反应模式(FAAR)和Froma Walsh的一般家庭抗逆力过程模式。ABC-X模型又称家庭危机模型,这一模型中包含四个指向:A表示潜在的可能引起个人或家庭系统发生改变的甚至破坏原有家庭现状的事件;B表示应对家庭危机的资源或力量,包括家庭成员个人资源、家庭系统资源和社会资源;C表示家庭对压力事件的认知;X表示导致压力的高低程度或危机。这一模型从根本上分析了人们对压力导致危机的认识,细化和区分了影响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关键因素,随后的五种模型是依次基于ABC-X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1]弗洛姆·沃尔什(Froma Walsh).2013.家庭抗逆力[M].朱眉华,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52-299。

[2]冯跃.2014.国外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及模式研究述评[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140-145.

[3]纪文晓.2015.从西方引介到本土发展:家庭抗逆力研究述评[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29-42.

[4]阳毅,欧阳娜.2006.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5:539-541.

[5]于肖楠,张建新.2005.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05:658-665.

[6]田国秀,邱文静,张妮.2011.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9-19.

[7]刘玉兰.2011.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J]. 国外社会科学,06:67-74.

[8]田国秀,曾静.2007.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01:130-133.

[9]王君健,薛小勇,董凌芳.2010.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抗逆力解读[J]. 社会工作(下半月),05:4-7.

[10]黛安娜·库图.2003.有一种力量叫复原力[J].商业评论,07:22-23.

李赛飞(1992-),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研究生,武汉大学2016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困境家庭
困境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庭“煮”夫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恋练有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