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地方治理创新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公民理念政府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1)

浅析中国地方治理创新

李霞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地方治理创新在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日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变革的重难点,它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政府执行力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梳理了地方治理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论者大致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分析我国地方治理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地方治理创新;治理理念;政府职能;公民社会:治理机制

一、治理的含义

“治理”一词的概念最初是在城市环境中产生的,即“城市治理”,后又被广泛地运用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公司治理。对“治理”的概念作出最权威和最具代表性的机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它定义“治理”为各种机构——公共的或私人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而詹姆斯.罗西瑙(1995)就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罗茨(1996)则从不同的治理模型的角度出发,提出:治理意味着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其已经区别于以前有序统治的条件。他从最小国家、公司、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体系、自组织网络这六个方面分别对治理进行了定义。

三、我国地方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各地一方面在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又在通过变革治理理念,探索地方治理的新方法、新模式以便有效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地方治理创新。在寻求解决之道之前,我们应先具体的分析一下我国地方治理创新的挑战。总的来说,我国地方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一)治理理念落后。我国地方经常出现将创新形式化的现象,认为将以前旧有的观点换一种说法就是创新,这实则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理创新的本质含义,也没有将新的理念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指标和实现仕途的升迁,从而响应和抓住中央鼓励创新的政策而大搞形象工程,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

(二)治理途径和模式单一。地方治理,究其本质是一种多中心的地方公共事务安排制度,地方政府、公民和非政府组织是多元主体中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实现对地方的治理。但是,在我国,地方治理的主体仍然是地方政府,其他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等参与较少。然而,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已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政府直接供给公共物品的效率远远低于市场供给的效率并且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作为权威的主体干预控制市场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必须确立“多元治理”理念和采用多种主体参与治理的途径。

(三)创新战略规划缺乏。地方所面临的危机和发展等问题迫使其必须进行治理创新。近年来,政府的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始终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更是错综复杂。这些危机迫使地方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这些改革和创新往往因为创新战略规划的缺乏,一般不具有系统性和长远性。如果地方解决了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和压力,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便会举步不前。

四、我国地方治理创新的途径

面对新时期各种力量对地方政府的冲击,地方治理应运而生,它是当今整个行政改革思想和多层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改革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自然而然,地方治理创新也就有了新的压力和挑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地方改革的步伐和关系着我国地方改革的成败。因此,针对地方治理创新,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培养服务精神。在地方治理创新中,要想杜绝地方治理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创新形式化,绩效化等不良现象,首先要以科学的治理和创新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引导地方治理创新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和系统化的道路。并且,要根据时间和特殊情况的不同对科学的治理理念进行再造。要实现理念的转变,政府还要建立公共责任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培养公共服务精神,彻底摒弃“官本位”“权力本位”和“政府本位”的旧思想,在地方治理创新中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构建起沟通迅速、运转高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和“利为民所谋”。

(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强化地方主导性。从地方治理的概念得知,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中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先导。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地方政府自身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要联合地方政府间各种横向和纵向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私人和企业来共同推进。地方政府要实现善治的目标,在地方治理创新中就必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战略,各种改革的措施和立法都要充分考虑地方的意见和实际要求,中央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三)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公民社会组织是连接公民和政府的中介,对公民而言,公民社会组织是公民权利和独立地位的保障,而对于政府而言,公民社会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以便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自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社会组织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公民社会组织也出现了问题和弊端,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民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肯定它们的地位和合法权益;转变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管理理念,由管治为主向培育和鼓励为主转变;同时,加大政府对其的资助和扶持力度,给予公民社会组织更多的支持,积极鼓励它们参与社会管理,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从而促使公民社会组织向独立运行方向转变。

(四)重塑治理机制,建立合作互动的伙伴关系。地方政府内部是否具有一套合理、有效、规范的治理机制直接影响着地方治理改革和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在治理机制的重塑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多元管理主体之间是以合作互动的伙伴关系取代了传统的等级关系,其实质就是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资源互补,从而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势整合。让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参与到地方治理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主要履行“掌舵”的职能,市场主要是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和社会主要是发挥对地方治理创新的监督和协助作用,从而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五、结语

我国地方治理创新是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情况下,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为尽力摆脱困境、解决问题和提高公众的福利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个自我调整、自我适应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似性问题、共同性问题和区域性问题。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区的问题,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改革和创新举措,最终解决我国地区面临的城乡差距扩大和地区收入不均等问题。

[1]何增科,王海,舒耕德.中国地方治理改革、政治参与和政治合法性初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

[2]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3]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

[5]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N].政治研究,1996(154).

李霞(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

猜你喜欢

公民理念政府
论公民美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十二公民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