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体操怎么来的?

2017-04-06本刊编辑部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病夫广播体操广播操

广播体操怎么来的?

不论在学校、工厂还是机关,抑或“叛逆的野马、柔弱的书虫”,集体做操曾是几代人共同拥有的回忆。

强制做操的时代里,整齐划一的动作烦不胜烦,想要舒展个性的情绪就像虫子挠上心头。还有,挺胸收腹的领操员,躲在厕所逃操的同学和做操后男女熙攘的走廊,成为了青春记忆最铭心的片段。

秘密任务

近代史里,国人常被嘲笑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时,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于是,发展体育的念头成了一颗种子,开始扎根生长。

1950年秋,中国体总筹委会派出了一支神秘队伍去苏联考察,其间他们知晓了国家即将于朝鲜一战的消息。

回来之后,队里的唯一一位女将杨烈上交了一份报告。梳着齐耳短发的她,报告建议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动员全国人民提高身体素质。于是,中国迎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广播体操。

之后,“保证每天早上做操”成为了抗美援朝的爱国口号。全国人民一边嗅着朝鲜战场的硝烟味,一边做着整齐划一动作。

第一套广播体操借助广播,动作很简单。第一节“下肢运动”,就只用踏踏步;第二节“四肢运动”,就是弯弯腿、伸胳膊。接着八小节,每一节几乎只有一个动作,总长大概五分钟。全国人民响应了号召,音乐一起,手上事情一概暂停,身体开始动起来。

集体精神

不论是凛冽的寒冬,或是热辣的炎暑天,当时,只要广播操的音乐响起,人们就立马从被窝里爬出来做操。以至当年,法国、埃及和伊朗都派出代表团来考察中国工人做操的盛况,他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红火。

广播体操的推广展现了新政权的庞大力量,扭转了人们对新中国孱弱的印象、以及对于“东亚病夫”的嘲笑。

第二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时,请来了苏联专家帮忙设计,带了点洋味儿。一些妇女做操时,让她们弯腰踢腿下蹲,很不好动员,往往是害羞脸红,唧唧喳喳,笑成一团。有的怕难为情,称病不出,有的说得给孩子喂奶去。但那时的领导很认真,很严格,都把她们从家里“轰”出来做,光站队就得半天,还得点人数。

“文革”开始后,广播操演变为语录操,设计者把《毛泽东语录》结合在语录操里的每个动作。

比如第一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动作就是上肢运动,双臂上举、挺胸、抬头……

第三套广播体操颁布时,每天的上午十点半或下午三点半,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直属机关大楼前的空地上,总有七八百人在做广播操。

第五套广播操推出了一节“冲拳运动”,有一个人回忆说,“当时老师讲,一拳冲向美帝一拳冲向苏修,从此以后,我做操还是蛮卖力气的,就是因为这两拳的缘故。”那时,不论男女老少,都带着浓重的感情去做操。

现代的广播体操

“初升的太阳”、“时代在召唤”这些中国特色的广播体操到了近代,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学生仍然是它最忠实的执行者。

大家熟悉的学生时代,便是你可以不上体育课,但不能不做广播体操,会有专门的考勤员;运动会可以不开,但是广播体操比赛一定要有。

历经多年的广播体操,你可以把它看做一种简单的健身方式,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集体美学政治需要。然而,在几代人的心里,它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永远刻在记忆的河流。

康有为:勤读“一锥书”

据《康有为大传》记录,康有为读书极其刻苦,每日埋头研究经籍。他每天早上抱着一批书,往桌子上一放,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锥子,猛力向下一扎,锥穿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今天就读三本书,每天不读完这“一锥书”,决不休息。

猜你喜欢

病夫广播体操广播操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及其发展走向研究
广播操比赛
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引领小学广播操教学
曾朴著译篇目考录
听着广播做运动:日本人如何爱上广播操
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洋人没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LIGHTS OUT! RADIO EXERCISE!
鲁雁:自由的文学“病夫”
“东亚病夫”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