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诗歌是生活

2017-04-06

现代苏州 2017年6期
关键词:写诗诗词

我们的诗歌是生活

喜欢诗歌没有理由,更不需要证明。这是爱诗的人们共同的感受。通过诗词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体会,呈现心底的声音,他们乐此不疲,随性而起,缘情而发。寻求共鸣,也体现一种纯粹的美。诗词之魅力无法抗拒,亦无需抗拒。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人性情涵养的水源。

初春感怀

犹见梅花挂满枝,嫩寒薄雨使春迟。

新芽几簇枯草外,唤醒生机莫待时。

无法抗拒的魅力

诗词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艺术,与我们理工科的特点差异很大。理工科试图用人的智慧去主动改造世界,人的思维更加理性;而诗词的灵感来自于自然和人物情感的触动,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和共鸣、甚至是感动。所以,除了与朋友们的即兴唱和之外,我个人的诗词习作大都偏向于自然感触和人物抒怀。

在我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有几位忘年交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他们是浙江大学的陈湘明和澳大利亚的郑融先生等,也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在诗词爱好的群体中,永远不乏理工科人士,这大概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无可抗拒的魅力!

李亮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中组部青年千人(2013年)、国家基金委优青(2014年)。主要研究方向:能量转换与储存器件。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引用5400余次,H因子是37,1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业余爱好:诗词、音乐、阅读、羽毛球和乒乓球等。

《植树节前二日感赋》

植树节前二日,自桐桥张先生雅庐归后,留足韩人郑信硕神父居处,夜同至圆融用餐,依水而行,金鸡湖夜景甚为壮观,余二人英语交流,不甚流畅,然感怀颇多。归时忽忆前日未有时间与海陵周流之师兄相见,知其尚在睿咖馆,余遂赴见,马年之后,初次会面,未知他年余从西安归来尚能与流之兄常时促膝否?只道余硕士后定赴金陵常相约,长谈若许,亦长叹若许,前路之漫漫,灵心之渺渺,多所倾吐。归居处,同窗温氏亦未眠,絮叨之始,命运感叹为终,长夜不眠,至过二更。

次日晨起,知明日为植树节日,亦中山先生祭日,国父先生去国将及百年,吾国至此,已为参天之树耶?非也,非也,中山先生语虽世纪之后,而余音依旧绕梁,吾辈当同心戮力,携手共创辉煌。然豪言壮语终归倥偬,只一腔泪水仍斥胸中。作此感怀,他日后若能翻起还欲感慨乎?得此一篇:

胡祥:

江苏泰兴人,字牧之,号竹斋、端木堂主。师从苏州大学古代文学杨旭辉副教授。2010年就读于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基地)专业,2014年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支教,2015年攻读苏州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喜欢旧体诗词,偶有散文发表。

海东郑氏相行伴,一水栏杆一水澜。国幸家兴个人幸,风难雨难众生难。海陵周士言三觉,灵寿同窗话几端。踽踽不曾持建树,归乡项父有何欢?

边瑞鹏:

山东滨州人。早年供职于山东电视台,后进入检察系统工作,全国十佳年度报告获得者,曾获过全国标兵,后辞去公务员职务从事律师职业。热爱创作,累计发表作品百万余字,现定居苏州。

小醉碎步归路闲,石湖雅韵生蓝烟。

一溪流水春满路,欣逢怒放白玉兰。

——《贺苏州湾白玉兰读书会成立》

心底的声音

说起写诗词,应该有十七八个年头了。那时候还是初中,起初是模仿,大约是为了好玩,后来渐渐的却是喜欢甚至是痴迷,每遇一事或一景,心底总会有感慨,有了感慨总想有一个表达方式,诗词就是最好的一种载体。这些年来零零散散的大概也有数百了,虽有时无讲究平仄,却也不失自我的乐趣,因为这是切切实实来自心底的声音。

就我个人而言,新诗和旧诗我都是经常写的。但是无论哪种体裁,首先,我认为是要能看懂。好的作品一定是大众的,只有一看就懂才能传播才能为大众接受,不然白居易也不会拿来自己的作品给老婆婆去读。其次,一定要意境优美。无论新诗旧诗,让人读起来想唱是我想追求的,因为这样一是能够说明有美的韵律,另外就是有美的意境。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有价值?我个人感觉,读完后要么是看到了一幅美景,要么是读了一个故事,要么是悟了一个道理,这样的就是好作品。

无论写什么样的作品,如何才能抒发心底的声音,三个字很关键,景、情、理,只要这三个字统一在一起,也就有了独我的意义。

梅魂诗魄

群芳争艳觅封侯, 雪里疏枝无所求。

陆韵毛风同曲唱, 寒香铁骨一词修。

心耕笔走诗情醉, 墨舞胭飞画意稠。

自古颂歌吟未息, 千秋骚客总难酬。

感受诗词的奇妙之处

诗词,无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是有感而发的,发自于心底的呐喊。能抒怀,明志,调神,理气。这便是诗词的奇妙之处。感受最深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及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千古英雄豪气收于笔底,又还于“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刘谦淦

老苏州,73岁。曾经在兰州部队空军地面部队担任要职。1969年从部队复原回苏州,在苏钢厂工作。退休后选择了诗词和谜语作为余生的爱好。

《夜》

她托腮的双手

撑起了甜蜜的梦

她在等一个吻

或者

等你从梦中走出来

……

我还在

你不在

没有千疮百孔的遗憾

只有奋力也无法追赶的不甘

爱过这种城市的我

离开时有不动声色的沉着

它自成一派的美丽

把春夏秋冬的风姿写成情书

寄信人与收信人全都是我

……

写下不能直接表达的语言

似乎会写诗的人都有些绘画功底和艺术细胞,漆大侠画画很厉害,粉丝特别多。不过他平时比较闷骚,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想法,偶尔创作,可以说是把一些不太会直接说出来的话用诗的语言去表露。

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身上扛的压力不小,他坦言有时候写诗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下情绪。也没有特定的主题,想到什么写什么,比较随性。除了自己写,偶尔也会抄一首别人的诗,也算是思想上的一种共鸣。

漆大侠:

苏州画你爱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自嘲四年前还是个追风少年,现在变成了“猥琐”CEO。学工业设计的他爱好画画,偶尔写诗,是一个十足炫酷的人,想要一个彪悍的人生。

月光码头

月亮在时间的节点上隐去

“月光壹号” 启航鸣笛于清清水波间

等候的码头 一段情缘用千年的誓言来承载

划开青涩的蒿草 寻找童话里的传说

而滩涂与彼岸之间已涌起爱的潮汐

玫瑰之上 天空的白马 羊群 仙女的飘带掠过

水声与身体合一 晨曦与鸟鸣追逐

记忆的线 缠绕炊烟 原野 轻轨的过往

当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 要去采撷那满天星辰

而满怀感想让我们沉醉于晚秋的丰饶

潮汐如约而至 相依在月圆之时的爱恋

执于心 执于手 月色穿透了万树花

波影荡然 终引尘世湖泊中的两尾鱼

邂逅在天蓝水绿的神圣殿堂

遥想回归于圆熟而希冀的玫瑰之上

丰饶的良宵 湿润了远去的桂花

唯独酒是今晚花开的菩提

湖水轻漾 远灯近火都是祈愿的眼睛

对影成双的恋人 相拥纯洁的灵魂

将骑着麦秸 星河中飞行……

贡才兴:

1968年3月18日出生于苏州,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吴中区作协副秘书长、吴中区政协会员。从1986年开始写诗先后发表诗作、散文五百余篇,出版诗集《月光中的水滴》。

映亮孤独与远方

诗歌可以从生活底层触及灵魂高处。“写诗;是一项爱与健康的劳动”!这是我写诗的初衷,从一九八六年开始读诗、写诗,先后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诗作、散文五百余篇,作品曾多次获奖。行走在泥泞的人生浅滩,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陌生而艰辛的旅程;是马拉松跑到“撞墙”后,依然坚持下来得到的慰藉和满足。从生活的最底层触及灵魂高处。把平凡的世界交给诗心,我们的内心才能得以平静。写诗不是唯一,但能映亮一位诗人的孤独与远方!

读仿《诗经》体所作之小诗:

归省娘子,适子其家。挽青素衣,佩茉莉花。

风起水际,雁落平沙。有夫在室,将烹新茶。

素襦青衣挽笼纱,发髻配饰茉莉花。云天风起逐涛浪,雁羽渐落尽成沙。

流溪汲泉妆容洗,岩崖采薇手覆香。有夫在室煮汤沸,待妇归家奉新茶。

唯有读书旅行写诗可以拯救心灵,拯救灵魂,拯救自己。

王祁骏(祁風駿朗)

字海韬,号昌远,以字为笔名。八零后生人,北方人氏,自幼热爱江南文化,怀一颗江南的心。中学时即组织文学社团、主办杂志,自此开始诗歌创作。少年时代求学于四川,游学于各地,在上海从事媒体文字、撰稿多年,诗心常在,坚持诗歌创作不辍。现居于姑苏,落根于江南,三宝弟子(永晟),清扬居主人,读书作诗,饮茗参襌,引为人生乐事。

《我的故事》

我喜欢阳光下的草地

暖黄铺在翠绿上

摇椅晃着我一头银发

孩子们爱围着我

爷爷的故事

比夜晚的星星还要遥远

风数着我的日记

纸张里是我爱的人

我的秘密

都告诉了荷塘里的小鱼

它们如今

也产了鱼仔

林子深处

还有我十八岁的浪漫

那时呵

她给我做了这把摇椅

把苦恼的快乐的都藏起

为了日暮时分

我可以沐着她的气息

安静地翻阅

被岁月风蚀的故事

吴凯凯:

白羊闷骚男,专业新闻搬运工,业余文字码农,唯电影与图书不能辜负。

一种纯粹的美

有次坐公交,刚是夜幕,电台里放着《白色恋人》。突然就想老去,去给孩子们讲我一生的故事,匆忙在手机上敲下这几行诗。

生活的节奏在加快,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直成了天边眨啊眨的星星,我生怕哪天,这丝微弱的光也消失不见了。但我喜欢诗,她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她是一种很纯粹的美。

可能很多人觉得读不懂诗,没关系,你看月色美吗?美,但是没有人说我看懂月色了。这就是诗了,她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只是人与人交流美的感受的一种介质。此刻我觉出了美,把它付诸文字,让这种美再去感染更多的人。所以我从来不会强迫自己去写多么优秀的诗句,我喜欢朴实的语言,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片段去组合诗句,淡淡的味道反而比浓郁的香更容易让人记住,更持久。

战友会

杨柳新缘春燕归,战友久别又相会。握手拥抱笑颜开,好像入伍重归来。

少年热血铸壮心,边关大漠献神威。卸甲归田几十载,军人本色永不退。

青春一去不回头,一抹夕阳无限美。要想辉煌再重来,希望寄托儿孙辈。

周智华:

今年68岁,1975年从部队转回苏州市立医院东区,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来到中海社区生活,含饴弄孙的晚年幸福无比。8年的军旅生涯,在部队的大熔炉和战友们一同吟诵《毛主席诗词选》的回忆至今感染着自己。

随性而起,缘情而发

诗词比起文章,形式更加随性,不需要严谨的思路,是一种可以轻松表达内心的文体。诗词的创作往往都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散思路,表达情意。

《苏州之变》

东吴大地起苍黄,百年巨变照山乡。

小桥流水今胜惜,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开新篇,打造城乡民心欢。

有情大地解民意,百姓都欢舞蹁跹。

朱玉坤:

出生于1938年,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青海支边40年,经历过计划经济,待过钢铁厂、建筑公司、社会科学院,还下过乡,退休后随子女来苏州定居,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爱好写诗、唱歌、旅游,把退休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传承中国文学形式

写诗已有20个年头,大学主修生物育种,辅修文学。除了台湾,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自治区,每到一个地方游览,或者是看了报纸上的新闻有感,便会作诗。喜欢写诗,喜欢用押韵的词句描绘景色,就像画家用绘画记录一样。

快80岁时在期刊上发表了《远行诗集》,围绕生物、环境、巨变、国际问题、感悟、关注、游览、庆贺、教育、批判十个主题。现在写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诗词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希望更多的人将诗词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写诗诗词
略谈写诗的选体与谋篇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学写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小鸟写诗
成熟的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