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2017-04-06苟红敏何剑闫健全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3期
关键词:发病规律稻瘟病防治对策

苟红敏+何剑+闫健全

摘要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常见病害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由于水稻品种、种植区域、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技术的不同,其危害程度也各异。城固县水稻产区以穗颈瘟对水稻产量的危害较大,重发时导致颗粒无收。通过对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等进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开展稻瘟病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确保实现粮食安全战略。

关键词 稻瘟病;发病规律;危害症状;流行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22-03

稻瘟病(Pyriculariaoryae Cav.)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病害,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有发生,是水稻产区的重大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安全已构成很大威胁。该病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发生年份一般导致水稻平均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1 水稻种植生态条件及稻瘟病发生概况

城固县位于陕西南部,漢中盆地中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7°20′00″,北纬33°09′24″,南依巴山,北屏秦岭。土地面积2 265 km2,县域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依据地形特点,自然形成北部为秦岭山区、中部为汉江平川丘陵区、南部为巴山浅山区三部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雨量充沛,四季湿润,干湿交替,夏秋多雨。年平均气温14.6 ℃,年平均降水量843.9 mm,无霜期245 d。总耕地面积33 333.3 hm2,其中平坝占2/3以上。城固县盛产优质籼稻,是我国重要的水稻高产地区之一,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显示,城固县稻瘟病发生较为严重,全县发病水稻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占总种植面积的73%左右,每年损失水稻产量在400~500 t之间,对稻区水稻产量及质量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随着稻瘟病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抗病品种的不断研发与推广,稻瘟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在稻瘟病发生较为严重时,仍会对城固县水稻产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稻瘟病防控技术方案,在更加精准有效地控制稻瘟病流行的同时,也很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本文对城固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进行研究总结,提出科学性综合防控技术对策,以期为水稻生产上开展稻瘟病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而稳步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粮食自给工程。

2 发病规律

稻瘟病通过分生孢子方式进行传播侵染,分生孢子随风迁移,在遇到下降气流或降雨时降落到稻株上,进而侵入水稻的表皮细胞形成中心病株,分生孢子在病株上不断分生,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向周围扩散,导致大面积稻瘟病发生。对于稻瘟病菌丝来说,当环境温度低于8 ℃或高于37 ℃时,菌丝均不能正常生长繁殖,最适宜其繁殖的温度范围是26~28 ℃。此外,孢子在25~28 ℃范围内最易分生,在低于10 ℃或高于35 ℃时几乎无法分生,孢子分生在湿度方面要求较高,需要在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下持续6~8 h才能萌发。因此,在阴雨连绵、适温高湿的天气下,稻瘟病更易发生与扩散[1]。

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稻瘟病的抗病能力也各异,在水稻四叶期、分蘖期、抽穗期以及圆秆期是稻瘟病的发病高峰期。另外,光照不足、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传播,山区由于雾大雾重,所以比平原地区更易发病。此外,水肥管理不科学、不合理同样会影响水稻的抗性,降低对稻瘟病的抵抗能力。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稻瘟病抗性,通常情况下籼型品种的抗性要优于粳型品种。

城固县南北山区稻区随着海拔升高和山区“沟峡坝长”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较平川稻区具有气温冷凉、降雨量偏多、光照不足、雾大露重等特点。其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成为稻瘟病的高发区,特别是穗颈瘟发生严重,发生频率高,危害大。

3 危害症状

根据稻瘟病危害水稻部位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在城固县区域内,通常以穗颈瘟发病最严重。准确掌握各病情的发病形状,对稻瘟病的监控与防治具有关键作用。

3.1 苗瘟

水稻幼苗发生苗瘟时,其叶面上会出现水渍状病斑,呈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病斑呈褐色,周围环境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部会出现灰绿色霉层。

3.2 叶瘟

叶瘟通常发生在水稻分蘖期,被侵染的叶片表面初期布有水渍状褐色斑点,随后斑点不断扩大,严重时斑点遍布整个叶面,导致叶面枯焦,不断蔓延至整个稻株,最终枯萎死亡。叶瘟根据发病形状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4种。①慢性型叶瘟。慢性型叶瘟多系急性型病斑在药物防治、天气转晴条件下,病情发展变缓而成。病斑中央为灰白色、内环为褐色、外层为黄色晕圈,在湿度较高环境下,叶片背部有青灰色霉状物。②急性型叶瘟。急性型叶瘟通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在利于病情发展传播气候条件下病情发展较快,在受病叶面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且布有密生的青灰色霉。③白斑型叶瘟。白斑型叶瘟并不常见,多发生于阴雨天后突转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多发于嫩叶之上,在环境湿度升高后,可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④褐点型叶瘟。该病的危害性较小,多发生在2条叶脉之间,呈现针头状褐色斑点,对老叶的危害较为严重[2-3]。

3.3 穗颈瘟

穗颈瘟发病于水稻穗颈部位,有的也会出现在枝梗和谷粒上,发病时期多集中在水稻出穗之后。病斑颜色由初期的暗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有的后期呈现枯白色,病斑长度在3~4 cm之间,如在始穗期发病则容易导致白穗,发病较迟则引起秕谷增多,直接影响千粒重,对水稻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如在穗轴和枝梗上发病,其性状大致与穗颈发病相同,且极易造成混淆,其色泽呈现为棕褐色,是区别于穗颈瘟的重要标志。

3.4 节瘟

节瘟发病部位为水稻茎秆节处,发病初期呈现黑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延伸,遍及整个节部位及节部周边区域。在多湿环境下,会出现青灰色霉层,发病后期节部干瘪,引发折断倒伏,受病害影响,养分与水分的输送会受影响,导致水稻颗粒干瘪不饱满。

3.5 谷粒瘟

发病于内外颖和护颖上的稻瘟通常称之为谷粒瘟。发病于内外颖时病状较为明显,发病于乳熟期时病斑为灰白色,呈椭圆形,若发病较晚则呈现褐色斑点,形状为椭圆或不规则状。

4 流行规律

4.1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最大。当气温20~30 ℃、田间湿度90%以上时,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 ℃,具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稻瘟病也容易发生。水稻抽穗后遇20 ℃以下低温侵袭,会削弱植株抵抗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汉中盆地山区稻瘟病一般有2个发病高峰,即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为叶瘟高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穗颈瘟高发期。这2个时期内,在雨量多、阴天亦多的情况下,前者常导致叶瘟流行,后者常导致穗颈瘟流行[4]。

4.2 品种及生育期

多年实地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水稻对稻瘟的抗性各异。通常情况下,在水稻的分蘖期和新叶生长旺盛期染病程度最高;在水稻穗期则以始穗时发病率最高,一旦在该阶段染病,損失较为严重,虽然在齐穗后1周左右仍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此时发病的损失会相对较弱;此外,水稻乳熟期也是发病高峰期,但此时损失较轻。

同一品种因种植区域不同、栽培方法不同其抗性也会不同,如有的品种在甲地抗性很好,但在乙地则发病率很高,有的品种在引入初期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经过几年的种植,抗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

4.3 栽培技术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还可以优化水稻生长环境,降低稻瘟发病几率。栽培技术中以肥水管理尤为重要。

4.3.1 肥料。通常情况下,氮肥施用过多会造成水稻植株徒长,带来通风不畅、光照不足等问题,为稻瘟的侵染与传播创造条件。

4.3.2 灌溉。合理灌溉对于水稻生长来说非常重要,应当在分蘖前期勤浇水,每次量要少,在分蘖盛期进行必要的排水晒田,待水稻抽穗后进行适量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结合控制田内氮肥的供应,以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对山区水稻种植来说,由于长期使用低温的山区水灌溉,导致水稻根部发育不良,对养分吸收能力较差,容易遭受稻瘟病害的侵染。

4.3.3 土壤。稻田土壤环境也将直接影响稻瘟发病的强弱,对于草炭土等有机质较为丰富的土壤来说,夏季土壤会释放出大量氮元素,带来稻株徒长现象,降低了水稻的抵抗力,提高了稻瘟的发病几率。对于土质黏重的土壤来说,由于排水不良,往往在根部聚集较多的有毒物质,为植株所吸收,降低抗病能力。对于砂质土壤来说,由于施肥见效快,造成水稻过快生长而易感染稻瘟。

4.4 流行条件

种植感病品种是稻瘟病流行的前提,充足的病原菌是先决条件,在气象因素和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病害会大流行。通常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情况要严重于晚熟品种,本田期叶瘟、穗颈瘟发生较重,而在秧田期苗瘟发生较少。

5 综合防控技术对策

从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入手,采用农业措施、健身栽培、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对策,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5.1 选用抗病品种

依据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的原则,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带来的抗性降低问题。城固县平川丘陵稻区可选用生育期在150~155 d的优质、抗病、高产中晚熟杂交稻品种,南北山区稻区选用生育期在140~150 d的抗病、优质、稳产中熟或早熟杂交稻品种。上年稻瘟病发病严重田块,应更新品种,实行多抗源品种搭配种植,科学合理的品种布局结构,对稻瘟病的防控将十分有效。

5.2 种子消毒

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消毒,通常选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1 d,随后将种子清洗干净后进行催芽、播种。或者选用1%石灰水浸种1~2 d,浸泡时不要搅动,水面应高出种子15 cm左右,浸泡后清洗3~4次,再浸泡1~2 d,随后便可催芽播种。

5.3 消灭田间菌源

在水稻育秧前集中处理撒落在田间和堆放在户外的稻草,不用带病稻草捆秧;对发生稻瘟病的田块进行秋季深翻,插秧前彻底清理病残物;对上年发病田块,泡田时捞净稻茬、漂浮物,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利用稻草作堆肥,要充分腐熟。

5.4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一是加强秧母田管理。坚持两段育秧、薄膜育秧方式,培育多蘖壮秧,防治好苗期叶瘟,做到带药移栽;二是合理密植。一般平川插秧苗达到 18.0万~19.5万穴/hm2,基本苗达到120万~150万株/hm2;浅山丘陵区中早熟稻插秧苗达到 22.5万~24.0万穴/hm2,基本苗达150万~180万株/hm2;三是平衡施肥。坚持稳氮、增磷、补钾、配微的施肥方式,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保证营养平衡,对于病害频发的地区,为了避免加重病情,应当不施或慎施穗肥。四是科学灌水,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寸水促蘖。总茎数达到270万个/hm2时,要及时晒田控苗,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剂防治的压力。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满足花期对水分的需要。灌浆期采用湿润灌溉,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5]。

5.5 适时喷药预防和治疗

防治原则是早治苗瘟和叶瘟,根治穗颈瘟,实行穗颈瘟常规预防。

5.5.1 预防苗瘟和叶瘟。在秧苗移栽前,对未发病的秧田进行预防,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喷洒秧苗,预防苗瘟发生。在水稻本田分蘖盛期要加强田间检查,对长势繁茂和上一年度稻瘟病重发区更要做好预防,当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喷药防治,可用40%稻瘟灵乳油1.5 L/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

5.5.2 防治节瘟和穗颈瘟。防治节瘟和穗颈瘟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平川丘陵稻区要在夏秋多雨年份做好全面预防,正常年份主要针对感病品种和老病区进行防治。南北山区稻区是穗颈瘟的高发区,主要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造成的,应全面做好穗颈瘟预防。抗性差、易感病的杂交品种,以及黑谷、酒谷等常规稻品种是防治的重点;前期秧母田苗瘟和大田叶瘟发生严重的田块,稻瘟病菌原量充足,易诱发穗颈瘟,也是防治的重点。

防治节瘟、穗颈瘟的有效途径是抓住最佳用药期喷药保护,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药1 次进行预防。一般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450 g/hm2,或40%稻瘟灵乳油1.5 L/hm2,或25%咪酰胺乳油900~1 500 mL/hm2,兑水600~750 kg/hm2喷雾,注意轮换交替用药。喷药时最好使用新型高效施药器械,做到雾滴细小均匀、喷洒细致周到,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6 参考文献

[1] 陆小成,刘刚.陕西汉中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9):39-42.

[2] 任艳.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4(15):86.

[3] 李朝红.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27-128.

[4] 王国筱,刘光胜.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汉中科技,2009(5):22.

[5] 张民权.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142-143.

猜你喜欢

发病规律稻瘟病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
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浅析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