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困境和反思

2017-04-05胡四莲孔鹏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胡四莲+孔鹏

【摘 要】新的历史时期,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57-01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工学结合,它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

一、工学结合下高职教育的困境

(一)对工学结合内涵认识不足。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就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但在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上,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还存在着争议和偏差,认为学生只要参加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实际上,工学结合会全面变革学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在增加了教学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由此对专职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很多教师和高职院校会对实施工学结合产生抵触情绪,使工学结合流于形式。很多企业也将学生看做廉价劳动力,并没有为学生真正提供操作技能的平台。

(二)实践工学结合过程简单化。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初级阶段,在实践操作中还处于机械化和简单化,仅仅是依据教学计划,将学生推向企业,很难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为了迎合企业需求,学校在教材建设、课程开发和方案制定方面,所设计的合作项目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企业仅仅考虑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成为企业流水线上的“廉价工人”。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又不能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真正提升。

(三)校企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模式,所体现的是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性,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企业追求的是最大化的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体现的是一种功利性,将盈利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同时,距离定岗工作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还需要企业花时间去培养。这种合作的不对等,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提高认识,及时转变观念。为了更好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必须深入研究和学习,认识和掌握工学结合的内涵,向教师宣传工学结合教育理念,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推进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立足于经济发展要求和目标,对专业进行灵活设置和调整,让企业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其次,对“工学结合”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教学进度、方法和培养目标等,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重新优化组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双方由专人负责,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最后,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依据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与企业积极合作,对课程进行开发。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优化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应从行业或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技术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这些兼职教师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能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四)建立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重点,就是加强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立足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共同建设。这样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中积累实践经验,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所需。通过定岗实习,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參考文献:

[1]李丽娜.“课程+岗位、课堂+工学中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J].亚太教育,2016(36).

[2]汪幼辛,程博.从工学结合到选育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思路[J].高校教育管理,2017(1).

[3]马宪亭,尹新爱.关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9(4).

[4]蒋建礼.“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胡四莲(1978-),女,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汽车营销与服务;

第二作者:孔 鹏,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