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星驰《西游·降魔篇》中的佛教思想

2017-04-05李骋昊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李骋昊

【摘 要】香港导演周星驰拍摄的以《西游记》故事为题材的系列影片,一直被视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再到《西游伏妖》,从周星驰西游系列的电影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多年来被深厚的大乘佛教思想所浸染。其中,佛教苦观、“般若”的理念与众生平等的思想在这些作品中得到深刻反映。从中可见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相融合,不仅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对今天的影视作品也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西游·降魔篇》;苦观;般若;众生平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51-02

一、佛教苦观

有人说,周星驰的西游系列影片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西游三部曲的悲剧色彩之所以如此浓厚,源于周星驰把佛教的苦观糅合在电影人物的命运中,以及剧情的发展中。苦,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所谓苦,在佛法看来是因缘所生的心所法,属于五蕴中受蕴一类。《成唯识论》卷五谓“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即领受不顺遂自己或者有违于自身需要的境界,而承受一种使身心受逼迫的感受,热闹不安,因而为人所不欢迎、不乐意、嫌恶,为苦受的基本特征。

佛教所说人身二十二根中有“苦根”,即能出生、增长苦的一种机制,说明苦乃人天生所难免。佛教列举了人世间的种种苦,并且将其跟别归类。《阿含经》佛陀在解说苦圣谛时,列举的苦一般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等。

第六苦“爱别离”,指痛失所爱或者与所爱之人总是分别。《法句经》云:常者皆尽,高者亦堕,会合有离,生者有死。此乃人世间亘古难改的现实,即便幸免于暂时的生分,也终究难逃死别的永诀。生离死别,痛失所爱,亲属丧亡,可谓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凡人至此,莫不苦泪涟涟,甚至肝肠寸断。周星驰《西游·降魔篇》的结尾,深爱唐三藏的段小姐被孙悟空打到筋脉断尽,三藏那一刻才愿意承认自己对段小姐的感情,泣不成声地对段小姐说:“爱你一万年。”段小姐回答:“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随即被孙悟空抛向天空,一掌击毙化作漫天的烟花。三藏痛失所爱,悲痛欲绝,在真情的激发下,《儿歌三百首》化作《大日如来真经》,肉身入定涅槃化作金蝉子,使出了如来神掌将妖王孙悟空制服。

影片最后,孙悟空杀了段小姐后,奔向三藏面前质问:“你看我把你最爱的女人打得一根毛都不剩下,你的佛祖能为你做什么?”此处看似是孙悟空与唐三藏的对峙,实则是周星驰自己内心的自问自答。当你经受人世间的最大痛苦,你所坚守的信仰有什么作用,你坚信的佛陀能渡你出苦海吗?唐三藏用自己的坚守有力回答了孙悟空,只有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坚定不移的信念可以战胜一切,让你拥有摧毁一切邪恶的力量,象征着绝对的善的佛祖必定会庇护你。唐三藏经历了生离死别的苦,终于顿悟到:有过痛苦,才能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著,才能放下执著。这也是周星驰佛教苦观最深刻的所在:人间的苦痛无法避免,正视苦、参透苦、以苦为动力,使生命得到升华,化苦为乐。

二、“般若”的理念

历史中的玄奘留学印度,带回来了大量佛经,大半以上为大乘佛教的经书。在大乘佛教中,般若系统的经典是大乘佛教的脊梁,其是阐述般若波罗蜜深理经典的总称,比如《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皆属之。

“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又翻译为波若、般罗苦、钵刺苦,意译为“智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其道理之高深智慧,即为波若。佛教徒的修行者必须要修习六度波罗蜜,其中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大智度论释集散品第九》(卷四十三)中说,“名般若波罗蜜者。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如一切众生中佛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盘为第一,一切众中比丘僧为第一。”①

因此,修行者不能不学习般若的教义。那么,周星驰《西游·降魔篇》中如何践行般若的教義呢?可以说,影片中唐三藏的形象就代表着般若的践行。电影一开始,唐三藏离开师傅后,独自踏上驱魔的路途,他餐风露宿,日日诵经,虽以驱魔为己任,却从不以杀戮的手段驱魔。感化妖魔的内心,引导它们向善是唐三藏执着的坚守。比如在影片开始,海边的小渔村遭受河妖的袭击,他和渔民设计机关捉住凶神恶煞的河妖。随后,唐三藏铺开经书,敲打木鱼,口中吟唱《儿歌三百首》渴望感化河妖,让它心甘情愿改邪归正,彻底清除妖性。所谓《儿歌三百首》也就是影片最后《大日如来真经》的化身。此时,三藏不仅是传播佛教教义的佛家弟子,更是一个引导他人修行的人。虽不借助武力,却能最大程度地感化他人,这就是般若的智慧,所以我们说三藏是个智者。影片中三藏驱魔的整个苦途,就是追求智慧的过程。

诚然,三藏在取得真经前,尚且不算彻彻底底的般若。《心经》中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厄运。”要达到彻底的智慧境界,一定要经过经修的过程,如来佛祖就是“成就大圆满智慧者”,他是无上智慧的代表。他已经脱离了烦恼,解脱痛苦,得到涅盘,不被任何拘束。孙悟空最终逃不过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其实已经说明修行要经过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才能参透佛法,得到无上智慧,功德圆满。

三、众生平等

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从至尊宝到唐三藏,只差了“一点点”的距离。直到《西游·降魔篇》的结尾,唐三藏才跨越了这一点点的距离,即爱无大小之分,男女之爱也是大爱。

《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变成孙悟空,尽管他深爱紫霞,却不得不踏上取经的险途,影片的最后,参透了情爱的至尊宝实现了灵与肉的分离,肉身留在了紫霞的身边,灵魂走上征途,即使到最后一刻,孙悟空仍旧不敢直面紫霞的真情,他选择了逃避。而到了《西游·降魔篇》里,唐三藏实现了“那一点点”的跨越,段小姐的离去教会他世间的爱无大小之分,做到真正意义上放下执着,了无牵挂。西游险途中,每一次抬头仰望天边的晚霞,依稀都能看见那晚月光下翩翩起舞的段小姐,每一次在梦中与段小姐相会,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此时的唐三藏,在历经爱无差等的生死考验后,已经化为品格坚定、一心向佛、执著追求的殉道者,追求为普渡众生的更大的修行。

这里所言的大爱与小爱,其实是众生平等的思想。大乘佛教中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如“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平等演说妙法。”②

此处“龙女”成佛的情节的确说明了佛教中有“一切众生皆成佛”的道理。一切众生有佛性,则说明了众生平等的道理。世间之爱皆是大爱,周星驰想借此告诉观众平等的理念,而这种众生平等的理念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是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

一切众生包括六道众生,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六道之中,只要潜心修行,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注释:

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册,《大智度论释》,307页。

②《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大般涅槃》,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