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凤钗》艺术浅探

2017-04-05汪文琴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物艺术

【摘 要】《金凤钗》是郑廷玉现存六种元杂剧之一,其中描绘了市井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幅元代社会百态图。这部剧作描写了知识分子赵鄂的曲折命运,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刻画出人性的丑陋,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此剧在作者精心创作下,使用各种艺术创作手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故事内容,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运用了精彩绝伦的语言文字,使得《金凤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郑廷玉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金凤钗》;艺术;人物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36-02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重要的元杂剧作家之一。曹楝的《录鬼簿》中记载郑廷玉一生创作23种剧作。存世的六种剧作分别是《宋上皇御断金凤钗》(简称《金凤钗》)、《楚昭公疏者下船》《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简称《看财奴》)、《布袋和尚忍字记》《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最后一种存疑,有人认为是无名氏所作。

《金凤钗》作为郑廷玉现存六种杂剧之一,至今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其实本剧非常重要,它丰富了作者元杂剧创作的思想内涵。纵观郑廷玉现存的六种杂剧,总体表现出扬善惩恶、对现实的批判等,此剧就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黑暗,而且存在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情节、人物和语言三个方面,对《金凤钗》的艺术价值展开探析和研究。

一、一波三折的情节

《金凤钗》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完美的情节设置不仅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命运,也有利于展示主题。本剧为末本剧,主人公为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赵鄂,作者在赵鄂身上展开了曲折命运的描写。

首先,不能支付房钱的穷秀才赵鄂遭到店小二和妻儿的挖苦和嫌弃,店小二撺掇赵妻另嫁他人。随后,在科举考试中,赵中得头名状元,本该扬眉吐气的他却因谢恩时落简失仪,被剥官职贬为民。这是主人公第一次遭遇失败。

赵鄂命途刚出现转机就跌落,给人们带来了意外和诧异。赵依旧回到状元店,忍受身边人的冷嘲热讽,他的儿子福童扬言到:“爹爹,我肚里饥了也!我也不跟你了。”被生活所迫无奈的他只好在周桥上题笔卖诗,开始了命中的第二次转折。他将卖诗得来的两百钱解救了被无赖李虎缠上的微服私访的谏议大夫张天觉,赵鄂因救人于危难的善举,收到了十只金钗的回报,还了店小二的房钱,妻儿也不吵不闹,“拨出这弃子休妻大会垓”,摆脱了生活的困境。

作者并没有把这作为最后的结局,这不是他给主人公安排的命运归宿,也不是一个文人应该有的最终追求。所以,作者没有让赵鄂享受多久的好日子,就将他放入因金凤钗引发的公案中,由此陷入巨大的命运危机。已经押入刑场的他,在要被问斩之时才被这是出场的张天觉解救下来。张的“且留人者”不仅将赵鄂从刀下解救出来,而且将观众提着的心放了下来,主人公低迷的人生命运恢复高涨,最终因怀才报德,加封官职,封妻荫子,真正进入命运的通途。终于,作者完成了山重水复的情节设置。

跌宕起伏的情节离不开艺术手法的引用。一方面,作者善于使用巧合之法,使得情节真实而合理。剧中巧合之处并不少,主要的两处都是赵鄂善举促成的。第一个善举是将仅有的两百钱解救张天觉,因为有此次的急人之难,才有后来灭顶之灾的化解,才有最后命运的大转折。第二个善举是说服店小二开门接受李虎住店,才使得李虎有机会偷走金凤钗,成为赵鄂面临问斩的根源。两处巧合让后面情节的发展有迹可寻,不突兀也不牵强。

另一方面,作者在情节上安排了伏笔,互有照应的情节犹如针线般细密。比如赵鄂给店小二一只金凤钗作为房钱,这里便埋下了伏笔。后来店小二拿着这只金凤钗去银匠铺换钱时,发现了李虎放在那里的另外九只金凤钗,正好抓住贼人李虎,洗刷赵鄂的冤屈。

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金凤钗》中出场的人物数量众多,但各有其面目,各司其职。主要人物有赵鄂、赵鄂妻李氏、赵鄂儿子福童、店小二、谏议大夫张天觉、无赖李虎、杨衙内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人物群谱图。

赵鄂与不同人物的关系决定了其角色的多样性,他是父亲、夫君、房客、秀才。田同旭先生认为,《金凤钗》是儿子嫌弃父亲的文人剧,在剧中福童对赵鄂说了八句话,其中,前面七句都是因饥饿而对父亲生出的抱怨,甚至因为饥饿直接提出要离开父亲,每句话虽只有寥寥几字,但是都充满浓厚的嫌弃之意。李氏也是如此,嫌弃穷困潦倒的夫君赵鄂,频频索要休书,“你也养活不的我,将休书来!”

作为状元店的房客,因为没钱,受到店小二的百般嘲讽,“秀才,看你这等也不能够发迹。”屡屡索要房钱,“还我房钱来。”还不时地撺掇李氏离开赵鄂,“嫂嫂,你问他要纸休书,拣着那官员大户财主,别嫁一个,我与你做媒人。”

作为一个秀才,“寒窗十勒苦攻习”,得了头名状元却因落简失仪被剥夺功名,以致于题笔卖诗,还蒙受冤屈面临问斩之险。最后赵鄂的官职不是直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而是通过善举得到的,这是知识分子的悲哀。

通过赵鄂所经受的种种奚落和命运的捉弄,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了一个“读尽天下事,命却不如人”的文人形象。

《金凤钗》人物塑造的艺术特点是将人物性格的发展放在情节发展之中。比如赵鄂最开始是个懦弱的秀才,忍受嘲讽;尔后不停伸出援助之手,表现出德才兼备的一面;最后问斩之时,记挂软弱妻儿。再如李氏、福童、店小二等三人,由最初的嫌贫爱富慢慢转向为赵鄂考虑。

三、精彩绝伦的语言

優秀的作家必定拥有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金凤钗》在语言上的成就很突出,如大量用典、曲辞俚俗、唱词与动作融为一体等。

大量用典是语言艺术的一个方面。赵鄂作为读书人,必然熟知典故,他在《金凤钗》中道出许多典故。如李虎赖张天觉钱财时,赵鄂反复使用典故表达不满与讽刺,如“你个孟尝君,自养着家中哨。”“你正是晏平仲善与人交,走函关不肯学鸡叫,没钱呵扯着他跳周桥。”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独特的用典形式,将大量人名联缀,如“似这般发志气,如管宁割席;我看书,如匡衡凿壁;我受贫,如韩信乞食。我想这小人儒,儿曹辈,那一个肯见贤思齐。”这些语言符合赵鄂秀才的身份,又有排比色彩,充分表达了主人公要考取功名的决心。剧中赵鄂还借用了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道出天下读书人的抱负。

元杂剧分本色、文采两派,《金凤钗》是本色派的代表之一,充满俚俗之语。如“百忙里要馒头面糕,枉把你五脏神虚邀”“想当初造物嫁你这穷厮”“俺回家中去罢”等。除此之外,唱词与动作完美融合,如赵鄂去面见大人之前唱到:“头直上打一轮皂盖,马头上列两行朱衣……我如今脱白换绿,挂紫穿绯。”几个动作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中得头名状元的激动之情。又如“劝你下李密休慌,请你个伯当放了”,面对无赖,有理说不清之时,“劝”与“请”体现出赵鄂的无奈与懦弱。动词的加入既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又使意境富于动作性,形成舞台表演的境界。

总之,学者对于郑廷玉的关注不多,对《金凤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不足之处随处可见,但希望对《金凤钗》艺术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各位研究者注意并关心此种杂剧,丰富元杂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3]任全高.郑廷玉剧作的艺术成就[J].淮阴师专学报,1994(3).

[4]毕丽君.郑廷玉杂剧的创作个性[J].前言,2009(5).

作者简介:

汪文琴(1991-),女,江西万年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元杂剧中的父亲形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c2015-s382。

猜你喜欢

人物艺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