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2017-04-04唐仕亮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畜牧兽医站

兽医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种蛋菌素气囊

唐仕亮/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畜牧兽医站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唐仕亮/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畜牧兽医站

鸡毒支原体感染是由鸡毒支原体引起鸡以呼吸道临床症状为主症的慢性呼吸道病,以咳嗽、流鼻液、呼吸啰音和张口呼吸为特征。该病一般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成年鸡因隐性感染而长期带毒、排毒。鸡毒支原体感染在世界各国广泛分布,幼龄鸡感染后生长不良,成年蛋鸡生产性能降低,肉鸡感染后因发生气囊炎,其酮体品质下降、废弃率增加,发病鸡群用药量较大,一旦感染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鸡生产过程中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文针对鸡毒支原体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阐述,并提出诊断与防治措施,供鸡生产相关人员参考。

(一)病原

该病原属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没有细胞壁,是自我复制的最小原核微生物。鸡毒支原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细小球杆状,形态不同,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丝状,对姬姆萨染色剂着色良好。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就能将鸡毒支原体杀死,但对新霉素、磺胺类药物有抵抗力。对链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和林可大观霉素敏感。对热也敏感,如45℃1 h或50℃20 min即可将其杀死。将其冻干后在4℃冰箱中可存活7年,在-60℃以下保存的肉汤培养基中可存活20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是鸡和火鸡,4~8周龄的尤为易感,纯种鸡较杂种鸡更易感。发病鸡和隐性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是本病的传播方式。呼吸道和眼结膜是该病原的主要侵入途径。病原体存在于病鸡咳嗽、喷嚏的飞沫和尘埃中,污染饮水、饲料、用具、空气等后经呼吸道传染。该病可在种群中代代相传,种蛋传播率可变性较大,有的可高达50%,有的可低至0.5%。在被感染的公鸡精液中也发现有病原体的存在,配种也能传播该病。

该病在新发病鸡群中传播加快,发病的严重程度与饲养管理有极大关系,如饲养密度大、卫生较差、温度变化明显、通风不良、缺乏维生素、各日龄段的鸡混养等均能导致发病严重,死亡率增加。发生本病时还易继发或并发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鼻炎和大肠杆菌病等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寒冷的季节流行范围较大,成年鸡主要为散发。

(三)临床症状

幼龄鸡表现为流鼻液,频频甩头、打喷嚏、咳嗽,有的病例见有窦炎、结膜炎和气囊炎。严重病例可见喘气,咳嗽加重,伴有呼吸道啰音。发病后期可见“金鱼眼”,病鸡失明。成年鸡死亡率较低,幼龄鸡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病死率也低。

产蛋鸡表现为产蛋量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孵出的雏鸡抗病力低。如继发感染大肠杆菌,还可出现腹泻和厌食等症状,淘汰率增加。

火鸡常表现为窦炎,有的呼吸系统症状较为明显,病程长短不一,数周或数月。雏鸡主要为气囊炎。

(四)病理变化

病鸡鼻腔、气管、支气管和气囊内有多量粘稠炎性渗出物,气囊壁增厚,不透明,有的具有干酪样物。临床上混感较为常见,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增厚,窦内常充满粘性或干酪样物。有的肺脏和气囊也有大量渗出物。当继发大肠杆菌时,可见明显的心包炎和肝周炎。火鸡窦炎最为明显。

(五)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进一步确诊可以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具有迅速诊断的特点,在临床上作为鸡毒支原体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较为常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具有快速、方便、敏感、易操作等优点,但也具有非特异性反应和交叉反应、假阳性的缺点;血凝抑制试验具有特异性强、结果准确的优点,其缺点是敏感性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优点是不仅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还可以检测卵,同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

(六)防治

有些抗生素对本病有一定效果。如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大观霉素和红霉素等。使用抗生素治疗本病时,应交替使用并适当延长给药时间,避免停药后复发的现象。

预防本病主要措施是建立无支原体病的种鸡群。尤其是种鸡场,必须支原体感染阴性群引种。一般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接种灭活疫苗、收集种蛋前的连续用药、药浴种蛋等方法也可以起到控制鸡毒支原体病传播机率。种鸡场通过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雏鸡,阴性者留为种用。确定为健康鸡群后,结合加强常规饲养管理,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保证鸡群持续处于阴性状态。

猜你喜欢

种蛋菌素气囊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伊维菌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硫酸黏菌素促生长作用将被禁
种蛋贮存前加热提高种蛋孵化率
高田气囊案
种蛋在贮存前加热可以提高孵化率
迷你救生充气囊
土鸡种蛋的收集与管理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一模一样,还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