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瘙痒研究国际论坛敏感性皮肤兴趣组《敏感性皮肤定义专家共识》解读

2017-04-04敖俊红杨蓉娅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红斑皮肤病流行病学

廖 勇,敖俊红,杨蓉娅

• 继续医学教育 •

瘙痒研究国际论坛敏感性皮肤兴趣组《敏感性皮肤定义专家共识》解读

廖 勇,敖俊红,杨蓉娅

敏感性皮肤是近年来皮肤科临床工作中成年女性患者的常见问题,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确切定义及临床地位一直存在争议。瘙痒研究国际论坛敏感性皮肤兴趣组通过组织来自不同国家在瘙痒和(或)敏感性皮肤领域具有知名学术地位的皮肤病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专家,应用DelpHi方法,经过5轮讨论最终形成了对敏感性皮肤定义的专家共识,并在2016年发表,旨在推动对敏感性皮肤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该文对专家共识进行介绍并解读。

皮肤,敏感性;定义;专家共识

[J Pract Dermatol, 2017, 10(4):219-220]

敏感性皮肤是近年来皮肤科临床工作中成年女性患者常见问题。敏感性皮肤的概念最初由化妆品行业推广及普及,1947年,Bernstein首次在学术文献中引入敏感性皮肤概念[1],Frosch和Kligman首次初步建立敏感性皮肤的诊断方法,并对其进行基本定义[2]。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确切的定义及临床地位一直未达成统一意见,缺乏一个来自于皮肤科领域的明确定义,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认识、流行病学数据以及诊疗指南仍缺乏。2017年1月《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发表了由中国相关领域专家制定的《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且在同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的“面部敏感与面部皮炎”分会场中,国内该领域专家们对于敏感性皮肤的概念进行了激烈辩论。一些专家认为敏感性皮肤只是一种皮肤高反应性状态,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支撑,皮肤科临床医生不能将其作为独立疾病在临床进行诊断,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这个概念曾被过度使用;而一些专家认为既然有了专家诊治共识,且规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应该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在临床中使用,但需要严格规范诊断标准,避免泛化使用。所以只有制定相对准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才能进行有代表性、可重复性及可比性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为后续临床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在此,笔者希望通过解读国外学术界对于此概念的共识(2016年)[3],进一步推动国内该临床问题的学术争鸣。

1 共识讨论过程

由于瘙痒是敏感性皮肤的主要临床表现,2013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第7届瘙痒全球进展年会上,瘙痒研究国际论坛由全球敏感性皮肤研究权威专家法国Laurent Misery教授牵头成立了敏感性皮肤兴趣小组,由来自不同国家在瘙痒和(或)敏感性皮肤领域具有知名学术地位的皮肤病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专家组成(所有专家均为学者,未受雇于任何化妆品公司)。该小组应用DelpHi方法,以会议及邮件的方式,以不低于75%支持率作为达成共识的标准(如果未达到,提出问题进入下一轮讨论),经过5轮讨论最终形成对敏感性皮肤定义的专家共识,并以共同署名作者的形式发表。5轮讨论的概述如下。

第1轮首先提出两个问题:①您是否同意如下敏感性皮肤的概念:对于多种因素,包括:物理性(紫外线、热、冷及风)、化学性(化妆品、肥皂、水及污染物)、心理性(压力)或内分泌(月经周期),出现红斑伴或不伴有刺痛、烧灼、疼痛、瘙痒及麻刺感?②如果不同意,您建议做出哪些修正?一些专家对于红斑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红斑不是敏感性皮肤的必备条件,且可能与潜在的面部皮肤病相关;其他一些专家强调激发因素的强度或浓度与刺激反应程度相关,而并非均为敏感性皮肤。第2轮被问及是否接受以下定义:对于正常情况下不引起不适感的刺激,出现刺痛、烧灼、疼痛、瘙痒及麻刺感?所有专家支持该定义,但一些专家建议做出一些修正。第3轮讨论后,形成了以下定义:敏感性皮肤被定义为对于正常情况下不引起不适感的刺激,出现刺痛、烧灼、疼痛、瘙痒及麻刺感;伴或不伴有红斑;敏感性皮肤不仅仅局限于面部。第4轮时,一些专家建议将敏感性皮肤定义为一种综合征,同时还讨论了敏感性皮肤与皮肤病的关系。第5轮时,所有专家均同意以下最终定义:对于常规刺激(正常状态不出现异常感觉)出现不适感觉(包括:刺痛、烧灼、疼痛、瘙痒和麻刺感)的一种综合征;该不适感不能被任何皮肤病相关皮损所解释,皮肤外观可正常或伴有红斑;敏感性皮肤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特别是面部。

2 共识解读及存在问题分析

该共识是通过引入科学方法(DelpHi方法),由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皮肤科领域专家(确认无任何商业利益影响),经过激烈讨论后,被所有共署名作者投票通过的最终定义。由Laurent Misery教授建议,专家投票通过将敏感性皮肤定义为一种感觉综合征,以便与其他皮肤病进行区分。尽管敏感性皮肤作为一个独立综合征,但敏感性皮肤与一些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等)或单纯特应性体质(患者既往或目前无特应性皮炎)相关。一些专家建议定义一个与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银屑病、脂溢性皮炎及痤疮等)相关的敏感性皮肤亚型;但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仍缺乏。同时,皮肤不能简单定义为敏感,而是可以区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敏感;此时,评价皮肤敏感性的量表被推荐使用。量表评价发现人群皮肤敏感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对于非敏感性皮肤的普通人群与敏感性皮肤的患者之间目前无明显的界限;基于经验数据的明确评分临界值可能是未来评估敏感性皮肤的有效工具。

尽管红斑与敏感性皮肤相关,文献报道74%的敏感性皮肤患者具有局部红斑,但敏感性皮肤患者出现红斑,并不意味着红斑就是敏感性皮肤引起,因为敏感性皮肤有时是与皮肤病相关(特别是特应性皮炎),所以红斑不是敏感性皮肤定义的必要条件。尽管敏感性皮肤常常被描述为面部问题,且被定义为一种面部综合征,但可以明确的是其并不局限在面部,其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区域,如:头皮及生殖器部位。

由于既往对于敏感性皮肤无普遍接受的统一定义,导致不同研究的结果之间不具可比性,新的定义影响既往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及可重复性。作者同时提出,本定义存在以下2点局限性:首先,本定义主要基于患者的主观症状,无法通过客观检查进行准确的证实;其次,该定义还是相对泛泛,可能会在敏感性皮肤的概念下涵盖不同的疾病。作者提出,需要通过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形成敏感、特异的敏感性皮肤定义。目前只有美国进行了多时间点(2002、2006、2011及2013年)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敏感性皮肤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但发病率的升高、国家、性别以及年龄之间的差异是基于患者主观反应的数据。然而,敏感性皮肤的发病率与大众对该综合征的认知、心理、文化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引起敏感性皮肤不适感觉的诱发因素可以是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或内分泌;诱发因素的多源性说明敏感性皮肤是由瞬时受体蛋白家族感觉受体(目前被发现仅有的同时可被物理性及化学性刺激激活的受体)的异常激活引起;但敏感性皮肤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考虑为生理性、遗传易感性、环境性、心理性以及行为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敏感性皮肤与慢性瘙痒的关系;敏感性皮肤在慢性瘙痒发生中的作用;敏感性皮肤是否是慢性瘙痒的危险因素;作为共存因素,敏感性皮肤在多源性慢性瘙痒中的作用;特应性体质与敏感性皮肤的关系;敏感性皮肤是否有潜在的慢性炎症;以上问题均需后续研究来解决。

[1] Bernstein ET. Cleansing of sensitive skin; with determination of the pH of the skin following use of soap and a soap substitute [J]. J Invest Dermatol, 1947, 9(1):5-9.

[2] Frosch PJ, Kligman AM. A method of apraising the stinging capacity of topically applied substances [J]. J Soc Cosmet Chem, 1977, 28: 197-209.

[3] Misery L, Stander S, Szepietowski JC, et al. Defnition of sensitive skin: an expert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ensitive skin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study of itch [J]. Acta Derma Venereol, 2017, 96(1):4-6.

Interpretation of an expert position paper on the definition of sensitive skin: from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ensitive skin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study of itch

LIAO Yong, AO Jun-hong,YANG Rong-ya
Institute of Damage and Skin Repair, PLA Arm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700, China

Recently, although sensitive skin is a common condition in clinical issue for adult women, the precise defnition of sensitive skin and its clinical position are continuously controversial for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ensitive Skin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Study of Itch organized known experts on itch and/or sensitive skin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omprising dermatologists,psychologists and biologists,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fter 5 round discussions,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defnition of sensitive skin was reached and fnally published in 2016,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sensitive skin.

Skin,sensitive;Defnition;Expert position paper

R758.29

A

1674-1293(2017)04-0219-02

廖 勇

2017-06-02

2017-06-30)

(本文编辑 祝贺)

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70409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Z161100004916139)

100700 北京,陆军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廖勇,敖俊红,杨蓉娅)

廖勇,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敏感性皮肤,E-mail:liaoyong8337@yahoo.cn

杨蓉娅,E-mail: yangrya@sina.com

猜你喜欢

红斑皮肤病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木星的小红斑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