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微量实验设计

2017-04-04颜冬微吴双桃刘艺黄沔铷

化学教学 2017年2期

颜冬微+吴双桃+刘艺+黄沔铷

摘要:人教版教材中没有介绍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具体实验装置,鲁科版中该实验则存在难以控制反应速率、药品用量大、容易倒吸、不易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等弊端。采用微量实验一体化的方法,设计了2套微量化实验装置,并从操作便捷性、现象明显性和反应可控性等角度作了比较,最终确定了较优化的实验设计。

关键词:微量化实验;装置设计;铜;浓硝酸;稀硝酸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2–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当今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实验大多数是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微型实验中由于仪器装置过于微小往往存在明显的弱点,即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太小、实验操作有异化,这些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察及实验教学效果。而微量化实验[1]克服了微型实验这些弊端,以微小量的试剂在较常规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化学实验,使实验现象依然足够的明显。即在保证了试剂用量少、污染少、省时间、易操作的同时,仍使用常规仪器、装置,达到常规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是中学化学常用的演示实验。但人教版教材没有涉及到具体实验装置图,鲁教版虽有该实验介绍,但存在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药品用量较大、容易倒吸、难以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等弊端[2]。基于实现绿色化与渗透环境教育[3]的探索,笔者在对鲁科版教材中该实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微量一体化改进,设计了两套微量化实验装置,从操作便捷性、现象明显性和反应可控性等角度进行比较,最终筛选出最优化的实验设计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改进的初步实验设计方案1

1.1.1 实验用品

(1)仪器:相关仪器一套(见图1)、注射器1支

(2)药品:铜片、浓硝酸(65%~68%)、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0.1 mol/L)

1.1.2 实验装置图(操作台及固定装置部分略)

1.1.3 实验步骤

(1)按照图1组装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2)取下注射器,拔出橡皮塞,填装药品。使用注射器吸取一定体积的浓HNO3溶液,在V形管的最底处放置干燥的铜片,在第二个小凹槽处放置蘸有少量蒸馏水的铜片,具支试管内则装有带有尾气处理的2mL 0.1 mol/L NaOH溶液,上端连接带有空气的多用滴管。

(3)推动注射器注射适量的浓HNO3溶液(此时溶液不宜过多,恰好没过V形管最底处的Cu片),反应一段时间后,挤压带有空气的多用滴管可验证NO。

1.2 改进的最终实验设计方案2

1.2.1 实验用品

(1)仪器:相关仪器一套(见图2)、注射器1支

(2)药品:铜片、浓硝酸(65%~68%)、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0.1 mol/L)

1.2.2 实验装置图(操作台及固定装置部分略)

1.2.3 实验步骤

(1)按照图2组装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2)取下注射器,拔出橡皮塞,填装药品。使用滴管量取1mL浓HNO3(5~8 mol/L)溶液注入U形管(此时应注意滴加的浓HNO3不能接觸到U形管的有孔内套管中的铜丝),侧泡具支试管A中的铜片浸泡在蒸馏水当中,侧泡具支试管B内则装有2mL 0.1 mol/L NaOH溶液,上端连接带有空气的多用滴管。

(3)铜与浓HNO3反应:推动空的注射器加大U形管左侧压强,此时管内右侧液面上升,从而进入内套管中,与螺旋状铜丝接触,反应10~15s后可通过拉伸注射器,使得铜与浓HNO3的反应停止(在拉伸注射器时要控制力度,不要用力过猛;对反应时间的控制要适当,以减少反应污染)。

(4)铜与稀HNO3反应:在停止铜与浓HNO3的反应30~60s后,生成的红棕色气体进入A管,由于密度大且易溶于水形成稀硝酸,根据2HNO3(浓)-NO2-2/3HNO3(稀)的转化关系,此时A管中的稀硝酸[4]浓度约为1.67~2.67 mol/L,为下一步铜与稀HNO3反应的实验做好了准备。待铜片与稀硝酸反应一段时间后,挤压多用滴管,依据2NO(无色)+O2=2NO2(红棕色),观察B试管上方有无颜色的变化可验证NO。

(5)待整个一体化反应完全停止后,拆下装置,将剩余的硝酸溶液导入NaOH吸收液中。最后,洗涤仪器。

2 结果和讨论

2.1 结果

2.1.1 方案1结果

铜与浓HNO3的反应剧烈,依据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观察到实验中V形管溶液变为蓝色且有红棕色气泡冒出。生成的NO2气体,由于气体的产生,打破装置内压强的平衡,从而推动管内的浓HNO3溶液瞬间涌到第一个凹槽处甚至是第二个凹槽湿润的铜片上。反应一段时间过后,挤压多用滴管鼓入足量的空气,根据2NO(无色)+O2=2NO2(红棕色),在具支试管上方可观察到有红棕色的变化。虽说有一个无色到红色现象的转变,但无法辨别是NO2溶于水后生成的稀HNO3溶液与Cu反应生成了NO,还是浓HNO3被水稀释后与Cu反应生成了NO。因此,此实验操作方案不可取。

2.1.2 方案2结果

(1)铜与浓硝酸反应

铜丝接触浓硝酸后,表面立即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浅绿色。该反应迅速,在内套管上方可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现象明显。在密闭的U形管内,通过拉伸或压缩空注射器可自由控制反应时间(压缩注射器促使压强增大进行反应,拉伸注射器使得固液分离使反应停止),减少了有毒气体的生成量,解决了教材中实验反应速率无法控制、有毒气体外逸或倒吸的弊端。

(2)铜与稀硝酸反应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中,侧泡具支试管A内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同时铜片表面附着有大量气泡。在A和B两试管内均无看到有鲜明的红棕色颜色出现,此时由于试管中充满了气体,无空气的存在,可通过多用滴管鼓入足量空气后,观察到滴管下端处有颜色鲜明的红棕色气体生成,对比验证了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为NO,且进一步证明了NO与O2的反应。

(3)尾气和废液处理

实验结束后,酸、碱废液以及NO2气体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为在课堂上开展环境教育,促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采用化学方法对尾气和废液进行处理。废液分别为稀硝酸溶液和稀碱溶液,可混合发生中和反应:HNO3+NaOH=NaNO3+ H2O,并测定溶液pH。实验中产生的尾气主要是NO2,可通过碱液进行吸收处理,其溶液也可采用中和法调节pH。

2.2 讨论

2.2.1 方案1实验不可取的原因

整个装置为全密封,有气体产生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微量一体化装置内存在一定压强,想要通过注射器注射浓HNO3的力度不好控制,加之整个反应的速率无法控制,因此此实验不具有可操作性。

2.2.2 方案2装置优点

(1)鲁科版教材中未对尾气进行处理,易导致有毒气体的泄露,污染大气环境且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铜与浓、稀硝酸的分步实验,步骤繁琐,现象无法同时进行对比,不利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分步实验导致了药品用量消耗过大。本改进实验,利用微量实验一体化装置同时完成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对比验证了NO的生成;对教材中未涉及到的实验药品用量、药品浓度、反应时间等具体计时以及计算来准确定量,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节省了藥品和减少了污染。

(2)注射器、U形管、内套管组合成简单的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通过注射器的拉伸与压缩可控制反应的停止与进行,操作简便。

(3)微型化实验有利于学生人人动手,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验技能,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等意识,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 结论

为实现绿色化与渗透环境教育,在进行微量实验一体化改进的基础上,通过对方案1和方案2两套微量化实验装置结果的对比和分析,从操作便捷性、现象明显性和反应可控性等角度最后筛选出最优化实验方案2。

参考文献:

[1]李光真.高中化学微量化实验的开发[J].化学教学,2014,(5):55~57.

[2]潭文生.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绿色化设计[J].化学教学,2012,(11):45~46.

[3]翟新民.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价值与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38~40.

[4]罗宿星,伍远辉,孙东来.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中硝酸浓稀界限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5(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