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

2017-04-03庞珺

关键词:村落景观传统

庞珺

泰山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

庞珺

泰山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历史文明,应当加以保护及开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此,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现状,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依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在调查研究和我们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主要特色和价值,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问题及成因,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策略,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有效保护;科学开发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13年国家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我国各省市陆续开始了建设行动计划。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不是千村一式、折旧建新,而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精心延展、扬优弃劣、保护为主、科学开发。尤其是传统村落,它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地域性质的稳定生活体系,拥有较丰富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艺术、生态、科研等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旧村更新”、“村落兼并”、“新型农村社区改造”、“建设新型小城镇”等活动中不切实际的做法,传统村落不断遭到破坏,村落文明日趋消亡,其中不乏一些尚存丰富历史信息和自然文化景观的极具保护价值的村落[1]。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自然村总数从2000年至2010年消亡了90多万个,从363万个减少到271万个[2]。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这不仅体现在建筑、景观等物质形态上,更要体现在文化与艺术等非物质形态中,应充分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民风,确保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根据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主要特色和价值,摸清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提出适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策略,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一线五村”基本概况

莱芜市“一线五村”位于山东省中部的莱芜市东北部山区茶业口镇,地处济南、淄博、莱芜三市交界地带,占地面积33.8 km2,村内共有农户815户,人口2800人。包括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卧云铺、逯家岭等五个传统村落。因春秋战国以来,这里一直是重要的古商道,现存有比秦长城还早400年的古齐长城遗址,并存有黄石关、风门道关等重要关口。五个传统村落均沿齐长城一线分布,全长9.4 km,因此,又被称为“齐长城古村落”或“一线五村”。

2 “一线五村”景观环境特色与价值

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是指围绕传统村落这一主体对象并对传统村落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所组成的,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主要包括村落自然景观环境及人文景观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包括自然更迭形成的地形地貌等,比如平原、山丘、石涧、高台、梯田、峡谷等独特的自然田园风光;另一方面包括村落在历史演进下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居住形态等,比如村落空间布局、楼阁民居、宗祠庙宇、石桥街巷等具地域特色的居住形态;同时,还包括历史沿传下来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教义文化等本土文化[3],这种本土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中居民生活风貌的集中体现,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总之,中国传统村落在营造过程中通常会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营造与其地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宜的居住形态,这些居住形态的发展与该地区的民俗民风及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遵循风水的平面布局、层次丰富的建筑结构、富于美感的建筑型式、生动鲜明的内外装饰、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优雅美妙的自然环境等无处不反映出该地域的传统景观环境特色和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

2.1 主要特色

根据我们的调查走访和实地察看,莱芜市“一线五村”景观环境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2.1.1 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一线五村”建村较早,距今已有500年~600年的历史。据《王氏谱》记载,下法山由王姓建村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年),原名下刷干,1953年改称下法山。上法山建村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时为一孙姓迁此定居,原名刷干村。1953年改称法山,因重名,冠以上字,故名上法山。卧铺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村庄地势高,常被云雾覆盖,由此得名卧云铺,后简称卧铺。《逯氏谱》载,逯家岭建村于明永乐(1403~1424年)末年,一逮姓迁至今逯家岭处建村,因址在岭顶上,故名逯家岭。各村流传留存了不少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踪迹。

通过五村落有一条自春秋战国以来存在的齐鲁古商道,是齐国和鲁国之间通商的道路。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诸侯国,两国因互为近邻,交流渊源颇深。据专家考证,当地有“先有古道,后有齐长城”之说,可知这段古道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可以说,这条古道见证和记载了3000年齐鲁文化的繁盛和沧桑,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明清时期,这里作为古商道曾兴盛一时,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迹和故事。同样作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齐长城遗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不乏历史悠久的传说和故事。茶业口镇的风门道关就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2000多年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的重要发源地,现今黄石关段还存有孟姜女庙等历史遗址。

“一线五村”的民间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莱芜梆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中设有早年用石头垒砌的戏台,有村民自发形成的剧团,经常在农闲时期进行演出。演唱技能较高,演出的剧目囊括古今,有古装戏《长板坡》、《铡美案》、《樊里花征西》、《全家福》等,有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依托光荣的革命传统形成了灿烂的红色文化,村落中留有许多爱国轶事。目前,卧云铺村还保留着抗战时期的《泰山时报》报社旧址。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其潜伏期长、起病缓慢且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够独立生存的微小生物,并且小儿的各个器官发育没有成熟,免疫系统差,一旦感染很容易引起并发症,所以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选择细胞外药物浓度高的类型,如克拉霉素和红霉素以及罗红霉素等,然后再选择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当地民风淳朴,勤劳敦厚,“礼义”之道自古以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比如:在建筑文化中,蕴含着古代先民的天地人和哲学观[4],很多细节都展现了人性和包容,比如石碾旁的石壁中往往会有一龛,为给早晚推碾之人放油灯用;巷道转弯处的墙角往往会被切去一角,只因古代街道较窄,为了给过路的行人及婚丧嫁娶抬轿抬棺的予以方便;门槛一端与门框夹角处往往留一“猫道”,方便主人家猫的出入[5]。

2.1.2 区位优越,自然景观环境优美 “一线五村”坐落在济南、淄博、莱芜三市交界地带,沿齐长城一线分布。也是山东省的中心地区,与之相邻的主要城区较多,包括淄博市博山区、淄博市淄川区、章丘市区、莱芜市区、济南市区、泰安市区、滨州市区等。村落山环水绕,景致丰富,从山下到山顶,有齐鲁古道横贯山下,有明清石屋石碑遍布村内,有唐代古井散落村间,有齐长城雄关傲视山顶,还有宋代的高山梯田高低错落。村内道路畅通有序,山泉密布,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古槐枝繁叶茂,有父子槐(下法山)、槐抱榆(上法山)、官槐等树龄逾千年以上的古树40多株,历经沧桑,见证着村落古老的历史。山间植被繁茂,郁郁葱葱,多为柏树和槐树,并夹杂其他经济树木。层层农田遍布五村,樱桃园、山楂园、香椿林、花椒园散布于农田之中,特别是花椒为村落的主要经济来源,集中种植,一到秋后成熟期,一行行、一堰堰红珠绿叶,层林尽染,煞是好看。这一切构成了优美的自然生态壮丽景象。

2.1.3 布局巧妙,建筑型式艺术精湛 “一线五村”虽然地理位置不同、高低错落,生态景观不尽相同,但村落的整体形态、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大同小异,具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面貌,难能可贵。村落空间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村中的房舍大都以石垒砌,就地取材,房屋错落有致,因势而为,自然有度,古风古韵十足,既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又形成了独特的石屋文化。村中现存古石房600余间,大部分年久失修,但地基和主体结构完好,仍旧保留当时的建造风格,尤其是上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就有11个,规制严谨、工艺讲究。建筑材料以当地特产的“十八行子”为主,把大大小小的石头有序地排列在一起,石头间没有任何粘合剂,却能历经几百年而不垮塌,堪称神奇。同时村中现在还存有明清两代的石碑40余块。并同随处可见的石头器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等)、石头窝棚、石头街道,石头桥栏、石头井窑、石头洞龛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石头世界。

2.2 主要价值

通过前面对莱芜市“一线五村”景观环境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2.2.1 历史文化价值 “一线五村”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村落景观环境中处处都有历史的印记,点点都是文化的音符。齐长城、古商道、古建筑、千年古树、百年石碑、神龛庙宇、高山梯田、石径溪水、传统民风民俗等等构成了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我们能从中探寻出齐鲁文明的发展轨迹,咀嚼出传统文化的深刻韵味。因此,传统村落景观环境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2.2 社会教育价值 “一线五村”自建村以来,为了生存和繁衍,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宗族群居而形成村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优秀传统的家训、家规,构成了一种具有无形社会内在凝聚力的基层社会形态。这种诸如尊老爱幼、睦邻友好之类的优秀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由家训族规(如卧云铺戒赌碑)逐渐演变而成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乡规民约,却对基层的社会自治和我们所要探索构建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和借鉴作用[6]。同时,村落中所保留的许多爱国轶事和遗迹(如卧云铺村抗战时期的《泰山时报》报社旧址。)以及形成的灿烂红色文化,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2.2.3 建筑艺术价值 “一线五村”天人合一的村落格局,规制严谨的四合院落,整齐有序的石墙石屋,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依据开采石块时的上下顺序而实施的干砌施工工艺,无论是规划选址,造型设计,施工技术等,每村每户、每房每舍都呈现出古朴精湛的建筑艺术,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2.2.4 自然生态价值 “一线五村”沿齐长城一线分布,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地质、气候、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在山坡阳面依势而建,负阴抱阳,山环水绕,错落有致,自然有度,构成了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互生共融、有机协调的独具地域特色的聚落空间。同时,依据村域自然资源建造了宋代高低错落的层层梯田,采用传统自然农法和地方性生产技术,发展地域特色性的原生态农业,形成了崇尚自然、勤俭节约、循环有序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使传统村落具备了“天人合一”生态价值,有效地实现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7]。

2.2.5 旅游经济价值 “一线五村”区位优越,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遗存丰富,旅游观赏价值及经济价值较高。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研究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一线五村”可以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以齐长城、古商道、百年石屋、千年古树、石坊石碑、神龛庙宇、高山梯田、石径溪水、传统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等作为挖掘、开发和建设重点,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观光景点,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及有序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 “一线五村”景观环境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线五村”同其他传统村落一样,经过数百年的演替和发展,所形成的一些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在某些方面已保留下来,难能可贵。但是,在有些方面也存在着损毁、破坏和颓废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损毁严重。卧云铺的七大院,上法山、中法山、下法山和逯家岭的四合院,这些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石屋、石墙、石院落,大部分多年无人居住,目前已是墙倒屋塌、杂草层生、脏乱荒凉、满目沧桑,古风古韵十足的传统民居正趋于逝去,独具地域韵味深厚的石文化将黯然失色。

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小品和景观装饰不断流失。如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雕石牌、石井石龛、石井石桥等,大部分已不复存在,失去了原有景观环境的风貌和韵味。

三是,村落景观环境空间格局及整体风貌遭受破坏。村外现代建筑与村内无人居住的荒废老宅极不协调,老石房、水泥房、砖房、混建房交错在一起,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四是,自然生境和生态系统趋于恶化。乱砍乱伐、乱修乱建,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格局正趋于消亡。

五是,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逐步遗失。著名的古商道部分已用现代材料替代,失去了历史感。抗战时期的《泰山时报》报社旧址多年失修,已成危房。部分优秀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濒临消亡,不少特有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如:纳鞋底、条编、石刻、木雕、剪纸等)后继乏人,正面临失传危险。

出现上述现象的成因较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的意识 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干部和群众只注重经济建设,忽略了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其历史文化资源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对其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科学性认识不强[8]。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不珍惜、不重视,没有很好的进行保护与科学开发,更重要的是把保护和开发的统一辩证关系当成对立关系,认为建设新农村和打造美丽乡村就是“拆旧建新”、“废土代洋”、追求“高、大、尚”,任其自然损毁、自然流失、甚至肆意破坏,致使传统村落的景观环境处于颓废状态。

(2)资金匮乏,缺少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的经费 “一线五村”年代久远,自然毁损相对较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落已变成“空心村”,一些院落“人去房空”,得不到修缮,成了破败的遗址。因而,需要保护与修复的费用更大。但是,这些传统村落处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本身无经济能力进行保护与修复;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由于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无意投资;近年来,各级政府的专项经费虽然在逐年增多,但对“一线五村”来说投入的经费仍是杯水车薪。资金的匮乏、经费投入的不足,造成村落景观环境趋于恶化,给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与修复以及进一步科学开发带来困难。

(3)规划滞后,缺少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的合理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一线五村”开展了乡村旅游。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又进行了“旧村改造”。在乡村旅游和“旧村改造”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进行规划,特别是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近期虽然做了规划,并未完全得到有效地实施和落实。导致传统村落乱拆乱建、无序开发和景观环境不断破坏,造成整个村落景观环境的内涵改变、特色丧失,历史信息、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缺乏延展,所带来的后果将会更加严重、不可弥补。

(4)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缺少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有效保护预科开发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对于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逐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各级政府对有关的政策法规制度也在逐步制定。目前,一些政策、法规、制度还不配套,更谈不上健全,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对于乱拆乱建、无序发展、开发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等缺乏严格有效地约束机制及控制措施,对于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缺乏清晰的确权制度,对于鼓励地方和村民积极参与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缺乏倾斜补贴政策及相关的激励机制,对于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缺乏统一的领导及管理体制等。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机制体制不配套,严重制约着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

4 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基本策略

通过上述对“一线五村”景观环境相关问题研究和分析,结合目前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现状,笔者认为,对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亟待加强切实有效的保护与科学合理的开发,尤其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研究和实施科学可行的措施和策略,通过保护为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开发促进更好地保护,确保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这种要求,根据我们在“一线五村”的调查研究和具体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宣传,强化教育,积极营造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科学开发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转变思路,把正面宣传和典型案例宣传结合起来。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抓住适当时机,在主流媒体上就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不合理开发甚至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案例进行深度报道,以此警示、教育世人。二是,要长抓不懈,把日常宣传教育工作与专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三是,要抢抓机会,做好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人员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四是,要不断创新,打造好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台等发布相关信息,并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吸引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五是,要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教育。开发适合于大中小学的相关教育课程、科普读物、影像、音像资料等,让相关的技术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使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和科学开发的意识。六是,争取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传统村落的本质是村民的“生活的集聚区”[9],村民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应建立相应的群众和社会组织,通过定期聘请公众代表参与相关保护和开发的讨论以及相关管理事务的意见咨询,直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逐步形成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广泛群众基础,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七是,从事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应加大相关的宣传、巡查力度,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教育,提高游客自觉保护村落生态景观环境的意识。可进行多渠道的保护意识教育,在旅游区设立宣传栏牌,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保护知识和注意事项以及一定的处罚手段等,来教育和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

(2)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全面掌握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基本信息 深入调查,摸清家底,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关键环节。一是,开发者及有关部门要深入村落,入户走访,详细了解,系统普查,收集记录传统村落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建筑、遗址遗迹、民间工艺、传统艺术、民风民俗、传说故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体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基本信息,全面掌握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现状及具体家底,获取丰富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二是,对取得的信息资料要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炼重点、放大优势,理清问题、揭示成因,真正形成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的可靠依据。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为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其他具体工作奠定基础。

(3)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切实做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实施方案 必须依据调查收集的基本信息、研究诊断的具体成果,编制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一是,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优化布局,反复论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控制,严把审批关,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决不允许实施。二是,要建立在有效保护原有格局风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传统村落景观环境营造理念的延续。传统村落的选址一般都依据“天时地利人和”的风水理念,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保证村落与周围自然生态景观环境的完整性,提高对周边自然景观环境的利用整合。在村落内部空间布局方面,保证原有格局的延续,不拓巷道不建高层,采用传统铺地肌理,恢复原有传统村落街巷面貌。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建造规律,利用传统修葺方式,还原本建筑风格,维持原本建筑特色,做到修旧如旧。疏通村落水系景观,贯通空间视觉通廊。改善公共设施,满足使用要求,应避免随意改造和放置,公共设施的样式与位置应反复推敲,应与传统村落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氛围相协调,避免对传统建筑外观造成破坏。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注重绿化景观环境营造,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要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村落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家族传承、文物古迹等,考究其传承过程,提炼其文化符号,营造具有村落传统特色的文化氛围及主题。要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艺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达到和谐共生。四是,要保护村民的既得利益,妥善解决村民的生产生计问题,保证村民的经济利益有所提升。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传统村落特色旅游。重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资源转化,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线路,发展旅游经济,提高原住民的经济收入。五是,可借助现代文化、技术和规划设计理念,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进行改造和有效表达,努力创造一个让村民产生归属感并能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寄托的景观环境空间[10],但切不可破坏或遗弃原本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尽量做到古今无缝衔接,力求延续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原真性。六是,在规划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保质保量、精益求精、踏踏实实、快速稳妥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真正取得实效。

(4)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力争满足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资金要求 要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快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和开发的步伐。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资金投入和示范项目的立项工作,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确保资金到位和项目及工程顺利实施。二是,积极促进政府、企业和农民在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的伙伴关系,吸引民间团体与非政府组织及国际组织广泛深入,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国际合作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传统村落生态景观环境的健康发展。三是,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和开发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监测、保护、修复、开发、建设及管理等设备,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和运营模式,使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和开发工作能够长期稳定的正常运转。

(5)健全规章,加强管理,着力确保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有序进行 一是,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依法保护和开发。从国家层面上要依据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系、连续性和完整性。从地方层面上,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出台相关的专门法规和条例,确保相关工作有法可依。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能力,加大执法力度,规范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行为,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加惩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要加快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有关标准、规程与制度建设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二是,要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补偿机制。对于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国家及各级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和鼓励,在经济上要适当补偿和奖励,既可确保群众和开发者的利益不受损失,又能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在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要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由政府主要领导组建管理领导小组,实施统一指导和协调;由专家和人大代表组成监督小组,进行全面监督。根据现阶段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牵涉多部门的现状,必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职责,理顺管理权限,避免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的局面发生。真正形成统一、协调、完善和有效的管理工作格局。对于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要明确产权,落实保护和开发的责任,避免产权不清、责任不明。要加快完善管理设施及设备,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确保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有序进行。

5 结语

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中国乡村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历史价值。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正趋于颓废之态。因此,我们应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深入探讨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对策,加强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延续历史,维系传统,确保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地域特色得以延展与发扬光大,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1]曹 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6):31-34

[2]王佳莹,朱晓辉.中国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发展研究——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22-25

[3]陈小春.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驱动力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6):69-75

[4]席晓华.互联网时代古村落文化的活化途径[J].大众文艺,2016(17):263-264

[5]栾小惠,牛国栋.“十八行子”砌墙,青色石料筑阶——探访齐长城脚下的古村落莱芜卧云铺村[J].走向世界,2016(24):74-77

[6]夏周青.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0):62-67

[7]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

[8]霍永刚,于 浩.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5):49-51

[9]杨豪中,张鸽娟.“改造式”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为例[J].建筑学报,2011(4):31-34

[10]曹秋艳.古村落旅游开发莫把乡愁变乡“愁”——以石塘客家古村为例[J].设计,2017(1):62-63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Acase of five villages in Laiwu City

PANG Jun
College of Arts/Taishan University,Tai’an271000,China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landscape environment is the precious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carrying the historical civilization,should be protected and developed,this is the history of our responsibility.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this paper aims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in Laiwu city"five villages"as an example,,ba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our practical work,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environment,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causes,presents a basic strateg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environment,it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raditional villages;landscape environment;effective protection;scientific development

X37

A

1000-2324(2017)05-0641-07

2017-03-06

2017-03-2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5);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5kZC1054);泰山学院博士基金(2015ZC1054)

庞 珺(1985-),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及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研究.E-mail:pangjuncn@163.com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传统
景观别墅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