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与社会公平正义式治理研究

2017-04-02张媛

关键词:公平正义舆情民众

张媛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网络舆情与社会公平正义式治理研究

张媛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为民众交流互动、表达诉求、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网络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价值不断得到提升,使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彰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公平正义的缺失。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进一步通过引导网络舆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利用网络媒体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是民众自发形成的民主实践,对加快推进改革步伐具有积极、重要的正向作用。

网络舆情;公平正义;互联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络热点事件随之而起,层出不穷,成为网络舆情兴起的催化剂。“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等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1]。”是网民借助互联网传播和形成的对于各种社会事件的情绪、态度、意见的行为。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随着公民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着更多新期盼和新向往,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各阶层民众的普遍诉求。公平正义缺失不仅是引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根源,也是产生人与人对立、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党的十八大将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领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将网络舆情作为社会动脉的标尺,可以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网络传播媒介以其自身特有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为广大民众诉求公平正义提供了一个开放、自主的平台。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参与途径也不断增加。进入4G时代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移动智能终端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微博、微信、客户端成为人们交流互动、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发表言论和参与网络舆情的崭新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和感受,使民意表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两微一端”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信息源,中国网民越发感受到“微传播”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从字面意思看,公平正义是“公平”与“正义”的组合,“公平”具有公道、不偏不倚、正直无私之意,是指公民按照具体协议承担相应的义务和享有应得的权利。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正义的内涵,使其逐渐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准则被广泛接受。“正义”即正直的道理,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可以将公平正义抽象地表述为“予以每个人应得的部分”,本质是与人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从实质上看,公平正义实际上是基于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之下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利益关系,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换言之,利益关系作为公平正义的实体,是被多数人认可正当的利益关系。

一、 网络舆情与公平正义的内在联系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民众正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到各种网络互动平台的热烈讨论中。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广域性、互动性使民众表达意见、拥有话语权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再加上网络传播信息的低成本和低风险,越来越多的民众将网络作为表达自己意见的理想平台,并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事件的观点和态度。网络舆情在传达民意的同时,对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预警、政策制定、权力运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大的网络监督、提升媒介素养可以有效加强对公平正义的维护[2]。

(一)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普遍诉求

借助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现代化传播平台,秉承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以公开性、平等性、监督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民众正在实现着从权威主义之下获得政治解放的社会批判功能。随着网络舆论场的形成,网络不仅成为社会各阶层宣泄情绪、发表意见的渠道,也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作为民意的集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利益诉求。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反腐、环保、户籍改革等热点民生问题时常因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身份差距等问题使群众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侵犯他人权利、谋取非法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利益和公共诉求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大多数民众感觉自己的利益受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部分民众喜欢将遇到的社会不公问题反映到网上,一方面,可以释放和宣泄内心的压抑,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另一方面,人们常常会对社会不公问题在网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也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加以解决,从而能够有效地减轻由社会不公引发的社会压力[3]。

在这个民声表达日益便捷的年代,网络在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群众呼声的同时,也揭示了许多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得到了解决。山西省静乐县委书记女儿五年吃十万元空饷事件就是典型案例。正是网络舆论的力量,才使得刻意被掩盖多年的事实浮出水面,其背后隐藏的真相被公开揭露后,各地群众一片哗然。可见,网络为所有公民共同参与评判舆情事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也给了社会底层群众裁决社会事件的机会。可以说,政府在无法公开透明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成为平民百姓对事件的获知、评判并进而在后续产生影响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从而发挥了公民的民主权力,增加了公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渠道。

(二)强化政府主导的网络监督模式

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民主政治舞台,为民众维护民权提供了新途径,行使民权提供了新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网民的政治素养,为政府制定政策、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政府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的平台。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听取群众声音、汲取群众智慧,将互联网作为改进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工具。2016年上半年,舆情热点事件多发,集中体现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折射出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在医疗领域,济南警方破获天价疫苗案、“右肾失踪”事件、魏则西事件、私人医院外包诊室骗患者事件等激起网民围绕行业监督、医患关系、医院管理、百度医疗竞价等问题的讨论,揭示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诸多乱象。5月初,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了调查组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责令百度公司立即进行整改,进而获得舆论肯定。网民认为,此次对百度调查和作出整改的要求,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中互联网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依法管网治网的态度和决心[4]。

网络的发展逐渐缩小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距离。政府部门将处理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其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网络热点话题不只是民众的谈资,也是其需要应对的舆情和进行公共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今,民众在关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环保、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事关国计民生相关的热点舆情的同时,也不乏对政府制定的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关注。网民在对热点舆情事件上除了围观心态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大部分参与网络互动的民众将网络作为利益维权的工具,尤其是当遇到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的事件或者某项政策引起不满时,喜欢将具体事件诉诸网络,也会对相关内容进行围观、评论、转发,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甚至直接问责相关部门。由于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相比其他传播主体,政府掌握着强大的资源配置权并拥有宏观调控力量,因而在信息传播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年来,政府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强,政府的舆情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一旦有舆情出现,就会尽全力“灭火”。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以及对舆情的回应,相关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公开,以便群众能够了解事实真相。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方面,当群众遇到有违公平正义之事时,民众通过政府公开的信息可以增进对事态的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将信息放在公众视野之下,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消除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开通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各省市区政府也纷纷开通官方微博,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政府信息,与网民及其他媒体互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事实表明,新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和舆情引导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5],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与网络舆情的良性互动

随着公民维权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速,司法公正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度,作为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新途径,网络舆情虽不代表完全意义上的民意,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对民意的反映,带有部分民众对司法审判的倾向性意见,当民意以网络为载体进入司法程序,既体现了司法的民主形式,又体现了对司法公正根基的有益补充。民众通过互联网了解被曝光的法律案件过程,既增强了相关法律知识,又通过即时聊天、发帖互动增强了法律意识。网络媒体为民众对司法舆情的参与权、表达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6年10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中央新闻媒体和部分网络媒体有关负责人、记者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与新闻媒体沟通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司法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共同弘扬法制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法治中国建设[6]。”这就要着眼于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关系。要求司法人员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充分了解审查案件的实情,争取实现法官独立审判,努力减少任何外界舆情民意对司法过程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司法活动应该完全排除群众和舆论的监督,而是必须向全社会公开案件的审判过程和结果,以保证司法程序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公正公开是司法程序本身应有之义,司法机构应该对群众和媒体的监督持欢迎态度,而且当群众主动介入到对司法活动监督中的时候,更加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要限定媒体对司法案件报道的范围,保证审判结果在不受外界影响的前提之下,允许媒体进行自由报道。恪守真实客观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超出一定报道范围以及影响司法程序的行为进行严惩。

同时,也要意识到网络舆情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既有积极和理性的一面,也有消极和非理性的一面。一些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故意言过其实、夸大事实真相,对司法审判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使法官在民意与自己的审判之间犹豫不决,严重影响了司法应有的独立性。网络舆情中的民意是一种不同于法律思维的大众思维,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当民众在面对一些虚构、不符合事实、带来错误导向的网络新闻或言论背景中产生的舆情时,对司法案件的过度干涉,将法律问题屈服于道德化,从而导致妨碍捍卫司法正义。虽然网络舆情与司法程序都将公平正义作为自身的追求,但是必须看到,司法固有的理性与网络舆情的感性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需要群众以理性来审视网络舆情与司法的关系,用网络监督克服舆情的局限性,努力实现司法公正与网络舆情的良性互动。

二、网络舆情所揭示的社会危机及其对公平正义的影响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写照,网络舆情事件的频发,在本质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能否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关系着一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尤其是当前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正视并妥善化解社会危机显得尤为重要。

(一)价值观危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无论对于个人的生存、发展还是对于社会、民族的进步、振兴,价值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同时,也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价值基础。反观当下,价值观乏力、社会道德滑坡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上当前一些国人信仰缺失以及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思想上的混乱与浮躁,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导火索,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一方面,十八大报告论述了关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操作性认识不足,对其具体内容的研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的自由性、便捷性、匿名性等特点,导致网上传播秩序相对混乱,部分民众价值观颠倒,黑白不分,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在网上散布、传播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使网民在鱼龙混杂的信息面前难辨是非。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些网民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打酱油”心态,在一旁隔岸观火,将人命关天的事态当做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谈资;有些网民故意混淆是非,歪曲事实真相;还有些好事之徒则以说三道四的形式为之推波助澜,将舆情事件愈演愈烈。2015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认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度不断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呈进一步扩大趋势,足以说明社会良知和正义的价值观严重异化。

(二)网络舆情文化危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元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冲击的同时,也对网络舆情构成了很大挑战。在网络社会中,一些网民不再思考人文科学和传统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而是受消费主义思潮诱导,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为了寻求自身感官刺激,过度追求名利、物质享受,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导致大量低俗的文化现象充斥网络,时间久了,人们的内心也逐渐趋于被这些低俗文化内容自我同化。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社会文化发挥正向作用时候,舆论就会支持全面改革;当社会文化发挥负向作用时候,就会使其受到阻碍。公平正义缺失导致的被剥夺感增强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将这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诉诸网络,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给网络舆情带来了负向文化,极易引发网络舆情的波动。

当前“段子文化”盛行于网络,各种段子以幽默、风趣、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各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态度上的共鸣。人们通过“段子”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气愤、抑郁情绪,表达了民众期盼公平正义的心愿以及因自身力量渺小而无能为力的无奈,反映了平民百姓在精神层面的困顿。但是,由于缺少一定的正向文化动力,使“段子文化”中的内容逐渐发生了转变。“一些人抓住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负面情绪增多的现状,通过段子以‘调侃’和‘讽刺’为目的,用以偏概全、含沙射影的方式讽刺特权不公、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些政治戏谑的段子[7]。”导致社会负面情绪进一步扩大,可见,文化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舆情产生了影响和制约等负面效应。

(三)网络舆论秩序失衡

自媒体的出现使人人都拥有了话语权,但是,在人们自主形成的“媒体”中,由于网络的自由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网民不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只需要一个账号、网名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畅所欲言,体现了网络参与主体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特征。同时,不乏大量虚假信息散布其中,导致很多信息的真实度有待于考证,于是,真实信息和谣言相互混杂,造成了网络传播秩序的相对混乱。一些“网络推手”通过编造谣言、庸俗炒作、网络灌水等方式,扰乱社会秩序,混淆民众视听;也不乏一些网络媒体,并非针对事件本身,而是以迎合其自身的利益为目的,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表报道以吸引读者而不注重对事件本身或与当事人进行核实,发布虚假信息,刻意制造轰动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主流媒体的发声,使人们的是非观受到极大挑战;还有些不负责任的个人通过自编自导,传播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使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恐慌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而影响了社会群体心态,谣言的泛滥使网络舆情的客观性被扭曲,也使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反过来,由公平正义缺失引发的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教育医疗问题等社会矛盾极易通过网络虚假宣传、扩大化宣传成为引爆网络谣言的“导火索”,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三、网络舆情对公平正义的调控对策

(一)回应民众关切的问题,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社会矛盾呈不断上升趋势,官员腐败、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三农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由于利益分布失衡所导致的问题纷纷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公平正义关系到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个人的利益,轻易就能在网上引发热议,甚至激起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近年来,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制度措施、改革方案、政策法规,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期待不断得到实现。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解决,将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秉承将公平正义摆在优先突出位置的理念以及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步伐仍然需要不断加大、加快。社情决定舆情,舆情反映社情;网上反映网下,网下决定网上。网上的舆情反映了网下的现实问题,网上的舆情更需要网下的源头治理。从网上来看,要将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众利益诉求的手段,有效解决人民关心的现实问题,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将网络舆情可能导致的危机转化为契机,使网络舆情成为人们表达的机会、宣泄的机会、建言的机会,从而减少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从网下来看,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有违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一要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在某些制度中,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要求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8]。”二要促进社会各种机会平等。包括受教育、医疗、就业、社会福利保障分配等方面,需要优化机会分配结构,合理、公正分配社会资源,致力于创造均等的机会。三要实现收入分配平等。机制公平是收入公平的重要保障。要保证两个合理比重,逐步实现两个提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弘扬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加强党性教育,创造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对贪腐案件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无论职位、身份地位,防微杜渐,防腐拒变,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加强网络舆论监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参与交流,发表意见、评论,行使监督权的一种监督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民意所向,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热点事件事态发展进程中,网民通过对事实进行深刻分析和验证,从不同角度对事件提出评论和质疑,同相悖的观点进行辩论,可以对当事人产生明显的监督效果。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在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得到了验证。在“华南虎事件”中,正是因为该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密切关注并对照片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随后,网友通过搜集大量证据以及对其进行鉴定才揭露了事实真相。与传统媒体监督相比较,网络舆论监督克服了中介性因素的干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监督形式。无论是谁,只要上网就可以对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公民不仅成为权力的看客,而且也成为政府(或权力)的监视者和监听者。存在一种不断被人们论及的‘视觉自反性’(visual reflexivity),人们越来越期望公共权力的职能履行能够公开化和透明化[9]。”新媒体的支持和推广使公民的主体权利日益得到完善。互联网的及时性、便捷性、虚拟性、公开性,使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和伸张正义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由于近年来网络舆情展示出的巨大效能,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处置重大社会事件时越来越重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者,既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要防止权力成为政府自利性的工具。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查处了一批批大案要案,但是几乎每一个官员,尤其是省部级高官被查处时,都会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显示了人民群众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深恶痛绝。有报道称,以网络舆论监督形式而水落石出的腐败案件甚至超出了传统媒体监督。2013年,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就是因受网上实名举报被查处。以权谋私,贪污挪用、侵吞国有资产、集体财产以及个人所有的其他合法财产,利用职务便利实施钱权交易,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乱纪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2013年9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了举报专区,首次公布了网上信访举报流程,为社会公众的网络监督举报敞开了大门[10]。随后,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网站也纷纷开通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随时接受群众举报,使公民监督权力得到有效实现。不断加大的反腐力度使贪官污吏越来越没有藏身之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但是,网络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网络谣言肆意传播、网民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存在有时也会使网络舆论监督失衡。要想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其全部作用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三)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所谓舆论引导,就是依照预期目标,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某种观念、内容,协调公众观点,引导言论方向,平衡舆论发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引导不仅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认识和观念层面的问题。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因为网络媒体传播而趋于弱化,当负面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肆意传播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挤压,从而使其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网络引导的过程中,针对不同舆论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动掌握舆论引导中的话语权是提高引导力的关键所在。实现话语权的基础首先是能否引起网民的“围观”;其次是网络舆论要得到网民的持续关注;最后是通过社会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网络话语权,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民众更加理性的深思。民众在交流互动、表达民意的同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官方主流媒体网站,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发挥着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等重要作用。新闻媒体以及政府官方作为舆情应对主体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社会民生需求,及时分析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态,适应民众关注点,及时、主动、有效地对公众诉求作出合理回应,通过与民众在网上的沟通、交流,将政府出台的应对措施与群众心声统一起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面、积极、有效消除群众质疑,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解决群众需求,回应民众期待,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

将分析网络舆论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起来,提高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并引导不同身份、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群众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注重网络评论引导工作,使评论员善于从不同的观察视角、运用不同的评论方式开展网上评论引导,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民生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答复,引导网络舆论朝着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注重评估、判断网络舆论引导所带来的舆论反响和传播效果,需要及时掌握舆论动态,深入研究舆论生态,透彻分析舆情走势,提升信息鉴别能力,在保证客观真实原则的同时,掌握好引导舆论的“度”,抓住话语时机,及时公开权威信息,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增加舆论正面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使报道更加生动活泼,使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更加深入、充分。

四、结语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维护自身利益既是网民的初衷,也是网络舆情的催化剂。舆情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形成于网络,反过来又影响现实社会。当前,我国各阶层利益主体严重分化,民众利益表达愿望十分强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面临诸多难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表达渠道的自由畅通,民众将网络作为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的有效平台,在维护自身利益中能够聚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取得较高的参与效能。一方面,网民通过互联网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政府对相关责任部门施加压力和影响,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于是,形成了一次又一次广泛参与、影响深远的网络舆情。为此,需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使网络舆情不仅局限在网络社会的框架之中,还要为社会发展带来有价值的思考,努力实现网络舆情价值最大化。

[1]朱峰,马立平,王秋菊.新媒体视域中的公共舆论引导者——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类型、特征及功能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9.

[2]肖明清.网络舆情与社会公平正义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3):114.

[3]刘志鹏.论网络民主及其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17.

[4]廖灿亮.2016年上半年网络舆情分析 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EB/OL].(2016-07-06)[2016-07-09].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706/c209043-28530486.html.

[5]黎昱睿.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舆情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4(5):66.

[6]周强.构建司法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EB/OL].(2016-10-22)[2016-11-03].http://money.163.com/16/1022/20/C40P0GEM002580S6.html.

[7]张春华.网络舆情的社会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7.

[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 London:Allen Lane; Meyerowitz, J., No Sense of Place[M]. New York: Oxford Press, 1985:53.

[10]唐绪军.让网络反腐成为“不敢腐”的威慑力量[N]. 光明日报,2014-11-8(10).

(编辑:程俐萍)

Thegoverningofonlinepublicsentimentandsocialjustice

Zhang Yuan

(CollegeofMaxism,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provides a new space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and express their demands, its value as the instruments are enhancing in work and study and its influence and func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Presently, China is undergoing the critical phase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social transition. Behind the swif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social interest imbalance and lack of justice. Making full use of online public sentiment to further reconcile social conflicts and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a way for people to protect their interest by online media, and it's a democracy practice developed spontaneously by the people, which is important and positive to promote reform.

Online public sentiment;Fairness and justice;Internet

D089

:A

:1671-816X(2017)10-0070-07

2017-06-21

张媛(1986-),女(汉),辽宁抚顺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文明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舆情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舆情
舆情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舆情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