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集聚:探索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物质基础

2017-04-02李松有李松

关键词:公共服务要素村民

李松有,李松

(1.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经济与管理系,广西 扶绥 532100)

要素集聚:探索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物质基础

李松有1,李松2

(1.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经济与管理系,广西 扶绥 532100)

要素集聚为村民自治提供了物质条件,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需要适合的自治单元,要素集聚程度影响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不同经济发展时期,要素集聚程度存在差异,高要素集聚和低要素集聚都不是选择自治基本单元的有效条件,只有适度要素集聚才构成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物质基础。

要素集聚;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物质

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密切相关。以经济视角研究自治的学者提出“经济类型说”,“经济模式说”和“经济水平说”等,主要从静态角度阐述资源要素与自治的关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治重心开始下移,这一静态说难以做到合理解释,这时产业经济要素集聚概念适应自治深化研究。现实中围绕经济发展事务开展自治,需要寻找合适的自治单元或者自治载体,才能找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探索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近年来,广西省、广东省和湖北省等地相继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实践创新。这些实践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那么要素集聚与自治关系如何?要素集聚程度会如何影响自治重心?要素集聚变化又会导致自治单元选择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是本文亟需回答的问题。

一、 要素集聚与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集中体现在生产要素集聚与村民自治关联上。要素集聚是指土地、人口和资本等要素在专业领域之内的组合与集中[1]。研究发现当诸多生产要素越集中,那么生产要素集聚程度越强。适度要素集聚可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降低成本,实现要素集聚经济;而低要素集聚导致要素配置低效率,交易成本较高,造成要素集聚不经济。高度要素集聚会导致生产要素过分集中,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协调难度大,加大交易成本,同样也是一种要素集聚不经济。在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要素集聚程度对自治效率和自治效能产生很大影响,集中体现在自治效率和自治效能两个关联。

(一)要素集聚与自治效率

有效治理追求治理的低成本,讲究治理效率。主要体现协作成本、转移和交易成本,以及监督成本等维度。适度的要素集聚可以有效地降低协作成本。现代农业经济有利于发挥要素协同功能,注重各种生产要素的分工协作,即协调和集中分割地域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适当集聚有利于减少生产部门要素碎片化,加速资源有效供给,大大缩短公共产品的供给时间和匹配难度,不断提高部门整合效率,创新经济领域治理机制。当各种生产要素遭遇地缘分割障碍,必然加大资源要素整合难度,增加了协同治理环节,增加协作成本。马克思认为,协作首先产生于各种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单是要素数量的集中,就会导致生产力产生本质的变化[2]。农业生产是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化产业,个体操作无力感和低效率,难以实现集团协作的规模效应。适中的要素集聚可以缩短生产要素配置成本,要素分散则刚好相反。这些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但凡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公共服务供给距离越短,那么公共服务外溢效应越充分,作为生产者越扩大收益,大大缩短生产领域治理成本。适度的要素集聚便于降低监管成本。要素分散加大农业生产管理难度,大大提高平均监管成本,要素集中不仅便于生产规划,克服搭便车问题,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而且对于产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进行规模化处理,比如为了支持清洁乡村建设,需要建设规模化排污设施,集中规模处理,可以降低平均成本。要素分散必将会导致排污设施重复建设,延长需要集中管理链条,不仅浪费国家资源,而且加大管理难度。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其重要环节就是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一方面来自于资源适度集中促进治理成本下降,另外,就是增加群众监管成本,大大提高参与式治理效果。

(二)要素集聚与自治效能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衡量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自治效能就是强调各种要素协调、集中和优化,达到利益分享和外延扩大。适度的要素集聚可以发挥规模效益。要素集聚可以发挥资本的外部性,供给不足时,要素量的叠加,也能创造更多财富,实现共同收益[3]。同时,在要素集聚区域,众人可以互用公共基础设施,减少设施重复建设成本,外部性高。而要素分散区域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难以发挥外部性。其要义是找到村民参与有效自治关键区域。另外,要素集中有利于发挥技术和知识的外部经济。舒尔茨强调,改造传统农业要求现代要素的注入,认为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4]。知识和技术作为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公共服务,要素集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交流和协作,加快技术和知识的传播,新增长理论中的外溢知识和干中学的知识,更多的是默会知识,在一定空间内外生知识外溢和干而学到知识,促进协作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使收益递增[5]。适度的要素集聚可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要素集聚促使市场拓展与壮大,从而扩大公共服务需求,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也相应扩大,平均供给成本不断下降,同时,协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大大提高公共服务收益水平,给外来资本进入提供契机,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程度,在外延上扩展公共服务提供能力。而要素分散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导致外部生产要素强势输入,不仅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成本,而且削弱了区域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因此,村民自治也可以引入市场思维,激活治理资源,实现低成本治理。

二、要素集聚与村民自治实践过程

(一)传统自然经济时期:低要素集聚不经济

传统时期村落是构成乡土社会基本单元,由于地缘限制,村落之间或者村民之间相对孤立,彼此主动接触少[6]。以血脉为基础的“分家析产”形成了共同血脉、共同地域、共同生活和共同利益的小自然村落。但这类村落一般与外界较隔绝,信息不灵,居民传统观念强,比较保守,村落变迁缓慢,社会流动较少。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土地人人可买,要素简单,遗产均分,土地资产转瞬有聚有散[7]。自然性质决定了农业上土地和资本不易集中,难以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公共设施外部经济低,加之技术进步比较缓慢致使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因而家户作为传统农村的基本经济单位。家户大多以从事农业为主,生产力极端落后和生产资料缺乏,依靠代代相传的经验进行精耕细作,“每个农户几乎能够自给自足,自己是生产产品的大部分消费者,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8]。因此协作难度大。由于自然风险和剥削,造成农业积贫积弱局面,经营式农场极为有限,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在村的地主和商人的经营,更加漠视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基本基础设施建设,要依靠家族的族田、祠田、庙田和坟地等公共土地、公共资源租种共同占有收益,生产要素不能进行再分配,再调整。这是基于归宿感和认同感,可以说传统家产制集体经济的特点是“多而不强,凝而不聚,成而不久”[9]。可见,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生产要素分散,表现为土地细碎,人口分散,资本短缺和技术落后等,造成农业经济内卷化,制约公共服务供给,导致乡村社会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理。

(二)合作社经济时期:高要素集聚不经济

马克思认为,分散的农民是小生产者,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因此必须进行集体化的改造,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10]。为此,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实行多次重要改革,比如家庭单干,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等等。家庭单干意味着农户个人拥有土地等生产要素;互助组开展生产诸多环节的互助,农户仍然有权利支配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初级社对土地有控制和经营权,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并进行集体劳动,农民按照劳动入社土地分配成果,开始出现利益受损;高级合作社将土地等生产资料收归集体所有,并有土地经营和收益分配权,农民共同劳动,按照劳动分配成果[11]。可见,随着家庭单干到高级社,生产要素集聚程度依次递增。由于以公社为集体经济单元,单位太大,导致生产要素平调难,后面国家调整为生产资料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归生产小队所有,支配生产成果促使生产资料占有单位和生产分配单位相统一。总之,公社经济体制具有管制性和封闭性,妨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且生产资料过分集中,不仅导致规模不经济,利益无法实现,靠强制命令,致使群众参与积极性低,协作效率低,规模大造成监管难度大,成本较高,在生产要素过分集聚情况下,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更高,特别是农民要从事大量跨行业、跨地区各种低效或无效的公共工程设施。

(三)统分结合经济时期:低要素集聚不经济

人民公社式微以后,撤社建乡,生产大队建构行政村,生产小队发展成村民小组,80年代初农村推行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每户按人口的多少分得不同面积的经营土地,农民拥有自己土地的经营权,这种统分家庭承包制度,似乎是生产单位向家庭单元回归[12]。这种经营体制实现经营决策,经营权与收益权一致,短时期内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随着市场不断深入,由于土地分散细碎,劳动力不足和资本缺少等因素,一定程度制约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不仅如此,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方保留一定集体土地等集体资源,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滞后,集体资源被分配干净,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大量村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出现大量的空壳村,行政村一级的村委会作为法定的自治单位,难以承担公共事务,造成乡村衰败。事实上随着集体产权虚置,即使基于村庄公共性或者共同性需求,比如为农业提供水利服务等等,集体经济或者村庄共同体只是一种松散性经济组织,其公共性体现在产权的共有和少许的共同服务[13]。这属于一种低要素集聚经济表现。

(四)多元产权经济时期:混合要素集聚不经济

散漫的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问题需要进行合作制度的创新,合作社作为小农改造的一种手段,合作社的发展必然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的产生。2007年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新型合作制度开始运行。包括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社等形式,一些专业合作组织还通过银行贷款或募集资金参股等形式形成技术、经济服务的实体[13]。而不少地方的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主张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农户股权收益分配权利,实现规模化经营也降低管理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样股份社不仅承担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还可以共同利用公共设施、设备和服务,而且为了便于发展生产,不少生产者也会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收人。可见集体的土地、资产作为生产要素加入合作社,股民共同持有,并按照所持股份分红,股份合作社统一占有、进行统一经营,可以说,股份社属于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一种形式,属于要素集聚经济,但是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只是占少部分,现实家庭小农经济仍然占主流,拉低了要素集聚的总体效果,形成要素集聚集中和分散并存的局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混合要素集聚不经济。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从事生产的基本单元,同样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治理单元。这种复合身份的单元,不仅要履行完成经济生产事务,也要进行公共服务的建设。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集聚特征不同,导致治理出现差异。传统自给自足经济,生产要素分散,家户作为基本经济生产单位,无力提供有效公共服务,它不是一种有效的自治单元。人民公社时期,由互助组发展高级社,要素集中程度依次递增,但由于封闭性和强制性,要素流动受到阻碍,也是一种要素集聚不经济,公共服务建设难度大,同样,也不是合适的自治单元。统分经济时期,家庭作为生产单元,造成生产要素分割严重,缺乏集体收入的村庄无法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也不能成为治理有效单元。多元产权经济时期,合作社作为基本经济单元,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特别是在村组或者村落的合作社,要素集中规模适度,便于建设和共享公共服务。因此,究竟什么的生产经营单元才是有效自治基本单元,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以要素集聚为核心探寻村民自治基本单元

秭归县以“产业趋同……利益共享、有利发展”为目标,展开以自然村落(村民小组)为单元自治,以理事会为载体,为寻找自治基本单元提供很好的范本。最适合的自治单元也是适度要素集聚的单元。从生产要素集聚视角进行分析,以20~80户为单元的自然村落(村民小组),人口规模不大,范围小,集中发展产业经济,生产劳动协作效率高。这种生产的协调就使农民自发形成互惠关系。特别是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新形式,可以寻找到新的资源,发现新的精英做实合作社,带领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规模产业。自然村落(村民小组)具有土地发包权和调整权力,通过置换调整和平整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将土地按功能划为茶叶区、柑橘区、烟叶区及核桃区重新分配,统一分类耕作,便于共享公共服务,并按面积的标准收取基建管理费,增加集体收入。该地区范围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市场进入,如为了优化投资环境,不少进驻企业投资公路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减轻了建设成本。而且小组或自然村设立合作社,有利于政策、资源以及市场的对接。不断充实合作社这一实体组织,便于对接上级政府发包资源,在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通过财政涉农资金与土地资源、公共服务多途径、多方式整合,依托村民小组这一自治载体,投资乡村基础建设,比如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等等。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财政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会移交给合作社来管理,也直接承接财政补助。另外,借助于农业合作社作为有效自治的平台,逐渐转变家户传统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自然村落(村民小组)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最普遍的集体经济组织,也是乡村社会最小的自治单位*1998年正式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小组成为乡村社会真正的自治单位, 确立了村民小组在村级治理结构中的法律地位。。以秭归村落自治基本单元,以合作社为自治载体,发展规模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了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村集体的资本投入可以来自于自身的积累,也可以来自于政府“三农”及相关发展项目的支持。同时农村社区内的能人也以社区成员的身份被吸纳到合作中来,为合作社带来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要素集聚经济。

四、 结论与探讨

根据要素集聚程度,分析经济与自治关系,有利于解决基本单元选择问题,但现实中需面对要素积累不足、要素配置效率低和缺乏要素提供的经济实体等,对于自治基本单元选择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要素集聚是自治有效实现的物质条件

要素集聚推动产业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为自治有效实现创造条件。现代化经济是一种集约型经济,要素流动推进关联效应,协作效率的提高,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递增是集聚的根本源泉。另外,技术外溢强调基于技术交流和扩散的关联,降低供给成本。要素集聚不仅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数量,而且适度集聚弱化了距离的影响,公共服务提供和共享成本大大降低,进一步扩大收益。

(二)选择适度要素集中的自治单元

自治单元在组或村落以下,发展经济,要素集聚分散,要素集聚不经济,公共服务提供成本高,易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而治理单元在行政村,因为地理环境等制约因素,难以实现要素集聚,以村民委员会为治理载体的,村委会与村民的利益关联度较弱,公共服务供给难度大。可见适度要素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规模农业经济……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也要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14]。以村落或村民小组为自治单元,不仅可以做实经济实体,也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自治有效地发展。

(三)做活做实有效自治的基本单元

当前,不少地方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者自然村落为基本单位,进一步要求自治重心下沉,给予自治创新极大启示。同时,根据宪法等相关规定,村级经济组织可依法经营和处置集体所有财产,比如土地等等,可见将其作为自治单元颇有价值。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做实做活经济合作社,依托它的合作社,完善它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架构,以及党支部的架构,充实功能,完善机制,建立议事规则,把原来松散性的领导核心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其逐渐成为与村民形成紧密性利益连结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同时,该组织围绕相关的章程规定,围绕着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去履行职责,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提出,立足于村民小组,逐步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社组织,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平台。

[1]周天勇,蒋震. 要素聚集程度对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影响[J]. 财政研究,2010(1):2-6.

[2]资本论(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0.

[3]白雪娇. 有机聚合和均衡聚合: 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要素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4(12):40-45.

[4]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

[5]程启智. 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两个维度: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J].当代经济研究, 2013(3):10-13.

[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3.

[9]邓大才. 产权与利益: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经济基础[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34-3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0.

[11]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12]徐勇,赵德健. 创新集体:对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4.

[13]程同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北学刊,2006(3):59-60.

[14]习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EB/OL].(2009-09-29)[2017-01-05]人民网. http://news.sohu.com/20140930/n404783179.shtml.

(编辑:程俐萍)

Factoragglomeration:exploringthematerialbaseofvillagerautonomy

Li Songyou1, Li Song2

(1.InstituteforChinaRuralStudies,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2.DepartmentofEconomicsandManagement,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sui532100,China)

The agglomeration provides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 villagers autonomy.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villagers' autonomy requires autonomous units and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affects the choice of autonomous units. The basic unit of different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agglomeration degree, high agglomeration and low agglomeration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autonomous selection of effective conditions, only moderate elements of agglomeration is a basic unit of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villagers' autonomy.

Factor agglomeration; Villager autonomy; Basic unit; Mastery

D6

:A

:1671-816X(2017)10-0045-05

2017-06-04

李松有(1986-),男(壮),广西桂林人, 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经济与地方治理方面的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项目(10GBG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810012)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要素村民
公共服务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