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大城建设背景下城市文化构建路径研究

2017-04-02纪东东李少多

关键词:大城宜昌建设

纪东东,李少多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宜昌大城建设背景下城市文化构建路径研究

纪东东,李少多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城市建设作为人类参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无时无刻不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宜昌大城建设的战略规划,通过梳理宜昌大城建设与宜昌城市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城市文化构建在大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宜昌城市文化构建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宜昌大城建设背景下城市文化的构建路径。

宜昌; 大城建设; 城市文化

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美国著名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提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1],形象地表达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由此可见,城市建设的本质其实就是在构造文化,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不可忽视城市文化的构建。因此,在宜昌提出的城市建设战略规划中要实现“既大又强、特有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宜昌,城市文化的构建必须起到重要作用。

一、宜昌大城建设与宜昌城市文化构建

1.宜昌大城建设的战略规划

宜昌大城建设的战略决策,大致经历了“酝酿、发轫、确立、成熟”四个时期。从孙中山“以闸堰其水”和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点燃“宜昌梦”开始,历经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点关注和重要指示,到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宜昌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宜昌大城建设的初步构想基本形成,推进宜昌大城建设也随之上升为省级战略。直到2013年3月、7月,省委、省政府先后批准通过《宜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宜昌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宜昌大城建设的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正式形成,至此,“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宜昌在城市建设蓝图中正式定格。“既大又强、特优特美”是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根本内涵,即形成特大的城市规模、特强的产业支撑、特优的城市环境、特美的城市形象,它以人本、绿色、生态、智慧、融合的“后现代”理念推动整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大城建设与城市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

城市是人的物质家园,更是人的精神家园。在城市地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活动,并通过城市中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和非物质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2]。决定城市自身发展质量的因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行动方式、制度设计和行动能力,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切结果,我们都可以认作为城市文化。所以,城市文化不是简单的一种或两三种文化特征和文化产品,它是一个复杂的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渗透、制约、促进的构成体系。城市文化的构成因素中,都是以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根本起点的。正因为此,大城建设与城市文化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大城建设离不开城市文化。城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城市建设得再大、再强、再优、再美,都是为市民服务的,它终究是通过城市的功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更好的生活。城市文化则是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仓廪实而知礼节”,城市建设的最终还是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也离不开大城建设,一切具有文化性的元素都必须通过实质性的物质来承载。就城市本身而言,构成城市空间环境涵盖的文化意义,使城市空间具有某种文化氛围,能引起人们的感官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强对城市的认知和理解,再通过参与其中的城市个体日积月累地影响着城市文化。从这个意义讲,城市文化通过个体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城市建设形态,不仅需要人的劳动力付出,也需要人的参与和维护。由于城市建设带来了大量人口的集聚与流动,也随之带来不同的文化形态类型,形成多样性、丰富性的文化集聚。

总而言之,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同时孕育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人这一主体,不断地实现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使城市文化更为深厚,城市建设更富特色。

3.构建城市文化对大城建设的意义

第一,构建城市文化有利于保存历史传统。城市在发展中,或多或少会保留文化遗产与文化遗存,这些历史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突出,并持续地与当下的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每座城市的当代生活都是在历史传统传承下的文化表现,是现代生产对古老生活方式的揉捻和加工。宜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积淀较为深厚。通过城市文化的构建,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传承发展的历史传统,保存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与认知,使得城市的血脉依靠文化紧密相传,大城建设不再是空洞无物的“冰冷”。

第二,构建城市文化有利于明确城市定位。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千城一面”、“千城无面”比比皆是,关键原因在于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明确城市定位,彰显城市特色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但要给一个城市作一个极为精当、科学的定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何找准城市特色、提炼城市精神,是做好城市定位的关键,这其中城市文化的构建功不可没。通过观察分析宜昌市民的生活方式,凝结创造出具有宜昌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运用“文化塑造城市”,“建设文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紧紧抓住文化建设,从“文化发展”的高度看待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文化资源决定城市发展的思路,以文化特色作为城市的价值体现,最终利用城市文化来打造不一样的现代化宜昌。

第三,构建城市文化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不仅代表城市的历史底蕴、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市民的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更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它如骨骼般支撑起城市的内在,又如血液般流淌在每位市民的身上,影响着他们的点点滴滴,并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全部。城市一旦形成深层的文化,就会渗透进个人价值和情趣、心理和思想中,形成市民的集体性格,进而影响市民整体的素质,市民的整体素质就决定着整座城市的精神。从这种意义上讲,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精神。通过构建城市文化,能够使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成为一座“有血有肉”的城市;也能够使宜昌整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变得更加饱满,成为一座“有灵魂”的城市。

第四,构建城市文化有利于引领城市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城市文化更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本,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提高,决定着城市整体发展的进程。因此,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座城市整体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一座引人注目、充满生机的城市不仅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明成果。凭借城市文化这支强大的力量,能够不断丰富宜昌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创新和发展属于宜昌自身的文化,最终通过新的、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领宜昌今后发展,找到属于宜昌自己的城市发展路径,使其永葆鲜明的特色、鲜活的灵魂和蓬勃的生机。

二、宜昌构建城市文化的现实条件

宜昌拥有大量底蕴深厚、种类繁多的文化资源,它是城市历经漫长的历史演绎与积淀后的成果,能够反映城市的物质和精神面貌,是构建城市文化的基础。

1.历史文化资源

宜昌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坐拥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巴楚文化。巴楚文化是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三峡地区交融形成的特色文化圈,宜昌是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巴楚文化是宜昌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宜昌历史文化中最为悠久的资源。二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土家族是宜昌市域内分布最多的少数民族,土家族的民族艺术闻名遐迩。同时宜昌市域丰厚的文化土壤也孕育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其载体和形式有民间故事、版画、民歌等数十种。三是名人文化。爱国诗人屈原、和睦使者王昭君、邻苏老人杨守敬。此外,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遗存而形成的名人文化衍生品。四是军事文化。以三国和抗战为代表的军事文化,遗留了如猇亭古战场、石牌保卫战遗址等文化景观和生动感人的故事和事迹。

2.生态文化资源

宜昌地处中西部衔合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便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于世。宜昌降水充沛,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构成了独富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一是山水文化。长江三峡、清江画廊、沮漳河风光、西陵峡、清江画廊,以及三游洞风景区、车溪风景区等全市范围内340多处魅力独具的秀丽风景,加上良好的气候,独特的区位,构筑了宜昌山水文化原型。二是地质文化。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峡谷之一,岩溶和峡谷地貌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宜昌拥有国土资源部2004年批准建设的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该园建成后,通过游览地貌奇特的长江三峡,人们可以观看到8亿多年来的诸多地质遗迹。三是水电工程文化。宜昌区域建有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葛洲坝、三峡电站等五座特大型水电大坝,还有诸多中小型水电站。已初步形成了言水电必谈宜昌、言宜昌必谈水电的文化背景。这些电站水坝不仅产生强大的电能,而且派生出丰富的水电工程文化、水电生产文化、水电科教文化、坝区移民文化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水电工程文化。

3.公共文化资源

公共文化资源涉及到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节庆活动、文化惠民活动、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近几年,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多重国家战略和多层政策的带动下,宜昌在充分挖掘、利用原有公共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新和开发了新的公共文化资源。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县级文化“三馆”齐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新建了宜昌博物馆、宜昌规划展览馆、宜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市级重点文化场馆。二是文化节庆活动方面。群众性文体活动经常化、体系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定期举办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三峡国际旅游节、长江钢琴音乐节、宜昌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三是文化惠民活动方面。定期下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实现文化惠民活动均等化、标准化、常态化。四是公共文化产品方面。增加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与维护经费,并逐步开始在全市建设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便利化和迅捷化。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重心下移,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并针对农民工群体、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

三、宜昌构建城市文化面临的问题

宜昌立足于现有的文化资源,在构建城市文化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对宜昌当前大城建设的分析,发现其城市文化的构建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城市文化建设不够全面。

在当前宜昌大城建设进程中,虽然将城市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仍停留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层面。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而言,文化资源固然重要,它可以直接进行文化旅游、文化传媒、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发,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是文化建设的全部环节。城市文化建设涵盖四个层次,即表层(城市的建筑、商品以及被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浅层(城市人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活动)、中层(城市的各种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管理功能和人际关系)和深层(城市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心理意识)[3]335。

宜昌在大城建设中,明显地模糊了城市文化和文化资源的概念,对二者的辨析不够精确,这就导致了过分注重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景观塑造、文化设施建设等表层性的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层建设方面(主要是人的方面)则较为薄弱,尤其是城市文化将人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宜昌城市文化的构建没有以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为出发点,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味为根本目的,忽视了人对于城市文化全面建设的重要作用,这也就进一步导致城市文化氛围的培育、城市精神空间的设计、城市文化信仰的缺失等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

第二,城市文化认同的缺失。

文化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凝聚。“文化认同”是人们在相同的共同体中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对本体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其核心是对本体基本价值的认同,是精神纽带也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宜昌进行大城建设的着力点也必然是要对市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人们在身份上找到主体感,认同宜昌的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和发展目标。

宜昌提出将“后现代”发展理念应用于大城建设,认为“后现代”是宜昌大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指导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理念[4]。 但是在网友与宜昌新区建设办公室的对话中,网友代表们提出了诸多对宜昌大城建设表示质疑的问题,如:

房顶上的安分猫:其实宜昌建成这样真的好吗?我只想要当初那个从不堵车,城中有江,路上卖萝卜饺子的小城。

小斯斯斯蜜噠、Cissy:未来宜昌城市的命运就是在步北京、天津的后尘。

网友代表:新区建设中的后现代理念是怎么体现的?是不是就是高低起伏,左右不对称?

网友代表:是不是大拆大建,高楼林立,道阔人稀,失去山水园林城特色?

夷陵老彭:面对大量动迁,新区在城市土地和房屋征用征收上有什么创新之举?

以牛人自居:前不久看到网上说河南鹤壁新区没有人,成新鬼城,之前还有鄂尔多斯。宜昌新区规划建设中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5]

可见,人们最为关注的仍是与他们生活最为相关的内容,如果一个城市建设及发展理念脱离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范畴,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导致市民对发展理念的不认可,城市文化建设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抵制,进而产生城市文化的不认同,对这个城市的不认同。城市文化认同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人”的关注度不够,这就与所提倡的人本内涵相违背,存在“口号概念”输出之嫌。

第三,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不够明确。

城市文化的重点在于个性与特色,在于能通过城市文化品牌就可以对城市进行“身份锁定”。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年)》,宜昌大城建设的定位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发展新模式,使宜昌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这样的定位无法实现差异性,因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定位是“宜居宜业”;这样的定位也缺乏文化元素对城市建设的引领性指导,不能够使城市富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文化资源是城市进行文化定位的基础,尽管宜昌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这些文化资源多是与周边地区“共有共享”。如巴楚文化在地域上横跨多省,三峡文化与重庆共享,土家族文化无法与邻近的恩施匹敌,三国文化上更难以与荆州、赤壁、襄樊抗衡。但宜昌城市建设的文化定位仍把重点放在这些文化上,这样的城市文化定位不是城市独有的,而是每个城市共有的,共有的城市文化是无法展现城市特色的,势必被周边的品牌文化罩在“影区”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品牌。

同时,宜昌的城市品牌定位并不持续,这在城市品牌定位语上表现极为明显。城市品牌定位语就是城市定位的提炼和浓缩精华,但宜昌近些年提过“浪漫三峡风流宜昌”、“金色三峡 银色大坝 绿色宜昌”,再到如今大城建设提出的“宜人之地、昌盛之城”,经历了多个品牌定位语的变化。多变的城市定位不仅会影响城市营销战略和城市文化宣传,也会使本地市民和外地市民产生迷惑,就会对这个城市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

四、宜昌城市文化的构建路径分析

能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仅决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未来,也决定着整个城市发展的前途。

1.解构城市文化,全面构建城市文化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其文化内涵的覆盖面极为宽广,几乎包括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区文化乃至国家文化等诸多方面。多数专家认为,就城市本身而言,凡城市的建设、开发与管理,城市各种产业的配置及运营,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心态及人际交往、城市的文学艺术活动及文化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文化的范畴[3]334。 只有对城市文化进行解构和剖析,才能使得城市文化的构建更为全面。

因此在宜昌城市文化建设中,一是制定和测算城市文化建设的相关指标。城市文化的构成较为复杂,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使得质性建设变为量性建设,如城市文化设施构成及其管理效率和使用频度的标准、关于城市文化环境的构成良序性标准、城市文化空间的设计合理性标准、城市文化竞争力意识和发展意识程度、城市文化活动的丰富有趣性程度、市民思想观念的自由开放程度、城市市民性格的亲和力程度、城市市民的文化创造力、传播再生产力程度等,有意识地按相关指标进行城市文化构建。二是要理解和把握城市生活的文化内涵,深刻剖析城市文化与人自身的创造力,一方面城市建构“有活力的”即内容丰富、热情积极、历史厚重的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选择,充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提高文化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对文化影响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文化建设关乎他们幸福生活的福祉,鼓励市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尤其是通过荣誉表彰、物质奖励、身份塑造等方式,使得市民真正认识到城市文化就在自己生活中,就在不远处,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和文化影响力,全面构建城市文化。

2.凸显人的价值,提升文化认同

宜昌提倡用“后现代”理念进行大城建设,但是“后现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学术界尚且没有统一的定论。即使宜昌提出了自身对概念的解读与宣传,也并未在市民中产生预期的良好反应。人是城市生活的主角,城市文化表现在市民对自己整体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整体性的感觉上。这种审美判断包含着市民对现有生活的审美态度、深刻理解、阐释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一定不能忽视“人”这个主体,正是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集中与提炼,才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这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城市文化是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

因此,提升城市文化认同,就是要以“人”为尺度,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一是要尊重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人的生活构成了整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和生命形态。有论者直言:“脏乱差的城市也有人喜欢,只因为那些城市不仅仅只有脏乱差,更有温情脉脉和人间烟火。”[6]正是这种具有“烟火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构成了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构建城市文化不是仅仅构建冰冷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构建有温度的生活。二是要尊重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这两者决定了人们选择城市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决定人们选择一个城市的,首先是地缘(出生地、成长地、家乡或近家乡之地),其次是工作机会(据此发展事业和理想),再次是情感(家庭亲情、爱情、朋友圈子、对城市的热爱),对居住生活的条件则排在很后的位置。”[7]情感就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主要表达。宜昌的大城建设不仅是物质环境建设,更是塑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其核心和保障就是尊重人们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世界,海德格尔也提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有让人们在这座城市实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追求,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座城市的文化才会被人们真正肯定和认同。

3.坚持宜昌特色,重构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在科学、精确的文化定位指导下进行,因此重构宜昌的城市文化品牌,一定要在充分整合宜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一是要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城市文化资源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是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的前提。“跳出宜昌看宜昌,跳出文化看文化”,宜昌真正具有独特个性与巨大吸引力、影响力的文化应是水电工程文化和以屈原、王昭君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因此水电文化和名人文化应该是宜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的主体构成。而三峡文化、巴楚文化、土家民俗文化、三国文化与其他地区“共享共有”,但是将这些文化都在一个地域内出现,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性。因此宜昌的文化定位要突出“水电工程、屈原”,但也要突出其他文化资源的整合,突出“整合性的多种文化融合”。二是要坚持审美意义的文化内涵。文化定位应当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定位会带来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就越能被人记住,也就越能增强城市文化形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例如,扬州市品牌定位语为“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突出了扬州文化地标“瘦西湖”,同时加以“诗画、人文、古”具有文化内涵的修饰语,使扬州城市形象变得更为饱满。宜昌拥有众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定位不仅要有文化性,更要兼具美誉性。三是要坚持品牌定位的连续性。宜昌的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一旦确定,就必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坚定不移地去贯彻、宣传和实施。不能因为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而中断,更不能因为领导管理层的变化而随之更改。

(文献文件资料多来源于《2011-201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宜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4~2016年)》。)

[1]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4.

[2] 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

[3] 吕智敏.文艺学新概念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4] 宜昌新区网.国际视野 国家水平 令人震撼 用后现代理念打造宜昌新区[EB/OL].www.hbycxq.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1&id=27,2013-07-30.

[5] 三峡宜昌网.周青做客本网解读宜昌新区建设[EB/OL].www.yichang.gov.cn/html/shipinzhongxin/shipintuijian/2013/0613/421361.html,2013-06-13.

[6] 何树青.城市意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277.

[7] 何树青.连城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9.

[责任编辑:赵秀丽]

G 112

A

1672-6219(2017)05-0017-05

2017-01-10

纪东东,女,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少多,男,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5.004

猜你喜欢

大城宜昌建设
2022中国大城强城指数TOP30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解封
湖北宜昌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大城衡阳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暑假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