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反转的研究

2017-04-02孟俊

智富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

孟俊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100876)

【摘 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迅速普及,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因其即时性与便捷性等特点成为网民进行信息传播、交流互动的首选,这不仅改变了网民的社交生活方式,也使舆情反转现象的发生成为了可能。基于“查丁修路事件”,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并从四个角度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希望能够为网络舆情及舆情反转的未来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查丁修路事件;网络舆情;舆情反转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庞大的网民数量,通过新兴的社交媒体,为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的表达提供了便利,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参与热情的高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极易引发舆情反转现象。

一、网络舆情反转的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是社会民意快捷的反馈渠道,是社会情绪的展示窗口。①网络舆情是人们表达自己声音的一种渠道。而关于“舆情反转”,百度百科检索的结果是,“事件发展初期和后期舆情表达的不一致或逐渐呈现逆向转化态势,甚至主流舆论或多数派意见与情绪也出现完全相反的逆转,即网络群体的舆情表达游走于不同的舆论漩涡中,主流舆论或多数派意见数次向不同方向的倾斜,使得舆情表达最终发生反转”。近年来,舆情反转现象频现网络,无论是2016年的“查丁修路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还是2015年中国老人东京被撞被传“碰瓷”,反转现象接连上演,已成为网民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二、“查丁修路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反转的分析

2016年12月24日,一则“西安农民自掏24万把泥路修成水泥路国土局:系违建”新闻刷爆网络,引发广大网民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支持这位西安农民查丁帮助村民修路的行为,并怒斥政府的不作为。然而次日,政府在官方微博上公布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民查丁未经政府审批,租用耕地9亩,擅自建设营利性足球场及其附属设施,而且不符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此外,为了方便足球场经营,查丁未经村委会同意,个人出资修建223米的水泥路。在修建的过程中,村干部多次制止,但其不听劝阻。官方的回应一出,再一次引爆网络舆情,并引发舆情反转,网民纷纷指责媒体报道的断章取义,缺乏真实性,绝口不提占用耕地未见营利性足球场及其附属设施问题,也不提查丁承认“修路也有自己的私心”是什么私心,矛头直指个人自掏腰包为村里修路还被国土部门认定为违法建筑要求限期拆除,成功吸引眼球,达到了抹黑政府管理部门的目的。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的反思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一些信息往往没有经过核实就已经得到迅速传播,极易引爆网络舆论。为了净化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包括网民的自律、政府的监控、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法律的完善,防止网络舆情出现反转。

(一)网民的自律与他律

自媒体时代,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判断力差的受众容易被虚假信息蒙骗。受众在了解热点事件时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单纯从表面信息上去解读整个事件,一旦深层信息被挖掘,受众就会改变先前的态度,舆情得意反复逆转。②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你必须如实的在网上发表信息,必须经得起推敲,不要让大家先同情你后来又唾骂你,引发舆论反转。对于广大网民来说,在对舆情热点事件发表看法时,应该提高判断力,不被舆论所左右。再者,我们要证据掌握充分的条件下再发表评论,提高自己的自律水平。此外,当你发现有造假信息传播时,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履行网民的监督责任。互联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自律与他律有助于净化网络舆情。

(二)加强网络舆情传播的监控——政府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氛围和网民的脸谱化认知构成了舆情反转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一个舆情话题的走热,在很大程度上是“迎合”网络情绪的结果,舆情反转事件也不例外。一个舆情话题被打造的越是具有公共属性,例如,在查丁修路事件中,其当事人自掏24万元修路的个人诉求与广大网民群体诉求越是接近或一致,其网络吸睛能力也就越高。因此,尽管对核心事实的裁剪与遮掩导致了后期的反转,但前期的舆情发酵仍然可以说是网民态度和意见的真实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网民的情绪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网络舆情传播的监控,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广大网民关心的问题及时作出回应,引导大家走向正确的舆论场。

(三)媒介传播的真实性

媒體这种倾向性报道和传播,是诱发舆情反转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新闻生产机制下,记者在向新媒体供稿时,要恪守传统新闻写作中强调的客观、真实原则;媒体要在新媒体信息“把关”岗位上安排业务能力强的编辑;编辑在审核记者的来稿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信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初稿,避免误导舆论的新闻刊发。③换言之,净化舆论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媒体应在热点事件中应该尽量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同时媒体还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适时地对公众舆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努力形成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相对于网民的情绪化、感性化,媒体应该秉持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通过破解事件反映核心问题来回应广大网民的呼声。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坚守真实性的底线。

(四)法律的完善

在网络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完善法律法规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要求网民不造谣不传谣等,否则就会收到法律的惩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等新闻采编规范文件,对“核实新闻信息来源”、“完善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等均有明确规定。破解舆情反转,网民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媒体也需要行业共识和制度性约束,建立和严格履行行业规范。④法律法规的颁布之后还要强化其落实,为了净化网络舆论,需要我们每个人增进法律意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论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新闻呈现出井喷式的巨大威力,新媒体成为日益重要的舆论场所。正如在“查丁修路事件”中,新媒体在新浪微博的报道给广大受众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表达看法和了解时事新闻的平台,但随之带来的还有各路媒体为追求点击率而在新闻真实性上做文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新闻媒体的客观公正性被逐渐地扭曲,让有的新闻媒体失去了应有的专业素养,一味通过追求热点来吸引眼球。总的来说,网民的自律,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也能够影响到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与舆情反转。

虽然今天的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但我们依然感叹“信息随手可得,真相依然稀缺”。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使得讨论和表达的声音更加多元,但同时也弱化了消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社会公众、媒体、政府等各方面都需要努力,提高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水平,构建一个向上向善和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述[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2]赵欣,梁阿李. 网络“舆情反转”的成因与治理[J].新闻传播,2016年第5期.

[3]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年第9期.

[4]张力文.浅析舆情反转事件对媒体公信力的侵蚀[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新媒体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