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晋祠之铭并序》碑看唐时晋祠

2017-04-01牛白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晋祠碑文

□牛白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 030027)

从《晋祠之铭并序》碑看唐时晋祠

□牛白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 030027)

通过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文,窥测唐代晋祠庙貌布局、神灵崇拜、祭祀活动、宗教观念等,发现其与宋代以后有很大的区别,是回顾晋祠历史在宋代根本转折的重要参照系统。

晋祠;庙貌;神灵;祭祀

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①多有论者,笔者仅从碑文内容窥测一些隋唐时期晋祠的情况:

首先是透露出庙貌方面的重要信息。碑云晋祠的地理位置是“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指出“临汾川”,即坐西朝东,东临汾河;“构仁智”,盖典出于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指悬瓮山,“智”当指晋水。其建筑则是“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晋祠现存建筑最早的是宋代的圣母殿,五代以前建筑无存。此处所指“阙”为我国古代标志性建筑,一般建于宫廷、祠庙、墓道门之两侧,兼有瞭望防卫功能。现存晋祠无“阙”类建筑。唐时“阙”高达“九层”,而其色彩曰“金”。当然以碑文文风,不是实指,但“阙”是唐以前常见建筑式样,或当时晋祠真建有阙。“玉楼千仞”,“玉楼”当指晋祠的殿阁,其巍峨之状喻为“千仞”。“楼”就是多层或重檐建筑,建于悬瓮山下,面临鱼沼。北齐高洋时期“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也言“楼”,盖唐时尚存。宋初重建叔虞祠时,“旧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新”之,“大”之,并“撼其旧制”②,应是将原有正殿拆除重建。建好后“正殿中启,长廊周布”。据柴泽俊先生推测,现存圣母殿是宋代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间地震,致宋初太平兴国八年(981)建好的叔虞祠“摧圮”后重建的。实际上,此后屡次发生地震,“宋仁宗时(1023-1031)地震,巨石摧崩,(悬瓮山)无复瓮形矣。相传悬瓮山移半里,而奉圣寺不动”[1]。此次很可能将圣母殿再次摧毁。另外,有记载绍圣元年(1096)、崇宁元年(1102)又发生地震损坏圣母殿,并重修③。宋代使晋祠面貌根本改变。这使我们探究唐代时的晋祠面貌更有意义。唐碑碑文描述晋水源头“飞泉涌砌”,且提到“住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圆为池,方为沼”,“渔沼飞梁”是晋祠的著名景致,此处“住方圆”,“方”当指渔沼,“圆”当指难老、善利二泉。《水经注》载北魏时晋祠“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以蓄以为沼。”到李世民时代,这一景观没有中断。可知唐时北齐所建景观性建筑如难老、善利二泉亭、望川亭、流杯亭、宝墨堂等,也还都在。

总体上当时晋祠的建筑有“阙”,这应该是建在入口处;有正殿“玉楼”,坐西朝东,靠山面川,应该非常高峻,可能是多层或多檐;还有一些亭、堂类景观性建筑,还有“沼”。面貌与宋代、更与今天所见是大为不同的。其整体气氛则是“沉沉清庙,肃肃灵坛”。

碑文对晋祠山水景色进行了详细描述,悬瓮山“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后世建晋祠堡南侧西门曰“望翠”,奉圣寺塔西提“望翠”,太原县城西门亦称“望翠”,盖均出于此。且山水是有神性的,如悬瓮山“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节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样的观念到唐朝时仍一脉相承。

碑文透露的关于晋祠神灵的信息也是极其重要的。碑文一开始即写到叔虞“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由此“虽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对叔虞出身、生前功业、后世影响及历史以来被祭祀纪念的情况进行了概述,“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这些描述均显明地证明当时晋祠的主神即是叔虞无疑。指出这一点是有必要的,有利于考证辨别宋代“女郎”入驻晋祠而后变为“圣母”,又成邑姜,而成主神的变迁。不过其时晋祠区域,或不仅仅是叔虞一神,碑文提到因悬瓮山、晋水之美,“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众美”“祗是宅”,指出诸神居此。我们今日所见“晋祠”是一封闭区域,有庙垣护之,但此庙垣建于明天顺年间。若去此垣考察晋祠,将晋祠由院落观念扩展为区域观念,即会发现北齐时所建雨花寺、上生寺、崇福寺均可纳入此区域。唐代初还创建奉圣寺,由尉迟敬德“施此别业,创为梵刹”④,李世民来并州时已存在,虽还没有称为“奉圣寺”。唐僖宗时(874-888)重臣牛丛写晋祠诗云:“蹑石攀萝径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⑤。”可知唐代朝阳洞道教庙宇也已入驻。此外,也不排除还有其它神庙驻此区域。

关于唐时晋祠的祭祀活动,碑文亦有描述:“是以朱轮华毂,接轸于坛衢;玉币丰粢,连箱于庙阙”。又云:“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积”,其祭祀活动宜很隆重,而祭品为“玉”、“币”、“帛”、“丰粢”、“珍羞”。其祭祀效果则是“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逾显”。神对人们的报答是“潜通玄化,不爽于锱珠;感应明征,有逾于影响。”

李世民碑文的宗教观念也值得一提,即既崇尚叔虞的神性,而又突出“德”。碑文一开始即言“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畏”,“非德元以启化”,“降德酆都”、“德乃民宗”。如果以上是一般的治国安邦之论,那么以下则是叔虞之为神的主要功用:针对人们对晋祠“玉币丰粢”的祭祀,碑文记为“惟贤是辅,非黍稷之力馨;唯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又云:“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积,此乃庸鄙是享,恐非明神所歆。正空竭丽水之金,勒芳猷于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于无穷”。据杨志刚先生研究,“德”的含义在殷商时期是指人的具体行为,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意。到周代则演变为与“天”感应、决定政权兴衰的力量,只有行“德政”才能“祈天永命”[2]。崔师凡芝作文《晋祠之铭并序一旨在颂扬贤德为治》一文指出:“全文主题思想便是赞扬贤德为治,推崇济世惠民。”[3]其本质仍然是神道设教,“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4]。”即所谓“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5]。”而教之首在“德”。

碑文也提到叔虞神的功能之一是兴云致雨,“召彼雨师,弘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隋末高祖李渊起兵时,曾有“请高祖祈雨于晋祠”的情况,正是基于这一观念。另外,叔虞还有对众神统领的职能:“使地祗仰德于金门,山灵受化于玄阙。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

由于现存晋祠无论从庙貌格局还是神灵崇拜对象,以及祭祀内容与形式,与唐代相比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分析其时的相关情况,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晋祠变迁,尤其是宋代根本性转折的认识。

注释:

①唐贞观二十年《晋祠之铭并序》碑现存晋祠宝翰亭。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东征返晋阳,并于贞观二十年撰文并书写。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存原碑与清代复制碑。本文均引自太原晋祠博物馆编注《晋祠碑碣》,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宋太平兴国九年(1984)《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文。见清·刘大鹏《晋祠志》,第200页。此碑文由点校者慕湘增补。

③分别见元·脱脱等《宋史》卷六十七,《志》第二十;清·秦緗业等《续资治通鉴拾补》卷十九。

④元皇庆二年《重修奉圣寺记》碑。见太原晋祠博物馆编注《晋祠碑碣》,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2页。

⑤引自清·刘大鹏《晋祠志》卷二十八《艺文》5,第520页。

[1]清·刘大鹏.慕湘,吕文幸,点校.晋祠志(卷四)山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25.

[2]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84.

[3]崔凡芝.晋祠之铭并序——旨在颂扬贤德为治[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2):68.

[4]王弼注.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9:36.

[5]王先谦.诸子集成(二)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96:250.

本文责编:安春娥

中国高教如何借力“一带一路”

●铁 铮

要科学认识 “一带一路”。一是要将高等教育事业置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思考,从而确定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方向、内容、路径和措施。要积极参与、提供全面支撑,而不能袖手旁观;二是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培养方向,创新培养方法,加快“双一流”建设,以适应“一带一路”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加速与其他国家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既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也要向国外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合作共赢真正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稿日期:2017—04—20

Reviewing Jinci in Tang Dynasty through “The Inscription and Preface of Jinci”

Niu Bailin

(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27)

Through the epitaph of “the inscription and preface of Jinci” written by Li Shimin who is a emperor of Tang Dynasty, some differences in temple layouts,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nd religious views of Jinci can be found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Song Dynasty and later. Those findings are important reference system of reviewing the history turning of Jinci in Song Dynasty.

Jinci; temple layouts; gods; sacrificial activities

2017—04—06

牛白琳(1963—),男,山西岚县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文学博士。

K242

A

1008—8350(2017)03—0096—03

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期刊编辑素养提升问题研究(项目编号:XW161004); 2016年度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资助课题:“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角色研究(项目编号:YB27)

猜你喜欢

晋祠碑文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从《文心雕龙·诔碑》看蔡邕碑文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晋祠周柏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
山西古戏台掠影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