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远教育,多彩发展

2017-04-01郭青松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圈子归属感

坐落于南湖之滨的浙江省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是一所省二级重点中学,七十年多来,学校秉持“致远教育,多彩发展”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

郭青松,浙江省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省写作学会会员,在高考研究、试题命制和作文教学上有专长。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民俗文化,我们记忆中似乎很熟悉,然而现实中却又有些陌生。你有没有感受到:那些带有我们先人喜怒哀乐和心率呼吸的民俗文化,正在一点点淡出我们的视野,正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对民俗文化,你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例文】

传承民俗文化意义巨大

□一考生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不仅仅有炫目辉煌的雅文化,而且有先辈为我们传承下来的珍贵的民俗文化。然而,由于过去对民俗文化的无知和偏见,如此灿烂的传统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它的传承更是受到空前的威胁。

有人现在还认为,民俗文化是很肤浅的,很表象化的,仅仅具有一些娱乐意义,这明显是个误区。真正的民俗文化还有其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而且具有世代承袭的稳定性,并且又以一些行为规范来体现,所以能从思想上给人以某种制约和塑造。从这一意义上看,民俗文化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作用。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一些优良的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对过去时代形成的一些礼俗和道德规范,如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或否定得过多,或宣传得不够,出现了或多或少地流失的现象,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规范滑坡、失效乃至跨塌,大量恶性案件的发生,包括拒绝赡养和遗弃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的事件等不绝于耳,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

当然,民俗中也有一些宣扬迷信、悲观、统治和压迫的东西,是要进行区别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话哪里都是一样的。相信人们是有着一定的辨别能力的,不会盲目和民俗挂钩,这也需要教育的普及。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一定会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圈子,顾名思义就是圆,就是以一点作圆心,以一定长度作半径的一个封闭的曲线。看似简单,其实千变万化。

如今各种各样的圈子在生活中如影随形,且一天比一天复杂。“圈子们”到底藏了多深的“水”,人们找不到现成答案,只能片面地把它们理解为是“划地为牢”的一种利益聚居关系。你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以圆心作了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

人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外,還有一个“被认同和被尊重”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例文】

学会融入圈子

□一考生

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就是一个小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彼此熟悉,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或是有个共同的任务。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俱乐部、一个兴趣爱好小组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圈子。很多人不仅能在圈子中找到归属感、乐趣,还能受益于各自的圈子。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着一个朋友圈子。在一个圈子中,人们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归属感又能给予自己安全感。圈子是一个人一生中交往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圈子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态度。

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刚刚断乳的年轻人,往往会出现一段时期的“社交空窗”,常常因此更加在意自己的举动,潜意识里把自己固定在新人的角色上,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拘谨、害羞、多疑和无所适从,总感觉自己落了单。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首先不能自卑退缩,被动地等别人来理你,询问你的需求,来帮助你,而应该有一种愿意主动“凑热闹”的态度,别人在玩,你可以欣赏;别人聊天,你可以倾听,然后找机会加入。

不要害羞,也不要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关心或帮助,只顾自己埋头苦干,其结果是事情不见得做得好,还会让人觉得你很清高、不合群。与其自己瞎揣摩,不如利用初来乍到需要先熟悉情况的空闲,多观察观察工作环境,如工作氛围是开放还是保守,同事之间的交流是直接还是含蓄等,再慢慢自然地融入进去。

另外,要加入他人的圈子,就必须找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那些所谓的“文友”、“书友”、“歌友”等,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而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学会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当然,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最后,你可以在和大家的一般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

“换我心,为你心”,“沟通,从心开始”,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真诚待人,就一定能拥有自己满意的“朋友圈”。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圈子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说中的“圈子”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