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株红景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17-03-31邓华655000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景天达拉病死率

邓华655000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大株红景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邓华
655000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大株红景天联合依达拉奉方案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急性脑梗死;大株红景天;依达拉奉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株红景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1,2],我院对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了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4~69岁,平均(59.5±8.4)岁。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3~70岁,平均(60.6±7.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初次发作的患者,并且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晰、理解能力正常并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③病发24 h之内就医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排除由于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深度昏迷的患者;②排除患有高血压、血液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③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④排除本次研究药物存在禁忌证的患者,以及不配合观察和研究的患者。

治疗方法:入院后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包括降血脂、降颅内压、降血压以及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与250 mL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采用大株红景天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依达拉奉和对照组用法用量一致,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 mL与生理盐水250 mL混合,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4周。

观察项目和疗效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次研究当中将临床治疗的效果分为5个层次。①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以上,病残程度判定0级,生活可以自理。②显著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判定1~3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③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者是死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缺损越严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对数据为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病死率比较:观察组有1例患者死亡,病死率2.22%;对照组有5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1.11%。观察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见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之后会导致机体脑组织缺血、缺氧,使局部脑组织发生坏死,并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患者脑细胞严重损伤,因此治疗急性脑梗死关键要清除自由基,保护患者的脑细胞和脑神经。依达拉奉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脑保护剂,用药之后可以有效地清除患者脑部的自由基,抑制脑细胞发生过氧化反应,从而有效保护脑细胞,减轻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目前,依达拉奉已经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础用药。但是研究证明,单纯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还不太理想,因此我院加用了中药制剂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大株红景天具有扩张阻力血管、增加血管血容量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轻患者心脏前后负荷,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3-5]。另外,大株红景天还具有降低全血黏度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发生血栓情况。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当中可以显著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6]。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观察组病死率、治疗的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缺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P>0.05)。采用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大株红景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减轻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降低病死率,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肖桂荣.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6,23(1):51-54.

[4] 梅海霞.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用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84-485.

[3] 夏柳录.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5):518-521.

[4] 魏林节.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1):58-60.

[5] 熊劲.疏血通、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09-5110.

[6] 沙洛林.大株红景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43-44.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sofr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Deng Hua
Qujing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655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ofr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9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t medication regimens were used for treatment.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Results: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Sofr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Sofren injection;Edaravone

10.3969/j.issn.1007-614x.2017.5.50

猜你喜欢

红景天达拉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红景天 直销牌照何日可待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景天及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