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秋瑾早年的诗歌创作

2017-03-31王筱筱

青年文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秋瑾

摘 要: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诗人,本文通过对秋瑾东渡日本之前的诗歌创作的梳理和分析,力图展现秋瑾前期诗风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后期诗风的影响。

关键词:秋瑾;诗歌创作;诗风演变

作者简介:王筱筱(1989.9-),女,山东济宁人,苏州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女诗人。以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为界,秋瑾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二期。秋瑾前期的诗作有一百三十多首,涵括了从待字闺中到婚后居湘再到随夫进京这样跨度很大的三个阶段,是秋瑾前期生活轨迹较为完整的记录。从诗歌的内容来看,秋瑾的前期创作与一般描写风花雪月、闲愁离恨的闺阁诗有很大不同,体现了她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特定的时代与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而这些恰恰就与她后期诗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着眼于秋瑾前期诗歌创作的不同阶段来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以展现秋瑾诗歌风格在早年的渐变趋向,进而剖析其对后期诗风的影响。

一、秋瑾少女时代的诗歌创作

秋瑾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士绅家庭,她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读书通大意,娴于词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又好《剑侠传》,习骑马,善饮酒”,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与一般闺阁诗人不同的豪爽性格。她这一时期的诗歌,在题材上以咏物、写景和抒怀为主。

秋瑾早期的一组咏物诗,分别以柳、梅、玫瑰、秋海棠、杜鹃花、芍药、桃花及兰花这八种植物为题咏对象,虽然是简单的咏物诗,却寄托了她内心理想人格,反映了她少女时代的思想和她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这一组诗歌里写了很多花,秋瑾分别赞扬这些花所代表的不同品格,如《秋海棠》诗曰: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藉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诗歌赞美秋海棠敢与萧瑟的秋风作斗争,寄托了作者对勇于抗争的優秀人格的向往。

除了咏物诗外,秋瑾在这一时期还作有一组咏史诗《芝龛记题后》,更进一步体现了她当时的思想特征。这组咏史诗大约是秋瑾十九岁时的作品,一组八首,通过大量用典、对比等艺术手法,来歌颂明代女将秦良玉和沈云英的英雄事迹。无论是秦良玉之“翠鬓荷戈上将坛”,还是沈玉英之“百万军中救父回,千群胡马一时灰”,作者都用奇警雄健的语言写出了两位女中豪杰的英姿飒爽,对她们的赞美和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这事实上也体现了秋瑾对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反感。诗中“莫重男儿薄女儿”的不满、“始信英雄亦有雌”的信念和“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的远大抱负,无一不昭示着秋瑾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生理想。她成为一个慷慨赴义的女革命家,绝非偶然。

同一时期,与咏物诗和咏史诗风格颇为不同的,是秋瑾的一组写景纪游诗《踏青记事》四章。四首诗记述了秋瑾少年时代与女伴一同踏青嬉戏的欢乐场景。诗中“曲径珊珊芳草茸,相携同过小桥东”、“柳阴深处啭黄鹂,芳草萋萋绿满堤”等句,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初春图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笑指谁家楼阁好?珠帘斜卷海棠枝”和“西邻也为踏青来,携手花间笑语才”二联,更是充分显露了两位闺中少女踏青时喜悦欢快的心情。同时,诗中也有“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与落红”这样的句子,流露出一股春怀难展的淡淡愁情,真实地体现出秋瑾感时伤春的少女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秋瑾少女时代的诗歌创作,与传统的闺秀诗有很大不同。秋瑾笔下的人与物都脱去柔弱,闪耀出坚强果敢的光芒。她写梅花,是“不与夭桃一例娇”;写玫瑰,是“得占春光第一香”,都是用不假雕饰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花朵所象征着的孤傲幽洁的高贵品质,也寄托了秋瑾本人的精神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她不同于一般女性的铁骨铮铮和豪爽气概。可以认为,这一时期秋瑾价值观的形成、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都为她后期诗歌中爱国情怀和革命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二、秋瑾婚后居湘时期(1896-1901)的诗歌创作

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字子芳,湖南双峰人。秋瑾之父秋寿南宦游湖南时与王家订交,并缔结婚约。虽然婚后夫妻相处还算和睦,但秋瑾对这桩包办婚姻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在湖南生活的几年中,秋瑾诗歌创作的热情很高,留存的诗篇数量也较多。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她当时的复杂心绪,也体现了她在思想认识上的显著发展。

秋瑾婚后的咏物诗,相比起少女时代,内涵更为深沉丰富,《咏琴志感》,是很典型的一篇。诗曰:

泠泠七弦琴,所思在翠岑。成连奋逸想,中散叹销沉。世俗惟趋利,人谁是赏音?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

这首诗愤慨于世俗之辈只知追名逐利,用伯牙、子期与嵇康的典故来抒发自己高洁的志趣和知音难觅的寂寞。虽然不能确定的说诗中有对婚姻的失望,但秋瑾当时内心的苦闷以及她与整个环境的格格不入,却是真切可感的。她最终冲破封建家庭的枷锁,远渡东瀛追求人生理想的勇气,这里已可见出端倪。

秋瑾自谓“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她少女时代诸多的咏花诗已是明证,在湖南期间她同样写了很多的咏花诗。在《菊》这首诗中,秋瑾写道:“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她赞美菊花的高洁,并以之自况,同时又流露出知音难觅、无人倾诉,更无由施展自己的雄心壮志的愁苦。在以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为题的一首诗作中,秋瑾将自己内心的纠结痛苦表达得更加清晰。诗曰:

咏絮辞何敏,清才少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谢道韫与鲍照并非同时代人,但谢道韫嫁所适非偶却是人所共知的。秋瑾为谢道韫感到惋惜,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婚姻深感失望。王廷钧并非恶人,但终究不是秋瑾理想的夫婿,他无法读懂一代才女兼侠女的心曲。

整体来看,秋瑾婚后在湖南所作的诗歌,大多以花鸟草木和日常生活为题,藉以表现自己在黑暗动荡的时代与环境中的心志,同时抒发对不如意的婚姻的幽怨和对亲朋故旧的思念。这是秋瑾这一阶段诗歌创作的基调。除此之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以及视野的不断开阔,秋瑾在这一时期,对社会和政治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关注,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她自己目触时艰的复杂情绪和由此而引发的深沉思考。比如因庚子事变而作的《感事》和《杞人忧》二诗,就鲜明地显示了秋瑾哀念民生、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感事》曰: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这首诗从列强虎视眈眈、中国危亡日深的局势写起,格调沉重悲怆。“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二句,清晰地袒露了秋瑾纵然身为女子,亦亟愿以身许国、荷戈御敌的豪情。而《杞人忧》中“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一联,则写出了秋瑾身为封建时代女性的现实困境:无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忧虑有多深重,也无论报效祖国的愿望有多迫切,只因自己是女儿身,一切就都变得举步维艰。这表明秋瑾对礼教束缚下妇女地位的低下有了非常痛切的理解。所有这一切,都成为秋瑾最终冲出封建家庭牢笼,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妇女解放而献身的前奏。秋瑾的诗歌创作也随着其人生理想的升华而在思想与格调上有了本质的突破,明确呈现出摆脱闺阁文学传统的重大转折。

三、秋瑾随夫宦居京华时期(1902-1903)的诗歌创作

1902年,王廷钧以捐纳得授工部主事,秋瑾随夫寓居京师。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秋瑾不仅在生活上有了很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方面也有了巨大的飞跃,步入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吴芝瑛、宋湘抚等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女友,还接触到了梁启超等倡导的新文学,大量阅读了宣扬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报章,视野逐渐开阔,思想也日趋先进。

秋瑾在此期間的诗歌作品也相当之多,重要的有怀古诗《赤壁怀古》、《黄金台怀古》,写景抒怀诗《秋日独坐》、《偶有所感》、《申江题壁》、《见月》及《月》,怀人诗《乍别忆家》、《送别》、《重上京华申江题壁》等等。《黄金台怀古》曰:

蓟州城筑燕王台,招士以财亦可哀。多少贤才成底事,黄金便可广招徕?

这是作者居京期间秋天游战国时黄金台遗址时有感而发作的一首七绝,“招士以财亦可哀”一句,表明诗人认识到燕昭王黄金台招贤这历来传颂的所谓佳话,本质上体现的,却是封建统治者的傲慢和对人才的轻贱,以为只要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驱遣天下英雄为走狗。但在秋瑾看来,真正的贤才,绝不是金钱和权力所能够收买的。这首诗里,既有秋瑾对丈夫纳赀为官的反感,更多的则是对清朝统治者卖官鬻爵的嘲讽和斥责。秋瑾对于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的倾向,在这里已经非常显著地表露出来了。

在远离家乡以及夫妻关系渐趋恶化的情况下,秋瑾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有不少思念亲人和写景抒情的作品。在《秋日独坐》一诗中,秋瑾感叹“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无聊感慨多”,又说“剧怜北地秋风早,已觉凉侵翠袖罗”,初到京师、举目无亲的孤独感与北方秋气早衰的物候叠加在一起,不能不使诗人感慨良多。也正因如此,秋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变得格外深沉。她在七律《见月》中说自己“愁见帘头月影圆,思亲空剩泪潺湲”,情致格外凄恻,展现了在革命志士的身份之外,秋瑾身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柔婉的一面,她的诗歌创作也因而更为丰富和多样化。这标志着作为诗人的秋瑾在艺术上的成熟。她的诗歌的题材在不断拓展,主题也日益深化,属于秋瑾本人的艺术风貌也日渐清晰。总体上说,秋瑾此前的诗歌,多以吟花咏月来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或是表达思亲怀友的离愁别恨,又或是寄托自己美好的人格理想,并表达理想无由实现的忧愤,但在京师期间,秋瑾伤时感事的作品明显增多了,艺术风格也在清新婉约中注入了更多的雄浑和豪迈,透露出巾帼英雄的气概和本色,其后期诗风的特色,事实上已经呈现出来了。

四、结语

秋瑾独特的诗歌艺术风貌的形成,与她前期生活状态的变化和思想的不断进步,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秋瑾前期的诗歌,经历了她的少女时期、婚后居湘时期和随夫宦居京师时期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思想内容上由多写花草树木、踏青郊游转变为以表现对封建思想的不满、关心民瘼时事为主,在艺术风格上则由清新婉约转为奇警雄健而兼有豪爽与洒脱。只有充分了解秋瑾诗歌创作道路演进的完整历程,才能对其后期充满爱国思想且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诗歌风格有更深入和透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蔡冠洛.清七百名人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4.

[2]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台北:明文书局,1986.

[3]郭长海等.秋瑾全集笺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秋瑾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作品集
A Study on the Far Wake of Elliptic Cylinders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秋瑾年谱的几个问题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
生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