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回顾及其展望

2017-03-31吴爱芝李国平马笑天

世界地理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空间布局

吴爱芝+李国平+马笑天

摘要:本文对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关注了全球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区域层面上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以及关于其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还比较欠缺。面对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不仅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布局演化,也需要关注省区内部或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需要关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从全球视角下解读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机理;产业转移

纺织服装产业是最早实现全球化的制造业,不仅是当今新型工业化和初级工业化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发达国家继续保持核心地位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在多重力量(国际、国家、地方)的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变化巨大:一方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要素结合,并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逐渐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制造大国;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的内外部冲击,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发生重组,在向内陆地区迁移的同时,也逐渐走出国门,其空间分布呈現出新的局面。在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困难,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持续上升,曾经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代工方式跻身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如何在新一轮的调整中进一步跨越到该链条的高端位置?如何通过优化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和通过“走出去”实现其全球性发展与布局等来有效干预和缓解这些难题?这些都需要对现有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及演化研究进行必要的梳理总结,理清发展脉络,以进一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研究支撑。

1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理论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其空间布局也是根据区位条件、劳动力等区域资源的分布以及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配置过程。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产出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转换,其中就包括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及优化。

1.1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测度与模式

以往学者对于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测度,主要使用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与集聚、产业(品)竞争力系数、非参数法,也有学者从地区间经济份额的变动来刻画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化。一般来说,对于产业空间布局的识别,学者们认为具有从均质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T型结构、“学习场”结构,再到网络模式的发展演化规律。李爱民等从空间分散与集聚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经历一个“分散”-“大集中、小分散”一“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一“大分散、小集中”一“分散”的发展过程。毛琦梁等认为中国的省区间制造业在空间上已形成显著的中心边缘结构,李小建等对河南的研究也得出河南经济已形成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式,方澜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演化模式总结为产业发展起步阶段是水平集聚、产业成长阶段是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成熟阶段是协同创新模式。

1.2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影响因素

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演化,不仅有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等普遍受关注的影响因素,也有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经济全球化、贸易摩擦等新因素。有从某一主要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也有强调多因素的研究,但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总体来看,近年来影响包括纺织服装产业在内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涵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资本和技术等因素。众多学者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直接关系着区域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化,要素禀赋也是导致高科技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赋存是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特征的物质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省级差异和区域差异,可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来提升竞争力。第二,区位与对外开放程度。东莞、深圳等东南沿海城市首先成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聚地,与其区位优势和开放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开放程度和贸易水平也影响到产业的效率和发展水平。第三,产业转移。区域间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结合价值链环节相互问进行良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进而影响区域间的产业空间格局。第四,政策体制。中国的产业集聚,始终离不开政策和体制的重要影响,地区政策会使本地产业的发展偏离其比较优势,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地区政策与措施本身也是一个内生的结果。我国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由区域倾斜转向产业倾斜,强调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工具对具体指标影响程度、实际效果及持续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3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内在机理

马海涛等采用社会调查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对中国潮汕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进行研究,发现其空间结构经历“节点涌现与集聚——多孤立集群网络一跨集群生产网络”的演化过程,演化机理是:企业战略选择是结构演化的原动力;地理临近选择与路径依赖促进集群网络结构保持;创新需求及路径创新推动网络结构变化。张定等利用圈层分析、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纺织服装产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得出该行业空间布局演化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历史沉淀,奠定初始格局;区位条件变迁,加速空间格局演化;金融危机,倒逼产业转移升级;政策调控,规划引导,规范产业空间布局”。

1.4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模拟

近些年来,学界多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一般是将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以及过程的演进性和动态模拟等引入到模型来实现的,如陈良文等利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城市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进行模拟,薛领等也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整合基于agent的建模技术,探讨了大都市经济活动对空间结构的影响。梁育填等从企业的角度,建立基于智能体和GIS集成的企业迁移决策模型,以此模拟企业迁移带来的空间格局变动。

2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

纺织服装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成本优势的丧失使其成为产业转移特征最为显著的行业之一。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断加大的競争压力,后配额时代发达国家更加严厉的进口限制措施,以及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的打击,亚洲乃至全球的纺织服装产业都要进行新的区域空间重组,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促使全球新生产网络的形成。

2.1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大转移

尽管纺织服装业属于传统产业,但也是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的重要或支柱产业,已成为世界贸易格局变动、产业区域重组和国际关系矛盾冲突的重要焦点。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重心大致经历了几次大的区域空间布局调整:第一次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从英国调整到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美国;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从北美和西欧到日本;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从日本转移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从中国香港和韩国到中国、东南亚和斯里兰卡;第五次是20世纪90年代,转向美洲(集中在美国、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

21世纪以来,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服装产业大有从中国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态势。由于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消费国,其国内的纺织服装产业也在继续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很多企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进行投资,借助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网络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同时,受政策驱动,如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2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路径

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其国内也经历着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布局演化过程,之后将基本生产转向国外,在国内坚持高附加值发展道路。意大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第二大纺织服装制品国家,贝卢西认为该产业发展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地区性产业集聚,纺织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伦巴第和皮耶蒙特,针织服装主要分布在威尼托、托斯卡纳、艾米利亚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大中小企业彼此间相互合作,以集群的形式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走向世界。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对外投资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具有文化相似性的法国、德国等国家以及快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前者主要是是利用本地市场,后者更为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以此来提高市场渗透和竞争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意大利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看重中国的中高端用户市场,不仅在中国建立专卖店和培养营销合作伙伴,而且通过投资扩大了产品影响力,如杰尼亚公司和乔治阿玛尼集团。

日本也曾是世界纺织制造中心之一,其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可追溯到17、18世纪的江户时期,当时的群马县的桐生市是丝、人造丝、人造纤维和编织品的主要集聚地;石川县的小松市分别在1640年和1921年成为丝制品的主要集聚地,兵库县的西胁市开始在1793年成为棉纺织品的主要集聚地,岐阜县的岐阜市在20世纪40年代晚期成为服装的主要集聚地;福井县和石川县分别在1910年~1930年间和1966年成为人造纤维的主要集聚区。直到20世纪1970年代之前,日本作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海外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业高速成长,之后受到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亚洲四小龙的竞争,日本开始将部分生产转向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同时本土企业进行成功转型,形成“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2000年以后,日本纺织服装业从单一制造型产业成功转型为集制造业、流通业、广告业、化妆品服装及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生活关联产业体系。

目前,来自低工资国家的成本竞争,导致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向外包生产,更多地关注供应链管理,不断转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2.3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表现

政府干预对纺织服装企业获取信息和知识溢出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政府干预最为突出的是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因为他们面对更多成本低且效率高的外来竞争者,政府通过补贴和调整、离岸组装条款以及优惠贸易协定、保护国内企业等形式进行干预。从企业方面来看,纺织企业主要采取为大市场生产标准化产品、在离岸地区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大市场提供产品、针对特定市场生产小批量的特制货物等策略来应对挑战;服装企业主要采取为大市场生产基本服装的规模经济、雇佣移民或非法劳动力进行小规模生产、快餐式订单等方式来应对竞争。

其他国家的政府干预行为也较为明显。如澳大利亚政府在2011年宣布对67家纺织、服装和鞋(TCF)企业资助250万澳元(约合260万美元),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商业模式优化和管理,帮助其度过经济低迷的关键时期。埃及宣布了近20条保护国内纺织服装业的措施,据此将对埃及进口的机织和纺纱产品、服装征收保护费,提高进口纺织品的关税税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政府色彩也相当浓厚,比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2009年2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每个五年规划期都会编制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纷纷出台不少相关扶持措施和政策。

3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1949年~2000年之间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处于内涵式增长阶段,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目标由最初的尽快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转向出口创汇等,全国各省(市、区)都在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2000年以后,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国内外因素,发展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始到国内的不发达地区或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产业转移的趋势愈加明显。

3.1内涵式增长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前,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地区。上海、青岛、天津三市的棉纺锭占全国的70%左右,上海的毛纺锭占全国的75%。新中国成立后,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向内地和原料产地扩散,北京、河北、河南、陕西等原料產地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纺织工业基地。由于“三线建设”的推动,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产棉区的棉纺锭占全国的2/3,产毛区的毛纺锭占全国的1/2,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云南、西藏等省市也有了规模不等的发展,纺织工业基本上成长为一个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产业。但在此期间,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治烙印,既存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也有盲目布点、严重消费过度的阶段,总体上来说,发展非常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调整,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服装企业大量来到中国大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国际贸易和承接国际转移首当其冲的阵地,东莞、佛山、深圳、晋江等城市成为最早的纺织、制鞋、制衣等产业集聚地。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下,纺织服装产业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等地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传统纺织基地,如上海、天津、北京和青岛等地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纺织制造加工业,经过压锭重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产业策略转向贸易、品牌和研发,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出口骨干企业。

3.2区域内外转移时期

进入21世纪,由于劳动成本上升、原材料紧缺、欧美等市场出口疲软、贸易摩擦加大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因素,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进行转移和转型升级。既有向东南亚等主要海外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建厂生产,也有从中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3.2.1海外投资与产业转移

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纺织业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超过2600家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和产品设计企业,其中大多数在亚洲;2004年以来,国内约200家服装企业在东南亚设立了生产工厂。从开拓国际市场来看,海外并购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实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3.2.2国内产业转移

从八大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区域在2005年开始将部分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基础较好、成本较低的周边省份,南部沿海区域以内部转移为主,北部沿海区域主要是山东省内部及向周边地区转移,中部区域是未来重要的承接区域;从省(市)间来看,主要是东部地市和江浙一带省内地市问的调整,也呈现出向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的部分地市移动的趋势。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转换,从大都市空间尺度上来说,上海市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

从纺织服装产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纺织业主要是山东、江浙和广东的省内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四位码产业中转移特征非常显著的包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毛条加工,毛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明显具有临近转移特点的毛织品制造、纺织带和帘子布制造,其他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生产更加集中的有毛纺织品和丝织品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发展有在福建泉州,山东的青岛、威海和潍坊集聚发展之势。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有在福建泉州和中西部地区集中发展的态势,四位码产业中转移特征非常显著的包括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羽毛(绒)加工;明显具有临近转移特点的皮箱、包(袋)制造和毛皮服装加工;生产更加集中的有皮鞋制造和毛皮鞣制加工。

总体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一方面由于要素禀赋、政策引导以及技术梯度的差异,可以观察到我国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大尺度布局调整,另一方面也有基于产业链分工引起的省区内部以及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同时还存在基于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海外直接投资和建厂生产加工。

4研究述评与展望

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以及中国人口、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剧烈变化,影响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更加复杂和模糊,使得原有研究和分析框架已不能有效解释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因此在未来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研究尝试新途径。现有对于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研究,大多采用“问题一原因一对策”的研究范式,往往局限于对现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和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分析上。对于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多区域、多尺度、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机理研究不足,未来不仅要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演绎和推导,还要基于企业的微观主体进行建模,以动态反映纺织服装产业空间系统内各种参数的变化特征。

第二,对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服装产业的全球性开放已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同时由于国内对于纺织服装产品需求的升级,以及有效推动地区产业集聚、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需要,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现有研究无论是在全球层面,还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对纺织服装产业整体以及各分支行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等都还缺乏更为缜密的系统化研究。

第三,增强对国内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纺织服装产业布局演化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大尺度布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研究省区内部以及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和优化的独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四,完善案例的关注点和关注地区。以往案例主要是江浙一带的纺织服装企业或产业集群,如浙江大唐袜业等,主要关注其在20世纪的发展及变化。面对当今全球化发展,未来研究也要关注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以及在新时期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更需要从全球视角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空间布局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湖南省区域增长极布局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问题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