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大语文教育”

2017-03-31张国生

中国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教育

张国生

至今我已从教48年,其中有坎坷、有幸运,最幸运的莫过于遇到张孝纯这位大师级恩师,并有幸结缘于“大语文教育”。

1965年,我升入河北邢台一中(高中),教我语文的老师就是张孝纯先生。当时,有两个明显的感觉:一是先生的课异常精彩,至今仍记得先生讲《〈孟子〉二章》的风采:思想深刻,知识密集,语言典雅,既有“生于忧患”的正面例子,又有“死于安乐”的反面史实。后来才理解到,这既是对学生的教育,又是先生身处逆境下的自我激励。二是自己的作文能力提高很快。一向发愁写作文的我俨然成了写作高手。现在想来,那都是因为先生一直在提倡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又善于鼓励的结果。先生似乎也很欣赏我,夸我课文读得好,常让我朗读課文。可惜还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先生进了“牛棚”,没能再教我们。

1968年,我高中毕业后当了教师,先教小学,又教初中。高考恢复后,我虽然只有“老高一”学历,却被安排教高中毕业班和高考复习班。因许多课文自己没有学过,教学中也产生很多疑难点,于是常去请教先生。先生给了我许多帮助,使我开始在邢台教育界崭露头角。

1983年,先生主持“大语文教育”实验,要选实验教师,问我愿不愿意做。当时先生强调,这项教改实验艰苦繁重,不要幻想会很顺利,并引用了马克思的名句: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我毫不犹豫地说愿意,从此得到先生长达10年的精心栽培,并将这项实验研究坚持了30年。

30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两代人用生命在演绎语文。《红楼梦》写了10年,曹雪芹感慨“十年辛苦不寻常”;我们坚持了3个10年,可以说“30年辛苦不寻常”。其中的辛苦有点儿像辛弃疾《永遇乐》所言:“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而“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实验工作是异常繁重的,我就曾同时担任两个班的授课教师及班主任,几乎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大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联系生活。孝纯先生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中明确地提出:

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牵牛要牵牛鼻子,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一旦联系生活,立刻就会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训练有效,境界开阔。我们的课,内容那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训练那么扎实高效,根本原因就是抓住了这个“牛鼻子”。

“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一是语文课外活动,二是利用生活环境。孝纯先生设计了一张“一体两翼”的结构示意图,特意设计成一只鸟的形状,他说:“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飞。”[1]

这个观点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契合。课标指出:“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还主张把各种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的日常生活当作语文课程资源。

30年的奋斗,我们创造了一系列辉煌。

1.创设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

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例如,2005年5月,我上《斑羚飞渡》一课,礼堂里有1000多人听课,其中就包括我的“偶像”钱梦龙先生。我随便叫起身边一位女同学:“你告诉听课的老师们,咱们的语文课经常干什么?”“经常玩。”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哄—”听课的教师大笑。这笑中有问题:可能觉得奇怪,因而质疑;可能认为是瞎说,课堂怎么能经常“玩”呢;可能觉得这个回答“砸锅”,丢人了……

但确如这位学生所说,语文课上我经常领着他们“玩”。很快,听课教师也感受到,这堂课是边学边玩,而且玩得非常愉快,争论非常激烈,训练也非常扎实。对这堂课,钱梦龙先生是这样评价的:

一是特别注重字、词、句的训练。例如“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盯着”换成“看着”行不行?“溜”换成“走”“跑”行不行?他还联系生活实际讲“溜”之妙—老师问:“昨天我还用过这个‘溜字,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您对我们说,今天听钱梦龙老师的课,如果谁进不了这个礼堂,就想办法从后门‘溜进去。”接着国生老师对着舞台下面问:“有‘溜进来的没有?(笑)……没人答应—他们不想答应,因为他们是偷偷摸摸地‘溜进来的……”我所接触的语文老师,我看到的语文课和语文课件,很少有谁像他这样将语文训练搞得如此扎实有趣。

再如,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悲怆”是什么意思?一般老师会解释:非常悲伤。而国生老师不是这样,他让同学们“把羊语翻译成汉语”,而且要翻译得“悲怆”——你翻译得还不够悲怆,再悲怆点……

二是特别注重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设计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文哪里写得好,哪里不好?“斑羚飞渡”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这些问题,同学们辩论得十分激烈,以致下课时间到了,还有许多同学要求发言,于是国生老师将讨论和辩论迁移到“网络大课堂”—张老师已经在“人教论坛/中学语文教育论坛”发帖:《斑羚飞渡》质疑,请你登录参加讨论,在那里,全国各地的老师、同学都可以看到你的发言,比咱们这个课堂的境界可大多了,网址……将小课堂和网络大课堂结合得这样紧密的,将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搞得这样扎实有趣的,实在是平生罕见!

三是这个课件的知识容量很大……

2.“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获得很高

评价

“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好,学习动力强劲。(2)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发展好。(3)中高考多次名列全市第一,出过“状元”。(4)学生知识面宽,知识积累丰厚。(5)有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验班获得过由邓颖超发起、团中央组织的“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全国‘创造杯活动奖”。(6)成才率高,实验班学生中现有世界著名公司的研发人员,有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和教授,也有国内名医、政界新星……

而且,许多专家也给这种思想以很高评价。刘国正先生曾两次到邢台考察我们的实验,听我的课,多次在各种场合赞扬和推介这种思想。他还写诗赞扬:

燕赵多佳士,今传大语文。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

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八方争览胜,烂漫杏坛春。

顾黄初先生与张孝纯先生接触后,曾发表文章说:“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北京师范大学课程论专家张锐先生亲自听了我的课和介绍,参观了“大语文教育”展览后,专门发文《“大语文教育”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成功实验》。课程论专家朱绍禹先生考察后说:“大语文教育”代表着语文教改发展的方向,并预言:“早晚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会向你们靠拢!”

3.“大语文教育思想”在教育界产生巨大影响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教育观

研究一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在以下方面与“大语文教育”思想高度契合。①提高语文素养;②贴近现实生活;③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⑤高度重视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⑥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活动);⑦跨学科语文学习;⑧多读书、多积累、少做题;⑨重视口语交际,沟通听说读写;⑩加强汉字教育。

(2)教材编写和考试开始转向大语文教育观

翻开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每册的“写在前面”,把新的语文课本比作“语文学习之旅启程”:“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这简直就是一篇实施“大语文”的宣言。

而且,考试的指挥棒也开始转向“大语文教育”,不再仅仅重视课本静态内容的考核,开始重视语文素养、语文积累,重视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人断言,即使是单纯追求升学率,也得实行“大语文教育”。

现在全国各地名为大语文的实验如雨后春笋,报刊、书籍、网络中更是数不胜数。相信看到这种局面,九泉之下的张孝纯先生应当欣慰地含笑而眠。

4.在信息化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这主要体现在《大语文课件》上,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共12张光盘,包括人教课标版全部169课和60首需要课外背诵的古诗词。我动用几十年思想、经验、资料的积累,力爭使这套课件:①有趣味,有“磁力”:能让不爱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②语文训练扎扎实实,力争低负担、高效率;③注重探究与创造。教育观念要站在21世纪教育的制高点上,契合课标精神。为此,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拍万张片—凡是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名胜古迹、作者遗迹,都尽力走到、亲自拍片。这既能让课件所用的照片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又在行走道路中获得上好这一课的灵感和创意,从而提高课件质量。

此后,也有了和国内多家远程教育机构的合作,如北大附中网校、北师大远程教育网、诺亚舟学习机、优学派学生电脑、中华语文网、上海易思教育……

5.编写和出版一系列弘扬“大语文教育”的书籍

这主要包括:《大语文教育论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生活处处有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大语文学习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编写、出版这些书籍和软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诸多从事“大语文教育”的教师能够教得轻轻松松,轻而易举,使众多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愉快、扎扎实实……

如果是一所名校,或是一个经过择优的班级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影响,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大语文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定下一条原则:立足非重点学校。张孝纯先生认为:“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实施方案,必须有向各类学校特别是广大的“第三世界”推广的价值。而重点学校的经验很难向非重点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推广。因此,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非重点学校进行实验。

在非重点学校,意味着吃苦,意味着坐冷板凳,意味着降低福利待遇,意味着在多方面遭受精神折磨,意味着要像圣徒一样无私放弃。我们必须直面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问题,直面他们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缺乏自制力和意志力等问题。正因为这种情况,我们比一般教师更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视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以便吸引那些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然,30年的实验研究也充满遗憾,或是由于性格缺陷,或是能力不足,或是环境所限……其中,最大的遗憾是弘扬不利:投入极大,倍加辛苦,但成效、收获却不成比例。多年来,我和孝纯先生多是孤军奋战,没有能够动员起各种力量共同奋斗,形成洪流……悲观时甚至感叹:卅载蹉跎图愧怍,一事无成鬓如丝!但我仍会勉力而为,会反思、修正、弥补,仍然坚信—“大语文”一定会大行于世,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1986(1).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教育
语文课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