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欲与哀矜

2017-03-31蒋祎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摘 要:张定浩是70后杰出批评家,批评视角犀利独到,同时也是当代少数写批评同时也写文写诗的创作者,与犀利的批评不同,他的诗歌有一种奇异单纯的美感。文章拟从诗歌内容、情感、意象等方面分析,为作为创造者的批评者的创作研究提供一点鄙薄之见。

关键词:70后诗人 批评家 意象 隐喻 节制

张定浩,76年生人,《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者,其以犀利批评纯粹的批评风格存在于“学院体制”之外。在今天,大多数批评者与创作者“泾渭分明”,张定浩却属于时下为数不多的写诗为文又兼事批评的那类。他所出暂时不多:文论集《批评的准备》言辞犀利,让读者获得智性的快乐;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随意而谈,借着“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最新的读书笔记集《爱欲与哀矜》呈现出他更为成熟大气的个人气质;早期的《孟子选读》、译著《我:六次非演讲》亦有真知灼见。

最初他以waits为笔名,在著名社区网站豆瓣上写文写诗,获得热烈追捧。诗歌于2015年集结出版,定名为《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这本诗集有46首诗,分为四辑。除了《在萨拉乌苏》《俄罗斯的男孩們》等几首组诗,其他都短小精致。

他的文论集和随笔集虽先出于诗集,耐人寻味的却是,好几个人都定义他“首先是一个诗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批评家。”[1](P75)那么他的诗歌和他的批评到底有着何种联系呢?他的诗歌呈现出何种特质呢?

张定浩在诗集后记里有段话:“这里收录的,是我二十五岁之后写的诗……这源自于作者的缺乏诗才,但或许也因为作者相信,诗仅仅是生活中最必要时刻的产物,是在一些平静的瞬间,把那些在回忆中最难以摆脱的情感,写成诗,以便将它们忘却”这段话看似矛盾:那些难以摆脱的情感,写成诗,于纸上汇聚不是成为了一个凭证更难消灭和遗忘吗?何以写成诗就可以忘却了呢?其实从这段话中,大概可以判断诗人把诗歌作为内心情感的一个载体或者“树洞”,当内心翻腾的情感诉诸于文字,他大概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宁,也就暂时可以“忘却”了。

诗集中作者大多书写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诗歌呈现出一种私密性的特质。90年代日常生活开始进入文学,民间写作诗人在很多场合以“口语化”“日常性”来对抗“精英主义”立场。这本来是一大创举,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免流于“鸡零狗碎”和卑琐,导致诗歌诗意的丧失。张定浩的日常却是温暖舒适的:窗外/降落伞/是这个春天/最好的花朵/我刚刚醒来/苹果落地般安详(《降落伞》)。一个人睡醒后舒适从容的状态在柔软舒展的文字中得到呈现,细究“醒来”这个字眼,也许不止是生理的苏醒,也许是精神的苏醒。诗歌把生活平庸的外壳剥离,赋予了它诗意。《平安夜》则用寥寥数语描绘了一场温馨,带着平淡甜蜜的约会。除了温馨,他也会记录痛苦、无奈或者无聊。他关注从车站路过的因强忍悲伤而笑容古怪的《那些悲伤的人》;讽刺在奶奶葬礼上通宵达旦支牌桌的生者(《死亡课》);雪后在办公室百无聊赖听曲子的无聊者(《雪后》)。

如果只是单纯呈现生命,那诗作只能流于平庸,高明的诗者会向更深处,向生命内部的神秘、冲动、哀伤、无奈、向往、恐惧、黑暗与荒谬挖掘,并且触碰到我们最深的内核。由此私密的个人诗歌才会具有普遍性,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更大程度上被共享。

在这种关照下,诗人为亡友马雁所作的《雨滴》值得逐行分析。

在第一节中,“雨滴”“青草”等“细小”的意象和“亿万年”这样的时间概念放在一起,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张力。“我们”是时间洪流中的同路人。作为诗歌的同道中人,两人都曾经织出了满意的诗篇,“痛苦且动人的银河”大抵象征生命中偶然生发的奇迹,也是最值得用生活粗粝痛苦换取的动人瞬间。“骄傲”是对诗歌对信念的坚持,对待生活的砥砺,最好的对抗不是争个面红耳赤,而是付之一笑。第三节“绽放”是一个很舒展的词,女性一般被比作花朵,在这里诗人同亡友女诗人马雁一起绽放,是快乐,也是诗意人生。最后一节尤其温暖平和,在安静的午后,雨停了,“我们”由于某种力量,从“台阶”上升到了“屋檐”。悼亡诗并不见刻骨的悲伤,反而十分柔和、温柔,也许在诗人看来好友的离去并不是诀别,她只是先走一步,去了更远的地方旅行。所以诗里只有对相处的温馨回忆而不见怆痛。

在这里,死亡没有被严肃地讨论,没有被妖魔化,也没有被畏惧。

除了将个体性事件上升为普遍领悟这一特征外,诗人还通过跟传统衔接,使得创作的私密性被共享,并使得个人化写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感”。诗人对传统很重视。 “大诗人从来不会抱怨传统的断裂,更不会坚持这种断裂……相反,如艾略特和博尔赫斯早已意识到的,大诗人拥抱这种断裂,他犹如利克华中的新天使,背朝着未来,目光穿透横亘在眼前的废墟残垣,触及更遥远的过去,正因为他的存在,这种断裂得以弥补,进而,大诗人得以创造自己的传统。”[2](P113)他现在虽算不得大诗人,但他的诗作中正呈现出这样的努力。这一方面的实践首先表现在化用古典诗句方面。比如《卷耳》,卷耳对于男孩来说是一个恶作剧的武器,“预谋着在来日的课堂上/发动一场针对长头发的战争”,如果诗止于此,最多给读者带去一点欢乐,勾起一点关于童年的回忆。但是诗人选择用“不远处,采野菜的妇人/仍低着头”这一句作为结尾,笔者认为这一句让人想起了《诗经·卷耳》中那个“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忧伤的妇人,一古一今,一悲一喜,诗歌因而更具备张力和内涵了。当然也有生硬的方面,如《玛格丽特与大师》对《诗经》“风雨如晦”的引用,语境的不同使得这一句诗的出现显得有些突兀。

诗人对传统断裂的拥抱还表现在他喜欢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入诗。如诗作《1825年12月14日》,应该是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诗作整体给人肃穆和凝重的感觉,现场感和距离感奇妙地融合,诗人和读者如同他另一首诗中的“新天使”“随时会飘走,随时还在原地”(《新天使》)。而在《柴可夫斯基的新娘》中,诗人带着读者重新关照了这对历史的怨偶,安东尼娅作为一个失语者,被重视被同情,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人道关怀,带给读者的是另一种思维角度和思考方式。

张定浩的诗歌并不凌厉,但是有一种奇异而单纯的美感,能直抵人心。他推崇W.H.奥登,主要是推崇其主张的“自我克制”,自我克制的实践使张定浩的诗歌节制、洁净。这不仅表现在诗歌中对待苦难冷峻哀矜的古典态度,也表现在他意象选择和倾听者的姿态。

张定浩说日本的冬天像他的文章和诗,清冷,洁净,处处井然有序,但地底又潜藏着未发的火山。[3](P78)诗人出身工科,他的诗歌美学显而易见地倾向于理性、节制、不用赘词,不直抒胸臆。选用的雪花、雨滴、银河、群鸟、风等意象轻盈,冰凉又不断流动,看似没有温度,但是总有隐隐情绪流动,诗人控制炽烈的天性有意为之,使诗歌更富有张力。让我们来看他诗作《眼泪》中的部分诗句:

我时常不能够明白,

为何你竟携带那么多的眼泪。

一不小心

它們就倾泻如烈日下的蜂群,

无有尽意,令人愤怒,且痛楚。

但我想它们都是真的,

它们和每一根连通小心脏的蜇刺

都是真的。

如果说前面三辑,张定浩都控制住了自己炽烈的天性,那么在第四辑《听斯可唱歌》中,他明显控制不是那么自如了,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个狂热地爱着女儿的父亲。“愤怒”“痛楚”等直接描述情绪和感受的词汇出现就是一个标志。“眼泪”像“烈日下的蜂群”,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一种焦躁灼人的感觉。“蜇刺”是尖锐的,会给人带来疼痛。首先令人击节而叹的是这新颖的隐喻,眼泪和蜂群看似隔着十万八千里,诗人却抓住了两者给人的相似感觉。诗句把视觉冲击和心理体验极好地传达了出来。

在诗作《棕榈》中,棕榈被塑造出一个独腿战士,握着残损锈迹的剑盾,杀气腾腾地站立在狂风与黑暗之中。这何尝不是诗人内心的一个缩影呢?与世界为敌,所作的诸多抗争,正是为了怀中“秘密的花串”成为“秋天最年轻的的谷穗”。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拥有坚硬的外表和柔软的内心的棕榈不正是诗人张定浩吗?

有一颗柔软内心的人总是很好的倾听者。在《文明的声音》里他这样评述奥登:“他又用他贯穿一生的神学奋斗和写作行为提醒我们,学会倾听他人并将之清晰地表达出来是一项多么重要的才能,他的众多书评和导言都在与我们分享着这种才能。”[4](P126)其实也可作为夫子自道,他的诗中仿佛一直藏有一个凝神倾听的形象,听世上万物的动静,听无声的大提琴声,听斯汀的歌,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在《无伴奏的大提琴》里有孤独奏者的伯乐,在《歌声》里是怀缅故人的悲伤者,在《听斯可唱歌》里是耐心可亲的父亲……倾听一则能让诗人捕捉到一些思维和精神碎片,然后凝聚成了一句句动人的诗句。二则也赋予诗歌音乐般的旋律。

在新书《爱欲与哀矜》扉页,他这样写道:“我慢慢意识到,所有杰出的写作者最终都是相似的,都是在书写两样简单而强烈的激情,那就是:对于人世的爱欲,对于人世的哀矜。”这大概就是张定浩的诗文阅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温柔的原因吧。

因为坚持诗歌是必要时刻的产物,所以张定浩所作并不多。也算不得首首精品,正如他诗集的名字《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他的诗是不彻底的。但也正如他说“有些水果不会腐烂,它们干枯成/轻盈的纪念品”,他的诗正如这些水果,不会在时间长河中泯灭,会成为有益于生命的艺术品。希望他的灵魂在岁月的砥砺中更加纯粹,呈现给我们更多精彩的作品。

注释:

[1][3]文珍:《一个人如何是火焰里身》,西湖,2016年,第1期。

[2]张定浩:《爱欲与哀矜》,新星出版社,2016年8月版。

[4]张定浩:《爱欲与哀矜》,新星出版社,2016年8月版。

参考文献:

[1]来颖燕.作为诗人的批评者[J].南方文坛,2014,(5).

[2]文珍.一个人如何是火焰里身[J].西湖,2016,(1).

[3]许淑芬.诗人作为“转化者”——会饮共读张定浩诗歌[J].书城,2016,(1).

[4]张定浩.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张定浩.爱欲与哀矜[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蒋祎玮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文学院 510006)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最帅的诗人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