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象学视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

2017-03-30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直观

杨 梯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从现象学视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

杨 梯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因事而化就是因不同的事情而采取不同的化育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运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现象学的去蔽树立中立观念,防止被蔽蒙眼;通过面对事物本身,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注重教育的生活性、情境性、主动性、互动性;通过本质直观,增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因事而策;因事多策最终能够因事而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现象学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事”强调了不同的事情、事件、事例;“时”强调了不同的时期、时候、时间节点;“势”强调了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化、进、新都是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较多,如史向军[2]等认为,应从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黄蓉生[3]、朱飞[4]从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谢继华[5]、李凡[6]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运用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8篇文章,其中余仁萍[7]分析了现象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路长胜[8]分析了现象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赵阳[9]用现象学的视角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策略。运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是一种探索与尝试。

一、“因事而化”的含义

(一) 事

(二) 化

从“事”“化”两字的含义分析来看,因事而化的意思就是因某种事情、现象、活动而让人(或事)发生变化、生长和化育,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因事而化就是因不同的事情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意义

因为每个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知识素养、个人兴趣、人生经历等都不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模版、一套办法或一种教材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因事而化。

(一)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少部分“00后”即将步入大学殿堂。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转型加剧、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造就了“90后”“00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更具时代特征和个性化特点。根据调查,这些大学生信仰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但政治信念存在一些迷茫性与模糊性;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功利化、现实化倾向明显;强调自我价值,但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待加强;富有创新意识,但动手能力不足;自信张扬,但抗挫折能力差;眼界开阔,但自身辨别能力弱[11]。

鉴于以上特征,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事而化可凸显“有效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时代性强、关注点新,采用因事而化教育方式,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事而化可彰显“针对性”。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追求潮流和前卫,并将潮流与前卫的行为方式融入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融入到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因事而化可构建“长久性”。当今大学生人生规划欠系统、欠客观,呈现片段式、失真性的特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用客观、新颖、具体的事件影响、感化大学生,可以有效弥补大学生人生规划片段之间的空缺,有效扭转大学生人生规划脱离现实的情况。

(二)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在经济改革、政策驱动和社会转型中稳步发展。而健康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的潜在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是促进大学生群体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路径。

因事而化可避免“结构性”矛盾。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的共性难题是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之间吻合度的合理把握。通过与市场的有机衔接,可以预见与感知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需求方向,一定程度上避免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因事而化可弥补“象牙塔”的鸿沟。大学教育比较注重对大学生理论性、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对实践性、前沿性的问题重视不够,与社会、市场、行业容易产生脱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包裹在“象牙塔”之中,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大学理想主义与社会现实主义之间的思想落差。因事而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社会现实,在现实中辅就梦想。因事而化可满足“新行业”需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出现了一些新形态、新业态、新产业,学校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新形势,培育新人才。

(三)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要求也在变化,这就需要大学及时调整和改进发展思路,改进人才培养计划,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手段,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职责。

因事而化可增强“引导性”。因事而化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理想信念,赋予时代精神,关心祖国发展,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要因势利导;因事而化可明确大学的“目的性”。大学要明确办学目的与学校职责,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构建大学新的教育运行方式;因事而化可增强“规律性”。大学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教育及政治方面的要求履行其职责,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可拔苗助长,做到因事而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方法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舒尔茨评价胡塞尔说:“他的哲学在 ‘科学化’和 ‘内在化’趋向中占有一席之地,在 ‘肉体化’和 ‘历史化’趋向中发挥着重大的、直接的影响,在 ‘责任化’趋向中发挥着间接的作用,可以说胡塞尔似乎是无处不在的。”[12]这是因为现象学探讨意识与意识之物的关系,承认现象即显现的事物的真理和实在性,主张通过悬置判断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让人们自己睁开眼睛去看、去听、去直观、去获得最本质的东西。因此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主要从现象学的去蔽、面对事物本身、本质直观等方面分析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

(一)去蔽

去蔽,也叫中止判断、悬搁、悬置。

悬置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步,就是要研究者把所有的理论预设全部悬置起来(或者对对象的预先设定的存在进行加括号),中立化,不作判断。这样才能看清楚个别与普遍两者之间原本的、内在的关系。胡塞尔说:“所有与这个自然世界有关的科学,无论我如何赞叹它,无论我如何丝毫不考虑对它进行指责,我仍排除他们,我对它们的有效性绝对不做任何运用。我不运用属于它的任何一条公理,哪怕它们有着完全的明见性。”[13]明见性就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客观的东西,是用来证明别的事情的物件”[14]。这种悬置的思想可以防止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保证我们的认知更加客观。胡塞尔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从这个位置出发他看到现存的事物,与此相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事物现象。对每一个人来说,现实的知觉和经验领域等都是不同的,这里暂且不谈。即使在其中交互主体地共同的意识也是在不同的方式上,以不同的理解方式、以不同的清晰程度等被意识到。”[15]“当一个侧面被给予的时候,其他侧面则是缺席的。该对象的一些部分遮蔽着其他部分:前面隐匿着背面,表面隐匿着内部。”[16]这个思想与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不谋而合。《荀子·解蔽》云:“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告诫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开始还是结束、远处还是近处、广博还是浅显、古代还是现代,万物不同相互遮掩,必须客观、全面认识事物才能不被蒙蔽。

现象学悬置的这种思想,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当我们面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不能遇事就按照自己的逻辑体系不加分析,不作判断,就加以指责,形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我们必须按照现象学的思维方式,把问题悬置起来,不首先去判断这个学生的品行如何、是对还是错,使整个事件中立化;必须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被弊蒙双眼;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认知实际、心理状况,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按照因事而化,不照搬教条、不照搬书本、不迷信权威。教师只有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防止出现“先入为主”造成的“主观臆断”、由“偏见认识”造成的“认识成见”,由“片面认识”造成的“凭空揣测”[17],这样才能以“发现”的心态投入师生互动中,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才能公平、客观地处理学生事务,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面向事物本身

在去弊之后,就要“面向事物本身”。“事物”指现象,不是指外在的客体,而是指意识活动范围内最初的原始对象。胡塞尔说:“这个知觉是,并且只要它持续着,就始终是一个绝对之物,一个此物,某个在自身之中存在的东西,它就是某种我能够把它作为最终标准进行测量的东西,它可以表示,并且在这里必然表示存在和被给予......我们还直观它们并且在直观它们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到它们的本质、它们的构造、它们的内在特征。”[18]胡塞尔强调知觉的持续、绝对、可以量化的存在,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身,回到原初状态。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特别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对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大的启发意义。胡塞尔说:“这种根本目的必定存在于这种前科学的生活中,并且必定跟它的生活世界相关联。人们(包括自然科学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只能对这个世界提出他们实践和理论的问题……当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扩充经验,使之深入未知的领域中去,并以归纳的方式加以证实,我们就获得用来作出预言的知识……我们本身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的人的身体的存有方式是与这个世界相适应的。”[19]

秉持“面向事实本身”的现象学态度,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要注意生活性、情境性、主动性、互动性。转变教育观念,让教育目标贴近生活,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甚至植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所独有的生活世界,体现教育的“生活性”;开展情境教学,改善办学条件,丰富课堂情境,美化校园环境,让教育内容源于生活,体现教育的情境性;发挥主体作用,按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历,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长,增进共同世界共识和共同人类意识,体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构建互动体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生活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世界和相同的感性生活经验的道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强化人类的共同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体现教学双边的互动性。

(三)本质直观

本质直观就是对本质的洞见,目的就是把一切都逼入纯现象的范围,使得一切被认识者作为显现者显现出来。“本质直观的抽象。它给我们明白的一般性、类别和本质,因而似乎说出了一句带有拯救性的话,我们是在寻求关于认识本质的直观明晰性。”[20]“直观就是让对象实际地对我们在场。”[21]在胡塞尔那儿,能够把握本源的东西的意识行为就是直观,也就是说本质直观是对事物的一种直接的把握方式。本质的呈现有3个层次:事物的相似形成的典型性、由自身经验分析事物得出经验的共相、超出经验的共相达到本质的共相设定的想象的变更。“明见到本质,获得了一个比我们在经验的共相中获得的那种认定‘更为必然的’认定……这些事物在更强的方式上 ‘必定是’。”[22]对现象学本质的把握不依靠经验,无需通过归纳,而是要通过意向的共通性来认识一般,这个意向性就成为通向事物本质的工具。

对本质的把握绝非易事,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经验的共性之中。但只要掌握了方法,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在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本质直观的重要性、必要性、策略性。把握本质,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3];本质直观可以帮助我们在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分层次、分步骤凝炼出本质,对大学生的教育印象会更加深刻,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治本的作用;这需要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度的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要尽可能想象不可能的东西,要尽可能看到不可能的因素,尽可能去想象它们有别样的存在方式,能够从惯常的事物和经验的东西中发现本质,敢于超出我们已经习惯的事物,超出我们按照常规经验存在的事物。因事而策、因事多策方可因事而化。

参考文献:

[1][23]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9(1).

[2][11]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72-75.

[3]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4.

[4]朱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须注重方法创新——以价值观教育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01-103.

[5]谢继华,法鸿洁,黄飞凯.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37-140.

[6]李凡,李德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02-105.

[7]余仁萍.现象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3):42-43.

[8]路长胜.现象学哲学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5(7):61-62.

[9]赵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策略:现象学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1):100-101.

[10]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32.

[1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4:6-7.

[13][15]18[][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9、123、30.

[14][16][21][22][美]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M].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58、59、35、35.

[17]陈军.“面向事实本身”出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向度[D].兰州大学,2012:36.

[1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6.

[责任编辑:庆 来]

G641

A

1674-3652(2017)03-0116-05

2017-02-05

杨梯,男,重庆北碚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胡塞尔现象学直观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