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7-03-30李娟

船舶职业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育

李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高职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

李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志愿精神生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明确志愿精神的内涵,抓住志愿精神的中国本土化特征及共性特征,要善于分析志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弄清高职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采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志愿精神培育策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高职学生;志愿精神;挑战;策略

志愿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生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鼓舞高职学生奉献社会的力量之源,是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志愿精神在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将培育志愿精神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1 志愿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1.1 志愿精神的内涵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将志愿精神定义为:“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

在我国,不同学者对志愿精神内涵的阐述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以志愿精神从事公益的行为,是一种基于个人的慈善与博爱行为。这一定义主要从人性论出发解释志愿精神。有的学者则从志愿服务的主观动机和社会意义的角度来概括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将志愿精神表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充分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国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

1.2 志愿精神的特征

1.2.1 志愿精神的中国本土化特征

在很多西方国家,志愿精神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慈善精神,慈善捐赠是信徒的义务。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志愿精神丰富与发展的文化源泉。如,儒家的“仁爱”主张、墨家的“兼爱非攻”理论、道教道义蕴含的“救人济世”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思想都为志愿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志愿精神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时代特征。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志愿精神奉献的内涵是一致的。同样,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精神所提倡的“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也有很多契合之处。

1.2.2 志愿精神的共性特征

第一,自愿性与组织性。自愿性表明了志愿服务个体的心理状态,志愿者是出于内心自愿,而不是受第三方的强制。志愿精神的自愿性与志愿活动的组织性并不矛盾,志愿活动需要系统的管理和专业的培训指导,组织性可以使志愿活动更加规范化并持续发展。

第二,公益性与无偿性。志愿精神强调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服务和奉献不求利益回报,不求回报不意味一无所获,志愿活动往往会给参与者带来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

2 高职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高职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偏差

精神是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高职学生践行志愿精神是以对志愿精神的正确认知为前提的。高职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志愿精神的内涵。有调查数据表明,当被问及“是否知道志愿服务精神”时,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错误答案。高职学生对志愿精神了解不深,增加了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难度。第二,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存在认识偏差。很多人将志愿服务简单地理解为学雷锋做好事,甚至有人将志愿活动当成免费的劳动。第三,志愿服务动机的利己倾向与志愿精神的本质背道而驰。志愿服务的利己动机大多与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关,有的学生是为了荣誉称号,有的是为了学分、奖学金或者为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2.2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素质总体不高

高职学生的服务素质体现在态度、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三个层次。在志愿活动中,一些高职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服务对象不尊重、不负责,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差,甚至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有些高职学生的基本能力不高,不善于与人沟通,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同样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另外,还有些高职学生由于专业技能不高,对志愿活动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抗拒心理。因此,高职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实践,全面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2.3 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形式单一

高职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多为政府和学校主导,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有义务献血、环保活动、敬老院义务劳动这几类。政府组织的大型志愿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招募的人数又非常有限。另外,志愿服务活动与高职学生群体的专业优势联系程度不高,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着“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状况,学生参与服务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感知志愿精神的真正内涵,甚至还会因为对志愿活动的反感而抵触志愿精神。

2.4 志愿精神培育机制不完善

志愿精神培育机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高职学生志愿组织的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志愿者组织只是建立了一些框架性的制度,系统化、完善化的管理体制还未形成。其次,志愿服务培训不专业。重大赛事的服务或者重大灾难的紧急救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高职学生虽然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面对这类服务仍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次,激励机制不健全。从主观上讲,志愿精神是个体自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不应追求个人的利益。但是,激励与私利不同,它的作用在于鼓励学生坚持志愿服务,引导社会认可和崇尚志愿精神。最后,志愿服务的资金、法律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

3 高职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增大,大学生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军,高校也成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与传播志愿精神的重要阵地。首先,在传播手段上,要采用传统手段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混合式宣传。高校可以通过文化长廊、广播、刊物等,宣传志愿者的志愿经历、心路历程等内容,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志愿者门户网站,促进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非志愿者之间的线上交流。其次,在传播形式上,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例如,微电影和类似《我是演说家》的演讲等形式。再次,利用榜样示范的力量进行宣传,注意发掘学生中的志愿典型,通过身边人让志愿精神“可观、可感、可行”。最后,志愿精神不但需要高校的培育,更需要政府的指导、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配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这表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及志愿精神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团结合作。

3.2 加强志愿精神培育的课程建设

加强对高职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是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志愿精神内涵的前提条件。将志愿精神的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志愿精神的视角理解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等传统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单独的志愿精神培育课程,邀请有名气的志愿者或者有志愿服务经历的教师、学生进行讲授,采用体验式和启发式教学法,潜移默化地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观。

3.3 将参与志愿者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志愿精神的培养、志愿服务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在社会志愿活动中不断巩固。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和志愿活动的特点,将参与志愿者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激励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当中,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酌情给予1~5分的成绩。虽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分值并不高,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志愿服务是国家积极倡导的奉献活动,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践行者,成为志愿精神培育的引领者。

3.4 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我国高等教育理念讲究知行合一,即教育过程要实现认知与践行的统一。“知”是指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行”是指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知”与“行”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系统的认知对高职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起着思想引领的作用,而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促使高职学生加深对志愿精神的认知。面对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简单和内容单调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拓宽志愿服务范围,除了弱势群体服务、文明宣传等传统项目之外,还应组织科技环保和普法宣传等反映社会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发展新需求的现代项目。同时,要注重发掘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形式,以此发挥高职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与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相比,高职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志愿活动,服务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加持久,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5 构建高职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机制

为保障志愿活动的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志愿精神培育的各项制度,对志愿者的管理、培训、激励、保障等事宜作出具体的规划。首先,建立志愿者科学的管理机制。志愿者的登记、考勤必须严格规范,对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活动定期备案,将其作为组织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次,加强对志愿者专业化的培训。加强志愿活动基础知识培训,让志愿者了解志愿组织的宗旨、目标、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是志愿者有效帮助受助对象、完成志愿任务的重要条件;还可以组织素质拓展训练,以娱乐的方式引导高职学生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再次,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和发展性激励。激励机制的运用要注重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符合学生不同内心需求的激励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最后,建立完善的志愿活动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解决志愿活动的经费问题。学校可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活动;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与政府、企业合作,争取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另外,向会员筹款、义演义卖、遗产捐赠等方式也可作为志愿服务活动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为志愿活动提供法律保障,让志愿者没有后顾之忧。

志愿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而言,志愿精神是激励其成长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原动力之一。因此,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学生的成长,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研究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思考志愿精神培育的新机制和新策略。

[1] 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丁元化,江讯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 叶文通,黄燕婵.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5所高职院校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21):77+97.

[4] 张仲国,聂鑫,刘淑艳.雷锋精神与志愿者行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Volunteer Spirit

LI Juan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

The volunteer spirit vividly demonstrate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is the spiritual force that motivates students to grow and become useful.As the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volunteer spirit,se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ocalization and common features of volunteer spirit,should be good at analyzing the new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course of volunteer activities,find out the main challenges emerg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volunteer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adopt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volunteer spirit in line with social development,to promo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m stepping into the society and going to work in the futur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volunteer spirit;challenge;strategy

G712

A

2095-5928(2017)05-63-04

2017-06-22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17年青年骨干教师立项课题

李娟(1979-),女,辽宁义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850/j.cnki.21-1590/g4.2017.05.018

[责任编辑:宋艳华]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育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