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

2017-03-30刘大勇王艺鑫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容建设文化

刘大勇 项 蕾 王艺鑫

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

刘大勇 项 蕾 王艺鑫

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一个国家的政党前途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我国,一直以来意识形态的建设都是一项非常受重视的工作内容。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建设意识形态的事业获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效,但是从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很多的弊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网络文化 建设 探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一、网络文化以及当下环境下意识形态的概述

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不容小觑的问题。本文首先要明确在特有的网络文化途径下,意识形态产生的深远变化。这主要包括:网络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征,及在其深远影响下的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等内容。

(一)网络文化

1、主要内涵

网络文化因其研究侧重点不同,故其定义也有很多不同。从计算算法技术角度来看偏重于网络技术的诠释,从大众传媒文化解读来看,则偏重于传播影响,从“文化自觉”角度看,则偏重于因网络的传播而带给社会的深远影响及特殊的文化认同。本文所说的网络文化内涵,即基于“文化自觉”视角下,包括与网络生存息息相关的心理诉求、艺术反应、道德标准等内容。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网络文化,指的是一种包含很多特殊性的内容以及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并由它们组成的文化形态,人们借助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当中进行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创造总和。

2、主要特征

不同于农业文化以及工业文化,网络文化来自于信息时代,当前在学术领域当中,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技术特征属于是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精神特征以及主体特征这样的三个维度。

(二)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

在价值导向功能方面,网络文化带有明显的趋众性和网络媒介的舆论引导性。因此,基于网络文化,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场的干预。不可听之任之。同样需要惩恶扬善,并通过网络特有的传播途径及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尤其是在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意识形态横行于网络的时候,更应当注重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

同时,在辩护教化功能方面,要发挥文化自信的标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认知。日常生活当中,意识形态对人们价值观的判断产生着主导作用,借助意识形态来实现教化以及灌输,可以统一社会上的人们的主要思想方向,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三,是引导文化发展,意识形态属于是文化内核,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中,无论是任何文化都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统治阶级的思想所影响,所以建设意识形态始终是社会文化核心的部分,它起到引导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它在一定经济基础上才会产生以及发展,因此它需要随时保持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基本一致的状态,但是还要作用于它,为它服务。

其四,整合社会的功能,它指的是借助价值以及组织和制度等将不同的要素以及关系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形成一个整体,适应于新的社会环境。对思想观念进行整合也是人类的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普遍性的规律,社会个体以及其他个体间、社会与群体之间形成的思想观念大多都是呈现出分散的状态,而且还存在一定差异以及多元化,但是借助意识形态当中所具备的社会整合作用能够将他们进行一定的凝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此起彼伏且多元化价值观念充斥的阶段,怎样将这种意识形态所具备的社会整合作用体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三)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的内容

意识形态建设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要保证其发挥功能,以保证社会舆论的稳定,这关系到人心向背。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当下意识形态主要内容,尤其是本文所说的基于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则必须要摸清楚其内在的规律性。

1、政党意识形态的建设

当一个政党的纲领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上时候,即为全民意识形态建设。继而落实政党的纲领以及价值取向等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建设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是否可以充分地发挥政党意识形态所具备的主导作用。

2、加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建设思想道德

意识形态属于系统化以及理论化的一种思想体系,并不是零散且具体的观念,它是来自现实当中,并且进行了适当的升华之后形成的。任何意识形态在上升成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后,统治阶级试图稳定统治地位,会不断地尝试将自身的思想传递给群众。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的整体结构当中也是基础性的内容。

4、建设政治文明

在社会主义进行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政治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呈现出非常密切的联系。它的情况是否良好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提升政党意识形态的建设能力,稳固政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建设意识形态非常根本的渠道之一。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形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物质载体模式,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背景下建设意识形态的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基础上,对建设意识形态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可以强化社会主义背景下发展出的意识形态所具备的吸引力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需要我们始终进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传播工作,并且保证人民群众能够熟悉它们的内在含义,不过我们不能将这些理论内容仅仅依靠单调的教条以及非常简单的说教来进行传播,这种形式只会让最终形成的意识形态非常枯燥,没有任何吸引力。但是借助在网络文化当中拥有的丰富的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则可以非常好地将其吸引力提升上去(见表1)。

表1 认知事物媒介分析

根据图标显示,在心理学的研究当中,人们对一件事物进行认知的时候,借助听觉记住的事物内容能够到达15%,使用视觉记住的内容能够达到20%,但是将视觉和听觉进行有机联合,对事物的认知就能够达到65%甚至以上,而且所给出的心里评价远高于单一的媒介传播。

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来表达包含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主要内容就能够让它显得非常形象且生动逼真,尤其是如今不断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借助它来在网络上展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令观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切身体验的同时,就可以对其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了,这在观者心中形成的鲜明印象是大部分的传统媒介都无法超越的。而且它还可以把枯燥内容变得更加活泼,观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掌握这些内容。

(二)网络影响力的不可小觑

与传统媒介传输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文化能够清晰的反应当下社会环境下的基本舆论情况,并能通过有效的网络传声筒的作用,影响到社会的舆论走向。此外,网络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全民参与性和交互性,其优点在于能够基于网络开展高度互动的速文化传播途径,指引当下某一阶段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读者所看到的内容往往就是笔者所希望看到的内容”使得网络传播更具有灌输性和引导性。另外,网络使得自媒体得到漫延性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更看重的不仅仅是大V精神,更多的是草根的解读,这种形式让社会主义环境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宣传能够深入人心,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三)丰富当下意识形态内容

文化之间的交流,无论是双向的还是逆向的都会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网络文化固然也是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网络的传播,网络文化固有的文化内涵、文化标志、文化语言、文化解读也同样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下意识形态的语汇。由于网络文化传播的快速及语言的更迭性,使得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尽快这样的文化交流带有某些功利性和利己性,和短时效益性,但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和递进。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不是只是停留在书本里,更需要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必要的传输,进而升华、提炼转化为精神层面。

所以总的来说,和这种交往体系的出现以及扩展相伴的必然是不同的而文化交流以及合作,它也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形成融合以及发展的过程。网络,不但让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变成了可能,同时还让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提升到了信息化以及更加高度的知识化水平上,进而让网络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以及层次,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新状态,为社会主义环境下发展的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韩为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若干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大学学报(哲学1社会科学版),2011(7):76~80.

[2]董冀忠.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吴克明.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1).

[5]赵志浩.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哲学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9(08).

[6]陈伊哲.网络文化安全制度管理[J].管理观察,2009(09).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201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5KSB06。

刘大勇(1971-),男,管理学博士(博士后),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项蕾(199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王艺鑫(1993-),女,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内容建设文化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主要内容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