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17-03-29旭,袁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斯洛贫困生资助

郑 旭,袁 峰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郑 旭,袁 峰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5)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以引导贫困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发展为宗旨,针对贫困生入校、在校、出校三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和问题提供经济资助和发展性资助,建立“资金资助、精神帮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资助育人;高等教育

为促进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国发〔2007〕13号文件及教育部、财政部8个配套实施办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奖、贷、助、勤、补、免”资助体系,较好解决了贫困生的生存问题。但是贫困生往往会因经济困难而在学习、个人能力、环境适应及心理调适上也产生诸多困难,严重制约了贫困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因此,如何打破传统资助工作的局限,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帮助贫困生经济脱贫到帮助其心理解困和能力提升,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

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关心和尊重贫困生、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以引导贫困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发展为宗旨,深入挖掘资助育人的内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针对贫困生入校、在校、出校三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和问题提供发展性资助,建立“资金资助、精神帮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关心和尊重贫困生,促进贫困生的发展,将贫困生培养成知识全面、能力过硬、心理健康、品德高尚和素质良好的优秀人才。首先,要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根据贫困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思想和文化背景,给予贫困生不同的资助内容,促进其个性发展,因人而异,因困施助。在资助过程中,注重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激发贫困生的发展潜能,不断满足贫困生在经济、思想、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其次,要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其心理和需求。在资助工作中必须真实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贫困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诉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与支持,不断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要把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新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经济资助内容,更要关注贫困生个人在智力、能力、情感、品德、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其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2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概括为五种,即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贫困生受经济困难的影响在各个层次的需求均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沉重的经济压力使得贫困生的基本生理需求未得到解决,他们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物质生活的匮乏,让贫困生缺少安全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和消极情绪;贫困生因为经济窘迫,造成在知识、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同学也存有一定差距,导致自卑和敏感心理,严重影响了社交需求的满足;贫困生身上有着强烈的尊重需求,并因此而产生虚荣心理,无法正确面对困难;贫困生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贫困现状,实现自我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困难,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发展机会都有所欠缺,带来了困扰心理。贫困生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校现行的经济资助为贫困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解除了贫困生在经济方面的担忧,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求,但贫困生作为自我价值追求较高的特殊群体,更需要满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客观分析每个贫困生的切实需求,从面对、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入手,[1]将直接的经济资助扩展到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等方面,实现贫困生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3 以实现贫困生“受助—自助—助人”的发展为宗旨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一直以“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宗旨,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经济资助,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应当在满足学生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丰富形式,提升内涵,积极挖掘育人功能,最终实现贫困生“受助—自助—助人”的飞跃发展。首先,全面关注贫困生的受助需求。高校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支持和参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有效保障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树立受助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贫困生的特点和需求,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全方位、个性化的关心和资助;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让贫困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次,充分挖掘贫困生的自助潜力。鼓励贫困生参与资助工作,充分发挥贫困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自助能力,通过各类技能培训、主题教育活动,提高贫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方面帮助贫困生实现经济上的自助,消除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让贫困生有意识的锻炼个人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另一方面帮助贫困生实现精神上的自助,从精神脱贫到心理解困、从专业素质到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帮助和提升,促进受助学生自立自强。[2]最后,积极培养贫困生的助人品德。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诚信教育,鼓励贫困生用自身的物质、精神、知识与技能去帮助他人,回报国家和社会;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树立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受助学生认识到个人不能仅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要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3]开展励志教育,挖掘和树立优秀贫困生典型,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培养贫困生的拼搏进取精神,倡导贫困生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励志成才。

4 把握资助育人的三个阶段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应当充分研究贫困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入校、在校、出校三个阶段的不同发展需求,由面及点,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因人制宜,因困施助。一是新生入校阶段的资助。为新生提供相应的物质资助,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开展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跟踪关注、及时疏导;进行贫困生入学教育,挖掘贫困生特长和潜能,培养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帮助树立生活信心;加强学校与贫困生家庭间的沟通,鼓励贫困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准确地掌握贫困生的有效信息,以便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二是在校阶段的资助。利用双助岗位、助学社团、学业指导、心理培训、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受助的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能力。三是出校阶段的资助。借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资源,为受助的大四学生提供面试技巧辅导和实习机会,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并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

5 深入两方面的发展性资助

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应当将重点由单一的经济资助转向加强学生接受资助后的教育培养,与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建设和就业指导等有机结合,以经济资助为起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解决心理困难、形成健康品格为重点,以提升素质为补充,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个人全面发展。[4]最终建立“资金资助、精神帮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工作体系。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是在救济性资助的主体框架下,在充分满足贫困生保障性需要的前提下,以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生的发展性需要,促进贫困生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的资助。

其一,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给予强大的精神支持。大学阶段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贫困生受成长环境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够客观,心智尚不成熟,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危机和精神压力。一方面,部分贫困生性格孤僻、多疑,心理自卑、敏感,情绪消极、低落,迫切需要学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加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克服自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贫困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上进的,但部分学生存有消极情绪,资助工作者应及时为他们提供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开展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心理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引导, 着力培养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贫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其二,不断加强能力资助的力度和范围。受经济困难因素的制约,贫困生在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基础较差,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大力加强能力资助,促使贫困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首先,针对贫困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学习辅导。由于教育设施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水平有限,造成贫困生学习起点相对较低,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较差,从而在专业学习与知识消化方面存在着更多压力,资助工作者应当加强针对性指导,帮助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其次,缓解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提供就业指导。伴随着就业形势严峻,贫困生的就业信心明显不足,从而表现出自卑、消极、悲观的心态,需要资助工作者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和需要,根据贫困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就业竞争力。最后,关心贫困生的个人发展,加强素质提升。贫困生成长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信息闭塞的环境中,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知识面、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资助工作者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贫困生的自助能力和专业技能,锻炼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决策能力。

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构建“资金资助、精神帮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工作体系,突破了传统资助工作的局限性,满足了贫困生各层次的需要,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引发的思想负担、心理困惑和能力欠缺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1] 赵 鹏,田兆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贫困新生入学教育引导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11):54-56.

[2] 季 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3] 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

[4] 黄素君.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2013.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System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ZHENG Xu, YUAN Fe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5, China)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guided by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three-in-one" system of financial aid, spiritual assistance and ability training for needy students and provide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aid to their different needs and problems in enrollment, study and employment, leading them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from recipients to self-help and helping other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education assistance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2016-09-22

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项目“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2014TM147J);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模式与体系研究”(1122031401)部分成果。

郑 旭(1983-),女,江苏镇江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G641

A

1673-0496(2017)01-0024-03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7.01.008

猜你喜欢

马斯洛贫困生资助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