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论析

2017-03-29宫黎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生代服务体系农民工

宫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肥 安徽 23001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论析

宫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肥 安徽 230012)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由于制度性缺陷,他们得不到城市公民应有的公正待遇,生活压力较大,心理问题频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剧增,因此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刻不容缓。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以从预防、干预、转介、监督、评价与问责等机制入手。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特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其文化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消费观念更加开放,进城生活目标由生存明显转移到享受现代生活,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在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制度性缺陷,他们依然得不到城市公民应有的公正待遇,其心理问题、价值困惑更加显著。有调查发现,“结合国内18—29岁青年组的常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低于一般人群,阳性项目数及总分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如何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心理援助,构建一个立体心理防护网,确保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3]。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到目前为止虽初见成效,但服务内容及受益群体有限,主要集中于教育系统、医疗系统和军队司法系统。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也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针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服务仍属于服务盲区。

(一)落地难生根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渐增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因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虽然人在城市中,但“落地难生根”,处于“进不去,回不去”的境地,被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尤其如此,他们在农村生活时间较短,对农村、乡土缺少感情,憧憬城市里的现代生活,但又很难像城里人那样自如地生活,得不到作为城市人的公正待遇,一旦遇到失业、情感困惑、人际冲突、讨薪维权等问题,心理压力会急剧增大,直接影响到生存状态。如何帮助这一边缘群体化解生活烦恼,解除心理困惑,预防心理疾病,是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构建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安居乐业的当务之急。

(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失调

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目的相当简单,多数是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而新一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视野相对开阔,特别是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甘于忍受被歧视、被边缘化,更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做“候鸟”式的城市建设者。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在城市里立足生根,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对于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他们勇于承认和追求,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较强烈。心理健康服务需要(mental health service need,MHSN)指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4]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涉及需要心理服务的地方,就存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5]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和现实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匹配,已有条件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从国家、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立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调动各方面资源满足他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三)不公平待遇导致心理失衡,极端事件频发

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劳资矛盾突出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大多数农民工不知道如何调节心理失衡,更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寻求心理帮助、缓解心理压力,而是采取一些过激方式解决问题。如2010年的富士康事件,“高强度的工作、低廉的工资、乏味的业余生活是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的导火索,死亡成为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他们用自杀来证明自己曾经活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引起社会的关注。”[6]采用自杀、体制外抗争等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对家人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伤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心理状态更应该引起重视,所以构建全面立体的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是构建全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求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和服务缺失群体的心理健康维护”。农民工作为现代中国庞大的弱势群体和心理健康维护缺失群体,急需政策、制度的关照,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二、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可行性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根据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员物资水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整合,了解已有的条件能否解决当前的问题。

(一)健康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健康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民众,越来越认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看得与身体健康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一旦在家庭生活、工作、人际交往、婚恋情感中出现问题,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尝试在心理、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调节。这些认知和观念上的变化,为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起到了先导作用。

(二)心理服务体制逐步健全

我国心理健康体系已初显规模,这是个良好的基础。首先,高校心理学专业设置较齐备。除了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培养专业心理工作者之外,各大综合院校包括医学院校也大多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完整,培养层次由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目标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两种。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人才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其次,已有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较为多元,主要有医疗机构模式、学校模式、军队模式、社区模式、社会机构模式等。在医疗卫生系统中,最早是由精神卫生中心、综合医院的精神病科来开展心理治疗与康复服务的。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心理学思潮和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引入,我国医疗机构中的心理咨询服务开始出现,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医疗机构的心理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包括对一些身心疾病的辅助治疗。学校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这种服务也逐渐向学校周边的社区辐射。心理健康服务的军队模式较为特殊和封闭,自成一体,主要为军队中的从业人员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与干预、治疗工作。社区模式是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当地政府出资,利用社区居委会力量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本社区的居民,包括居住在社区内的农民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准入制度的推行,各种心理培训和咨询服务机构遍地开花,这种社会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虽然“从业者水平良莠不齐,人员构成鱼龙混杂,运作方式随意性大,专业化程度很低”[3],但在实践中有效地填补了其他服务模式的空白。

这些模式虽没有形成统一体系,水平参差不齐,但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心理服务机制在逐步完善中,这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法律、法规等政策性保障趋于完善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法规体系的进步完善。1985年我国成立了精神卫生立法小组;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10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该法总则提出了“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的总目标。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这为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此外,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与督导制度的实施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2001年4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正式启动,如今我国拥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人数有30多万。相应的心理服务督导制度也在发展和完善中。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云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移动互联终端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高效、快捷地展开,真正做到精准匹配服务。大数据时代,通过云数据、云计算,可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心理健康动态数据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三、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内容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7],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亦是如此。从管理角度而言,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从预防机制、干预机制、转介机制、监控机制以及评价和问责机制入手。

(一)预防机制

政府在预防系统中要起到主导作用。首先,通过各种社会媒体进行宣传、介绍,开辟专栏、制作网页站、APP等形式向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重视,增加他们对心理保健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聘请心理学专家、精神医学专家为企业、社区中的农民工开展免费心理讲座和培训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让农民工了解一些心理自我保健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另外,政府可以利用行政力量,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档案。开发相应的网站或手机APP,选择或编制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心理健康调查量表,定期进行普测,对有问题倾向的农民工进行筛选,并对其重点关注或提供相应咨询服务。

(二)干预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点在于日常心理健康维护,配备稳定的工作团队来开展日常工作。需要一批固定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利用互联网时代云数据库,通过实时追踪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农民工进行干预、辅导、治疗。此外,应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注重心理应急机制的及时反应,招募一批临床心理专家,随时待命,一旦出现危机事件,立即组织专家进入现场,第一时间实施心理干预,避免心理恐慌的蔓延。

(三)转介机制

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除了需要国家、社会、企业、社区等多方面的协调沟通合作,还得建立有效、通畅的转介机制,将各级各类心理服务机构与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助心理治疗机构、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等部门有效衔接起来。若日常心理咨询与维护工作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转介。要建立明确的转介制度,对转介流程进行详细规定,确保心理服务工作的连贯性。

(四)监控机制

完整的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离不开监控系统。这里的监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心理健康数据的监控,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心理发展状况和一般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大众化心理问题采取相应心理措施、及时反应;二是对心理服务工作本身进行监控,从政策完善、组织设置、人员配备、物资经费使用、数据管理等入手实时反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分析,找到解决对策。

(五)评价、问责机制

评价和问责机制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整体运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评判和责任追究的制度。评价问责机制可借鉴大学第三方评估的成功经验,由相关专业人士组成专业委员会独立于政府、企业、社区开展评价工作,对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失职等展开调查,并将结果提交给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将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列入地方领导政绩考核硬指标,明确责任落实,从资金投向、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设定绩效评价指标,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专业评价情况。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全社会参与。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准确配置、合理分工、法律护航,在规范的框架体系内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才能真正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才能真正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生存状态。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EB/OL].(2010-06-21)[2017-03-12].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6-21/2353233.shtml.

[2]周小刚,李丽清.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3(2).

[3]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

[4]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C Wood, D Pennebaker, S Aoun. Assessing Population Need for Mental Health Care: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Predictors[J].Men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4(1).

[6]米丽娟,曹成刚.危机与救助——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7]徐大真,徐光兴.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C913.9

A

2095-7602(2017)09-0017-04

2017-06-19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SK2015A370)。

宫黎明(1979- ),女,讲师,从事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新生代服务体系农民工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