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29马秀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重庆市竞赛我院

马秀芬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重庆 401520)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秀芬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重庆 401520)

本文针对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毕业就业难、成长定位不清等问题,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了“系列、课程”二维一体的专业培养模式与“赛、学、研”三环节循环促进的教学管理机制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五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在学科竞赛、考研、就业等方面都获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机制

引言

根据我院学生具体的情况,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了“系列、课程”二维一体的专业培养模式与“赛、学、研”三环节循环促进的教学管理机制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五年多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实施效果显著.改变了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畏难数学理论、缺少学习自信与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状,解决了该专业市场供大于求引起的就业难等问题.在学科竞赛、考研、就业等方面都获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同时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研究、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1 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第一,本专业年轻教师较多,他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弱,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其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加之传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理论偏强,实践过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仅限于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为各个专业服务的基础属性,教师只是学生知识的灌输者,而非培养学生能力的领路人.

第二,本专业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有些方向还是文理兼收,畏难数学抽象理论、缺少学习自信与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数学课程往往避难就易,掐头去尾,既缺乏高度,又缺乏广度,自卑心理严重.

第三,该专业师范方向市场供大于求,行业竞争激烈,就业口径较窄,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行业能力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团队意识薄弱,由此引起学生的就业难.

2 主要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2.1 以赛促建,创设了“系列、课程”二维一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创业基础,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其一是本专业师范方向市场供大于求;其二是本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就业口径不宽;其三是独立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显得吃力且知识掌握得不扎实,造成竞争能力弱等.我院本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多维度的途径和方法,探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理念、价值、教法之衔接,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利用数学是多学科的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学科能力、个性化需求及毕业去向不同等诸多因素,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创设了“系列、课程”二维一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学生向多个学科方向引导,培养他们各个方面的行业能力,夯实学生创业基础,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使专业建设日趋完善.具体做法是:

1.同专业多系列:我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毕业的主要去向,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成才方案”,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各类学科竞赛为契机,有效地实施分系列(如本专业设有:基础数学系列--针对基础比较好,又愿意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同学设置的、应用数学系列——针对毕业后不想继续深造又不愿进入教师岗位的同学设置的、初等数学系列——针对毕业后愿意进入教师岗位的同学设置的)教学,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多类应用方向的选修课,加强数学研究、数学应用、师范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学科竞赛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和个性化需求不同,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让他们在高年级时有条件选择考研、参加学科竞赛或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由“畏难数学理论”向“喜欢数学应用”的转变,进而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2.同系列多课程:在同系列中开设多类课程,适应同系列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如基础数学系列下设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泛函分析”、“拓扑学”等);应用数学系列下设多类应用性强的核心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描述性统计”、“西方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软件”、等);初等数学系列下设多类增强师范技能的核心课程(如“中学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课程解读”、“初等几何研究”、“初等代数研究”、“中学数学解题思想方法”、“现代数学教育选讲”、“数学课堂案例分析”、“数学论文写作”等).我院也鼓励学生到其他专业去旁听(如“经济学课程”),亦鼓励学生自学.这样就满足了同系列学生个体选择去向的差异化需求.如近五年来,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有130名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涉及到了8个学科方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系统理论、学科教育(数学)学、财务会计学、统计学、心理学等.

2.2 以赛促教,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赛学研”三环节循序促进的教学管理机制

1.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为培养多目标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并在各学科竞赛和考研中取得好成绩,就需要我们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体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以学科竞赛为抓手,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做到“三带入”(将学科竞赛的课题、实例、成果带入课堂、带入毕业论文(设计)、带入科研项目)和“三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做到讲练与探究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在教学评价上,做到结果与过程结合)[4].要以成就感为力量,变我们教师是“学生知识的灌输者”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领路人”.

2.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创设“赛学研” 三环节循序促进的教学管理机制

我院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建立健全了“三管齐下”的教学管理体系(竞赛意识管理体系、竞赛课程管理体系、竞赛评价管理体系),并组建了“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数学技能竞赛”等三个指导教师团队.制定了指导教师“三到位”(演示指导,示范到位;现场指导,点拨到位;结束指导,讲评到位)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竞赛进行培训和指导[4].结合三大学科竞赛的特点,大力倡导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评价方式.使学生实现了“学习有方法,实践有方向,创新有平台”,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科研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和赛前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参加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他们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又进一步促进竞赛成绩的提高,形成了“赛学研”循环促进良性互动的“因果链”.

2.3 以赛促学,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业学习蔚然成风

我院以学科竞赛为助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本专业学生自始至终加强自信教育,让学生“不要小看自己”,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竞赛,特别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重庆市师范生技能竞赛”等学科竞赛.这些学科竞赛正好与该专业的三大系列相吻合.在各类学科竞赛的有力支撑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研究能力、职业能力等多种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界新生入学教育,由本专业老师介绍我院学生的成才之路;并定期请高年级的学生专题介绍本专业在学科竞赛、考研、就业中取得的骄人成绩;还专门制作本专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的“感想与体会”留给后来的学生.让本专业的学生从进校就树立自信,以榜样为力量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变学生“我自卑、我不行”为“我自信、我也行”,专业学习蔚然成风.

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

3.1 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重庆市师范技能竞赛等中,参赛规模和获奖比例逐年提升,我院本专业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取得的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1.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2014年,我校有一人进入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决赛,获全国三等奖(重庆市共四人参赛,我校排名第二).2012-2016五年,共获重庆市一等奖11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28名的好成绩,整体成绩居重庆市同类高校之首.

2.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2012-2016五年,共获全国二等奖4组,重庆市一等奖7组,二等奖19组的好成绩,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并于2015年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称号,4人次获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优秀组织”奖.

3.在重庆市高校社杯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2014-2016三年,连获数学组三等奖三次的优异成绩,居同类学校之首.获奖学生分别被重庆市金渝小学、合川区职教中心点招录用.我院本专业未参赛的所有学生均按比赛要求进行培养.

4.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2016年,本专业学生首次参加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1组,三等奖1组,重庆市一等奖1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5组的可喜成绩,居同类院校之首.

3.2 考研率名列重庆市普通高校同专业之前茅. 2012-2016五年,我院本专业毕业学生共1126人,考取研究生130人(其中:数学104人、系统理论9人、数学教育8人、计算机2人、会计1人、心理学2人、经济3人、统计1人),考研率为11.55%(2012为13.7%、2013为 16.3%、2014为11%、2015为 8.1%、2016为10.6%),在重庆市各普通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本专业2013届考取硕士研究生中,2016年毕业,有两人考取博士:岳瑞雪-华南农大,谭向勇-上海财大.

3.3 就业率逐年攀升.2011年为90.0%;2012年为91.3%;2013年为92.3%;2014年为93.0%;2015年为96.9%;2016年为95.8%.

3.4 教师队伍快速成长.近五年,本专业教师队伍2014年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其教学质量和知名度与日俱增.我院有两位年轻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占全校的50%;四位年轻教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占全校的14.8%;专利1项、获批项目38项(其中市级4项)、出版教材1部、发表论文56篇(其中外刊3篇,核心10篇).2014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获得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4 结语

在实际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院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初步设置了“二维一体与三环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并付诸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是无止境的,在推进“二维一体”教学模式在数学“三环节”教学中的应用时,要不断分析、总结实施的效果、教师授课的经验和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二维一体与三环节”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向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1〕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

〔2〕马秀芬,孟开成.独立学院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6):41-42.

〔3〕袁南桥,吴小平.独立学院数学课程改革的构思与实践[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145-147.

〔4〕王良成,袁南桥,马秀芬.以学科竞赛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2):62-65.

G642

A

1673-260X(2017)06-0200-03

2017-04-11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63168)

猜你喜欢

重庆市竞赛我院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人本位理念在我院体检中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