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

2017-03-29王秋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第二课堂工科

王秋祎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关于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

王秋祎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本文从工科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出发,阐述了就业软实力的内涵及工科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就业软实力.通过学校第二课堂的培训和学习,在思想政治、动手能力、沟通表达、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解决工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工科;软实力;就业;综合素质

当下,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激烈,据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2017年预计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科大学生又是我国众多大学生中的主力军,我国有1047所本科院校开设工科专业,占全国本科高校的91.5%.作为工科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主要是一种专业理论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素质.面对几百万的就业大军工科学生的优势何在,在校期间通过何种方式来提高就业软实力为步入社会打好坚实基础.除了第一课堂的学习之外工科学生需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就业服务能力,增强做人、做事的能力,努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此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改革不断推进,对于工科学生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工科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建设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市场工科学生的就业状况仍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现状展开相关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形式研究出提升工科大学就业软实力的相关对策.

1 就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和说服别人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而达到目的.何为“就业软实力”,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主要指的是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包括学生的性格、品德、涵养、魅力以及对他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综合.学生在校期间第一课堂的学习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硬实力,在严格的科学管理下,有计划、分门类的课堂授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复习、辅导等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课学习是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日后的提升和拓展打好坚实基础,从而获得了相应的奖学金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学位证毕业证等等.而学生的软实力主要是教学计划的课堂学习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即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第二课堂的拓展是对基础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商务礼仪、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等.

2 工科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分析

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专业性较强,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企业对于工科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所以工科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较好的.但是就目前对于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还是倾向于具有一定社会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面对求职公司并不是很了解公司对技术的需求,学习的东西过于理论化,相应的实践及动手能力较差,工作上手较慢.还有些学生在入职后暴露出软实力不足,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学习能力不够,一些学生感觉自己被“冷落”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甚至出现被用人单位辞退的情况.工科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更加擅长推理计算,但创新能力及想象能力较弱,主要是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相对封闭且所学的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缜密的思绪.工科大学生更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计划性较强,工作流程倾向于按既定计划进行.工科大学生不善言辞、相对收敛,表达能力较差,但是具有细心、低调、不张扬的特点,能够很好的把握工作和学习中的细节问题.

3 工科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表现

工科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较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学校的第一课堂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培养计划的安排也侧重基础教育,实践训练硬件环境不够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短、强度弱、熟练程度低.恰恰用人单位对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导致企业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非应届毕业生.

传统的教育模式制约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死记硬背成为常态,从而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这也就扼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从实践中寻求知识的能力.

工科学生接受的教育比较传统,长期枯燥的专业课学习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培养个人兴趣、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机会较少,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得不到锻炼,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导致面试碰壁、就业受挫.

4 工科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性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工科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就业压力,提升工科学生就业软实力显得相当重要.

4.1 提升学生综合实力

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两者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第一课堂的教学要求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是就业的基本保障.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和提升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工科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文化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探索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性,成为创新性人才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人文素质,所以每一位工科大学生都应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修养,成为内外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4.2 更好的解决就业难题

从当前工科学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工科毕业生就业软实力不足成为就业难的主要问题.通过工科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工科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减小与其他求职者的差距.

4.3 工科大学生更好的发展

对于进入职场的工科学生来说,日后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软实力的发挥.软实力不合格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提升工科学生的就业软实力不仅对走入职场有帮助,对日后的个人发展也大有好处.

5 如何提升工科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针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就业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有效提升工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将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5.1 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学生的就业软实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包括做人、做事与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需要具有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期间是每个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相关实践活动来塑造和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工科学生在人格魅力的培养上会有缺失,学院指导老师同样是工科出身,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专业,学院要有针对性的邀请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开展相应的指导和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5.2 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工作经验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踏入社会或在校参加社团活动.团队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大学中的学生组织就像一个小社会,想成功做一件事情,不仅需要有个人能力,更要有团队协作意识,既要有独立性,更要有协同观念.在校期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攒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和志愿活动,走进社会与外界接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管理能力,加强自我管理水平、工作做事的管理技能,学习管理技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学会处理事情.学生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积累知识,使个人能力得到锻炼.

5.3 提升专业职业技能

学生在做好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还需掌握各方面知识,拓展视野、丰富头脑,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工科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做到融会贯通.学院通过学分的设置要求学生必须修够一定的课外实践学分方可毕业,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的锻炼,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向有职场经验的师长请教、学习,通过多渠道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工科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高不仅是其就业求职的能力,也是工科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提升的,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来提高个人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鼓励工学大学生不断学习,使之具备过硬的就业硬实力和软实力.

〔1〕熊跃萍.高校学生就业软实力认知差异研究——以理工类专业学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6):74-78.

〔2〕唐穬.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的研究[C].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83-200.

〔3〕王金凤,郭荣幸.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高校管理,2010(2):23-29.

〔4〕闫永帅.关于构建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和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217-219.

G64

A

1673-260X(2017)06-0157-02

2017-03-14

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大学生养成教育机制构建)(2015JFCY12)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第二课堂工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