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剖析

2017-03-29王首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匠应用型培育

孙 颖,王首民

(吉林动画学院 思政教学部,吉林 长春 13001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剖析

孙 颖,王首民

(吉林动画学院 思政教学部,吉林 长春 130012)

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愈发受到重视,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市场需求为鲜明导向,而工匠精神在其内容与品质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实现更为有效地指引和辐射.特别是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现实效应的叠重性、固有特征的一致性、素质要求的共通性、能力结构的趋同性等方面,深入挖掘二者的对应性以及工匠精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引领性,才能为具体的实效路径构建提供资源和基础,从而摸索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内在关系;剖析

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善于熟练掌握社会活动或社会生产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其具体内涵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愈发受到重视,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市场需求为鲜明导向,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强调专业合格、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职业人塑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何抓住机遇,探索多维的人才培育机制,从而适应现实的形势需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探讨.注焦工匠精神,虽然在其内涵定位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但均认为在其内容与品质上,集中体现于爱岗敬业、持之以恒、耐心专注、攻坚克难、卓越创新等领域,显然这些领域的特质对应用型人才的打造和培养能够实施更有效地指引和辐射.深入挖掘二者的对应性以及工匠精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引领性,才能为具体实效路径的构建提供资源和基础,从而摸索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现实效应的叠重性

重视高等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积极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实现“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困境的现实需求,亦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倾向以技术领域为导向,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偏重以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特长、良好的职业素养等尺度来评定优劣.因而,面对市场对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探索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者亟待攻克的课题.

近年来,中国游客疯狂抢购日本制造的电饭锅、马桶盖以及热衷“洋品牌”等现象屡见不鲜.深思其背后的原因,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如何打造“中国品牌”,这一问题再次摆在国人的面前.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传承史.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于精工细作的本质理念,更彰显在能够不断吸收新技术和创造新成果的不懈追求上.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是在传统工匠精神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契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突出的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以及职业精神等.

由上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都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回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缺漏,真正提升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为企业技术革新的能力,为学生自身发展创造价值的能力,厚重高校发展运行的文化底蕴,其实际效应往往叠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互促内动力,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引领非常必要[1].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固有特征的一致性

应用型人才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独立人才类型,更加强调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岗位服务意识,突出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人才类型,注重务实品格以及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在职业中彰显自身价值.结合应用型人才的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中要体现“基础实、知识专、技艺精、功底厚”的要求,做到学研产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等.同时,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合理、科学的定位自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并且能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更充裕地了解社会环境、工作需求,以更快地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而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曾经一度失落和地位低下,处于社会分工的底层地位,同时也存在“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师徒制的一些弊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有了新的延伸,显示出更加强劲的现代化特点,除了破除传统固有弊端外,还需要继续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并及时地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在追求上享受乐在其中的满足,在工作中形成踏实敬业的状态,在实践中体现务实创新的追索,并且能够主动去培养所从事工作的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的革新,忠于所从事的工作并有坚定的信念等.工匠精神在技术传承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教学办学定位不清、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弊端,在促成人才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固有特征具有一致性的内核,蕴含并不断检验、完善于职业生活的整个过程中,二者均要求不仅要体现注重职业技能的夯实,更要强调职业精神的培育[2].

3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素质要求的共通性

近年来,我国由人口大国逐渐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一现状对高等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向上,二者在诸多素质要求领域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共通性,特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塑造严谨、专注、细致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本身追究的就是态度与技艺的结合,能够做到专业、专心、专情,所呈现出来的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致力于创新工艺,用至善至美的态度打造“中国品牌”,历经历史考验而日久弥新.而应用型人才亦追求自由与忘我的状态,工作中进行更多的积极探索,对职业的热爱能够推动自身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创新工艺,注重细节[3].

其次,追求完美、超越、创新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一般地认为应当体现在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为制作倾心尽力的理想追求,不断激发工匠的内在张力,别故致新.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做中学,研中学,既要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创造.

再次,凸显适应、熟练、贯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注重其实践能力的锤炼,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开展精细化培养,开展真刀真枪的实干等,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合格人才的培育.而工匠精神的传承也同样是除了自身的才智和悟性之外,还体现在是否能够刻苦实践与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育成求真、务实、负责的职业操守.工匠精神蕴含着对职业的敬畏,以“德艺双馨”为其追求的崇高道德义务,强调敬业奉献,反对急功近利,重在潜心感悟,塑造一身德性仁明的骨气,因而形成专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学习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在学校中,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亦要求不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筹措,还要为某一具体的岗位做好准备,因而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也要求加强培训,引导良好职业道德的构建[4].

4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能力结构的趋同性

面对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智力轻素养的现状,培育工匠精神以引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因为二者在能力结构要求上的趋同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创新能力.创新是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均要求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致力于推陈出新,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善于研究和运用新方法、新方案去解决问题,享受产品的不断升华与品质的无与伦比.“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依赖创新能力的彰显.

第二,学习能力.工匠精神能够带给年轻人的是坚持与专注,帮助他们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具备能够把握社会经济技术重大变革趋势的能力,不闭门造车,放开眼界,融入与引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瞄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有一种善于钻研的“笨”精神.而应用型人才同样不仅要求具有超高的技艺,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戒骄戒躁,不能有半点的懈怠,有一种“轴”精神.

第三,协同能力.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新拓展即是破除所谓的“独家秘笈”,而更依赖于调动和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才智和优势,高效地完成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均需要敬业乐群、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的品质,具有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其耐心与专注的特质,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与行为感染,协商、沟通、集合众人的力量是职业提升中不可逾越的问题[5].

第四,实践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其知识结构是紧密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特别强调要以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方式,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准确定位需求链条,突出实践环节,挖掘工匠精神培育中“传帮带”的机制,培养能够承担社会使命的人才.

5 结语

我国工匠精神的孕育沿袭千年,以尚美的情怀、创新的理念、求精的追求,在今天依然散发着其时代魅力.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说:“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无疑将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语,2016(7).

〔3〕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

〔5〕王慧慧,于莎.工匠精神:我国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行动纲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

G640

A

1673-260X(2017)06-0152-02

2017-03-26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研究”(2016ZCY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工匠应用型培育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匠赞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