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探析

2017-03-29李纯丽孙喜琪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李纯丽,孙喜琪

(1.呼伦贝尔学院 心理健康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2.扎兰屯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65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探析

李纯丽1,孙喜琪2

(1.呼伦贝尔学院 心理健康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2.扎兰屯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650)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进一步深化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本校专职心理教师的实践经验及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相关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和大家交流、探讨并找到解决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经验,几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试、心理咨询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有所改善[1].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模式、对象、内容、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上存在着严重问题.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反思,以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策略,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1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很多高校对其重要性仍认识不足,还没有把它放到应有位置上.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标、对象、内容、规律等也缺乏清晰认识与定位.比方说很多高校,尤其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事情,只要建立心理健康机构,防止学生别自杀、出事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的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明显有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的,而这样的学生少之又少,因而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都不强、可有可无.也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点心理课程,搞搞心理咨询与治疗就行了,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很多学校都只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口头、文件上,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教育目标、对象、内容、模式等方面都出现问题,教育效果不佳、流于形式.以组织机构为例,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机构都有名无实,只为应付上级检查,很少开展专业工作,连心理咨询都无法提供.有的学校虽然能提供心理咨询,但供不应求.还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归属、职责分工不明确.有挂靠在校医院的、有挂靠在思政学工处的、有挂靠在教育系或心理学教研室的.挂靠在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优劣势.以挂靠学工处为例,心理健康部门挂靠学工处,虽然在对各二级学院进行整体工作与沟通时,方便、有力度,但很容易行政化,使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去专业性、流于形式.还有很多人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就存在误区及回避心理,对心理咨询也缺乏了解与接纳.比方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典型精神疾病才算心理问题.因而她们有了心理问题也不自知,或者知道了也不愿主动去心理健康部门求助,因为担心别人耻笑或认为自己有精神问题.笔者曾在一个200多名大学生参与的讲座现场进行调查,67.6%同学不相信自己可能会遭遇心理问题,73.4%同学不清楚心理咨询的范围、意义与功能,48.5%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不仅学生,很多教师、家长也存在类似情况.因此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到心健教育在我国目前高校的重要地位[2],势在必行.

转变观念,主要靠宣传.可综合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来广泛进行宣传、普及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自我维护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必要性,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关注与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中来,营造人人关注美好心灵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为大学生良好心态与健全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前面提到,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必然导致教育实践存在诸多问题.确实,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重视心理教育,在师资和资金方面也进行了投入,但更多强调的是对心理障碍学生的咨询与辅导.也就是说心健教育的目标是矫治性的,对象是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模式是传统的问题矫正,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它忽视了对广大正常学生心理素质及潜能的培养与提高,严重制约和弱化了心健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因为心健教育应是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着眼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自觉汲取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与理念,以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为主要途径,结合各种活动、心理咨询与自我教育等方式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教育模式[3].即它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初级功能是防治心理疾病;中级功能是提升心理素质与心理调节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高级功能是促进潜能开发、健全人格培养.为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中、高级功能的发挥.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哪个部门或哪几个心理教师的事儿、而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职责[4].所以要将其纳入到学校重点工作中来.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将各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强化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力、形成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和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构建正确的教育模式后,还要从管理角度完善运行机制,把心理健康纳入学校总体工作,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分工与配合,形成以心理健康中心为核心的多级教育网络与管理、指导、干预、评估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面向全体、分清层次、把握重点、综合协调,争取共同把心理健康工作做好.

3 教育方法单一,实施路径狭窄,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咨询、讲座及心健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各种形式之间缺乏统一的安排布署,各方面的协同合力也没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教育对象不能覆盖全体学生,教学内容过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方法简单乏味、效果不好.另外,教育经费缺乏总体规划与安排,投入随意性大,教育力度与整体效果都不理想.

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但关于心理咨询,各校发展不一.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根本无法提供心理咨询;有的学校虽然有专业咨询教师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排斥或咨询师水平有限,只能提供表面症状的支持与陪伴,不能对深层次心理症结进行分析引导而导致学生咨询意愿低,使咨询服务流于形式;还有的学校咨询师太少或校方缺乏对咨询工作特殊性的正确认识、更缺少对咨询教师的专业培训、督导保护与津贴待遇,使很多心理教师咨询动力不足、效果不好或不愿承担咨询.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尤其心理健康机构挂靠在学工部门的.可以说这时的心理咨询就是在靠心理教师的思想觉悟、责任心在做.而我们知道心理咨询是项专业性极强、负性影响较大,不进行专业督导保护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与耗竭的高风险行业.因此学校应转变工作作风与认识,明确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重视对咨询教师的专业督导与保护,使他们有充足的工作热情与后劲,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高效的咨询服务,以充分发挥咨询在大学生心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开设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普遍心理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也有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但设置时数太少或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理论授课模式,教材版本和内容也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导致教育效果极差或流于形式.其实心理课程的设置有很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设立课程体系,除必修课外,还要开设系列选修课.还应根据“少而精且管用”原则设置课程内容,并注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杜绝理论灌输、讲道理等僵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情境游戏、行为训练等体验式教学模式[5].另外还应辅以团体辅导、素质训练、心理测试、心理剧演播、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图书资料阅读、情绪宣泄等各种灵活有效方式,切实提高心健教育影响与效果.还有很多高校都设立了情绪宣泄室,但宣泄设备少而简单,就是橡皮人,学生大都不屑使用.因而高校应加大对宣泄室的配置建设,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娱乐设施以提高宣泄效果与使用率.还应调动一切力量,如将传统文化教育、体育教育、思政教育与心健教育相结合,以确保心健教育目标及实效性的达成.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水平低,无法满足教育需要

教师是心健教育成败的关键.心健教育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老师,美国每250-400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我国许多高校都达不到这个标准,于是就出现了心理教师工作量大,只能搞搞宣传、做做讲座,很难坐下来提供心理咨询的现象.这些有限的工作人员,大多还是“半路出家”、没经过正规、系统专业训练,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多,对心健教育与咨询的理解、认识也存在很多问题,更缺乏专业、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只是凭经验、热情和想象随意操作,很难真正触及学生心灵、解决学生的问题.黄希庭2001年对74所高校453名咨询人员调查显示:思政人员占55.4%,医务人员17.4%,心理专业教师只占20.8%,教龄6年以上教师30.6%.由此可见,我国从事心理教育的主要是思政人员.思政人员对学生工作比较了解,但很容易把心健教育变成思政教育.心理教育虽属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有自身特点与职能,不能简单的以思政教育取代心理教育.这种状况这几年有所缓解,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补充到心理教师岗位,但他们没有工作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教师的资格与训练提出过具体要求:一是具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六年以上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心理学课程[6].在欧美从事学校心健工作人员须具备教育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硕士毕业想做心理教师,须进行五~七年系统专业培训与实习训练,通过资格考试后且具敏锐、善解人意、擅于沟通倾听、包容等人格特征才可以.相比之下,国内从业人员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高校心健教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培养一支精干、高效、专业化强的师资队伍是心健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应从学历结构、专业知识和岗位分布上进行组合,保证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医务人员各占一定比例,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素养和人格特征的心健队伍.同时要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强化对在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考核与督导保护.还应明确岗位职责、考核评定标准、薪酬待遇和激励制度,为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评聘、晋升提供和其他教师一样公平有序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使命感与服务意识,为他们提供专业、实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奠定基础与保障.

5 教育合力欠缺,家庭与社会教育薄弱

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积极配合.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资源、集思广益、突破校园界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四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其中高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外部条件,自我是根本.如果没有高校积极作用的发挥,心健教育将失去导向;没有家庭参与配合,将没有着力点;没有社会环境的良好熏陶,将缺少土壤;没有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缺乏后劲与动力[7].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体制等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关键性影响.虽然部分高校由于根深蒂固的老旧观念与应试思维的顽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消极影响,但整体作用是好的.但高校也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心健教育意识、努力构建全员参与、整体关注的良好校园氛围并尝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与成熟、成长机制.

学生的发展还受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成员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然而,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家长起了消极作用.因为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新理念和心健教育的重要性都缺乏正确认识与了解,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更是缺少关注与引导.甚至由于过重生存压力及消极经历,自己本身的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就有问题.尤其当一些家长被学校告知自己孩子可能需要请假或休学进行心理干预与治疗时,更会出现明显阻抗,往往拒绝接受现实、不配合学校、领孩子回去治疗.所以我们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帮助他们转变意识与观念,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调适技巧,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冲突.现在的大学也不再是圣洁的象牙塔,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浮躁风气、就业压力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大学生,对他们的心理感觉与认知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本身还处于心身急剧发展、人格、自我意识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要强化社会层面的积极影响.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心态与适宜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大学生心健教育的成效还离不开自我教育.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统合期,自我统合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自我统合、自我意识错位造成的.自我统合错位使大学生的主体我与客体我发生矛盾,表现为过分自卑或狂妄.因此大学生应自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深层次地洞察、探索自我,增强辨别、预防与抵御心理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心理素质与环境适应能力,争取获得自我的整合与全面发展.

6 缺乏专业管理、指导、评估和有效的督导、保护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开展较好,但专业管理、指导、评估、保护等问题一直薄弱.我们虽然也有国家、省级、包括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机构与专业委员会,但各级别主管部门与委员会往往疏于对各高校平时日常心理工作的专业指导、只是以不定期的评估检查和每年定期一次的年会形式对该工作进行指导.这对于专业性极其,影响因素众多、又不断发生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儿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缺少明确的标准与要求,随意性大、不规范、效率低.因为日常的指导与评估是提高工作效果与专业化水平、优化工作模式与体制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行为,明确方向、总结反思、发展继承的必要条件.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已经建立起非常规范、细致的指导与评估体系.我们也要迎头赶上,强化主管理部门与专业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与管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这种专业的指导与监督,不仅针对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工作,还要具体针对每个心理教师.前面说过,心理教师是个高危工种,尤其心理咨询会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必须接受心理专家的指导与保护.科学、有效的督导、保护能帮助心理教师宣泄压力与不良情绪,提升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好地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要想突破我国目前高校心健教育瓶颈期,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重要性、切实加强心健教育工作;其次,完善心健教育目标、对象、模式、运行机制;再次,扩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第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五个方面,整合资源、强化家庭与社会力量;最后,加强专业指导、评估、督导保护.

〔1〕张晓荣.试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2008 (8):180-185.

〔2〕房超,王艳.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134-136.

〔3〕闫强.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15-16.

〔4〕关正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对策[J].理论界,2008(11):177-178.

〔5〕苑璞,张岱.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9):110-111.

〔6〕刘强.加拿大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概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8(3):57-59.

〔7〕蒋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09(16):35-36.

B849;G64

A

1673-260X(2017)06-0055-03

2017-04-09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